APP下载

党校社会思潮反应机制的对策建议

2017-05-22赵明飞

中文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潮党校群体

赵明飞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62-01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核心要求,是统领性的建设。习近平指出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挨骂问题的关键是思想建设,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基本要求。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日趋多元,错综复杂,传播途径呈现全方位、深层次渗透性的特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党校有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反应机制,承担社会思潮批判任务,激浊扬清,牢牢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最终妥善解决“挨骂”的问题,筑牢党建之魂。

一是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守土之责。自觉担当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加强党校教师信仰意识的锻炼和党性修养的提升,为人师者在教育别人之前,首先做到的是“其身正”,懂政治规矩,对错误思潮进行主动批判,并传导给学员。这就要求党校教师有正确分析的能力,强大的理论功底,积极引领社会思潮,自觉承担党的最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任务,做到实践批判“本色当行”,不能人云亦云,甚至成为传播错误思潮的主力。要充分利用讲坛、论坛和媒体等相关阵地,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积极理清思想、批判谬误。

二是将分析研判预测作为引领基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社会民生的现状以及其中折射出各个群体的基本诉求,以此为根据提出问题,进而将其同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建立联系,找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历史和现实性的根源,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生发的土壤,从而研判社会思潮的可能变化路径,最终以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根据某种潜在的思潮苗头来觉察其未来的变化,做到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思潮,实现党校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职能。

三是将热点问题跟踪作为看家本领。积极跟踪社会,特别是本县的有关热点问题,按照组群实验的方式进行长期跟踪,在热点问题的调研中形成关键性问题“模型化”定位,以此为基本依据指导实践。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向,关注自己最熟悉之地,关注群众衣食住行最琐碎的涨落,找到工作中的“痛点”(被群众不断反映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出背后隐藏着的合理利益诉求,將热点作为工作的难点、重点和落脚点,剖析解决到极致,延展热点问题的微观世界,打造精品专题课,实现实用性、对策性转变。

四是将构建红色时空作为精神之源。党校社会思潮反应机制构建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校红色文化墙,按照时间顺序,以图片、标语、文字的方式浓缩党的奋斗历程,创新党性教育模式,以独特的党校文化符号,形成鲜明的党校“红色文化印象”,强化党校鲜明的政治特征。构建党校意识形态主空间,整合县域抗战资源,教师和学员共同绘制“红色地图”,编纂英烈事迹,收集文献资料、整理口述历史,关怀健在老兵,以实践促感知。

五是将凝聚学员文化作为振作之本。方向一致的动力来自于群体精神,群体精神由群体中个体的精神共同形成。任何一个群体,时间久了都会有自己的的气质和性格。要将全面从严治党的精髓在这个群体组建之初将其注入。在建立学员数据库、完善学员档案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建起学员专属的QQ、微博、微信群,完善新党员党校集体宣誓制度,设立绩学奖章,创建学员群体事迹长廊等办法,强化各层次学员的届次意识,进而提炼若干“仪式”作为精神延续的图腾,个体自发向上的基石,使受训的学员有明确的归属感,升华群体精神为学员文化,最终突破传统学习方法的种种限制,使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环——宗旨意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是将关注时政时评作为关键手段。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评论工作,建立社会思潮动态目录。通过教师讨论、交流、选题、立项、评审的方式,打造重点社会思潮专题课,在是非的明辨中廓清界限、澄清认识,牢牢扭住主流舆论。通过党校培训,激活全县党员的党性意识,发挥群策群力效应,鼓励普通党员在网络上以共产党员身份发声亮剑,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国家和民族利益,和错误社会思潮的“第五纵队”短兵相接,理直气壮地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达中国态度、振作中国精神,树立中国自信。

猜你喜欢

思潮党校群体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