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确认效应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2017-05-22杨皓程

中文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上帝威胁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76-01

引言

自我确认效应是由steele最早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不协调研究中产生的反态度行为导致态度的改变,是因为它对自我形象构成了威胁。这些行为对于个人来说,对自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有修养的人这种自我感形成挑战,因此产生了重新肯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个人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获得这种自我肯定——假如我支持的观点不是个糟糕的观点,那么,我也不是个糟糕的人。但这并不是自我肯定的唯一路径。任何让自己觉知到有价值的自我概念的思想和行动都能起作用,重建个人有价值的自我感,即使这些思想和行动完全与反态度行为无关。如果在反态度行为之后,个人能想起自我这些有价值的方面,他就能够重新肯定个人的总体自我价值,就用不着为自我肯定而改变态度。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自我确认效应在各种条件下都经常出现,并在没有让人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了思想的走向。作为一门纯粹由思维搭建起的学科,哲学的发展历史中也不可避免地多次出现了自我确认效应。本文将对此效应在哲学历史上重大事件中扮演的的作用进行回顾与评价。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开始

面对威胁自我的信息,人们可能会有三种反应。一是虚心接受,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但接受威胁到核心自我概念的信息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能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另外,威胁自我的信息常常会启动个体的心理防御系统,因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二是在心理防御系统的作用下,个体采取歪曲、忽视等方式来降低信息对自我的威胁。这些防御反应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我,维护身心健康。但同时也使个体失去了从中获得重要知识的可能性,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机会,甚而至于破坏人际关系。三是通过自我确认,即思考与威胁领域无关的其他重要的自我价值,或从事与这些重要的自我价值有关的活动来维持自己在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社会的,即所谓自我整体性。由于是对与威胁无关领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人们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或者说由于重要的自我价值被锚定,威胁自我的信息就失去了威胁的能力,因为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信息的威胁性,而是信息本身的价值。

在普罗泰格拉的时代,有很多怀疑论者。怀疑论作为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大约创立在公元前3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怀疑论是与独断论相对而言的。独断论相信人能够发现真理,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各有不同。古希腊怀疑论的创立者皮洛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每一事物都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不能确定。然而,针对于此,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概念。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它被提出时的目的在于说明由于主体的不同而引起的判断标准的相对性,而人与人之间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有趣的是,尽管普罗泰格拉的理论在逻辑上并不是无懈可击(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4卷第5章中批评他说:照普罗泰戈拉的说法,如果没有动物即感觉的主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世界了),它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拥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接受是必然发生的。

相较怀疑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肯定了人类作为一种存在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普罗泰格拉甚至还将这种价值均分给了每个个体。在这种价值面前,威胁人类存在意义的东西都消失不见了。人们的心理防御系统发挥了作用,促使个体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尽量去无视不利于自身存在价值的信息。尽管“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怀疑论一样无法证伪,但面对这样一种学说,人们自然有接受它的趋势。

二、局部的祸,乃是整体的福

在十八世纪,自我确认效应在哲学家身上的影响达到了顶峰。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泊写道“局部的祸,乃是整体的福。” 面对洪水、地震等等灾难,拥有信仰的人很难做到保持心中的平静,因为这与上帝的全善多少有些矛盾。然而人们拥有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意义:因为它们全部是上帝的杰作,而上帝是全能全善的。所以,尽管某些灾难看起来很糟糕,但事实并不是那样。瘟疫、干旱,它们都是上帝计划中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我们太过关注于个体的得失,而忽略了大图景。除了蒲泊之外,数学家莱布尼茨也持有类似观点,并提供了逻辑证明。由于上帝在任何方面都是完美的——这就是上帝的定义——那么他就一定有充足的理由把世界构建成他构建的那个样子。他没有把世界的各个方面都创造为完美无缺的,因为那样他就创造了一个新的自己,但这個世界一定是可以存在的最好情况。

同样,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自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保持绝对理性不被心理效应束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大部分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赋予信仰者存在的理由,给每个个体一个存在的意义。一旦获取这种意义,人们心理便会产生对其的依赖感,从而无理性地拒绝接受动摇此意义的的事物。鉴于此,人们对面前的灾难视而不见也就不奇怪了。灾难作为外部事物,本应是客观存在的对某些信仰的反证,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心理效应的力量远高于人的理性,甚至驱使了理性为之服务,找到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维持自身意义的理由。这也就是为什么诸多极具智慧的人有时却无法认清最基本的事实的原因。

为了将心理效应对理性思考的影响最小化,我们需要学会在思考时忘记一些东西,以第三者的视角俯视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如John·Rawls所说:“透过无知的面纱,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

参考文献

[1]石伟,刘杰.自我肯定研究述评.社会认知.Ziva·kunda

作者单位:杨皓程,(1999.9-),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单位: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中学历,研究方向:PPE。

猜你喜欢

上帝威胁态度
120秒的“上帝”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态度决定一切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