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中的女性观研究

2017-05-22王熠纳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3期
关键词:女性观司马迁史记

摘 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因地位低下而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史记》之前的史书对于女性的描写比较少。《史记》开始为女性单独立传,其中有一部分文字是对女性的描写,主要是《外戚世家》和《吕后本纪》,其他篇章中也涉及到了对于女性的描写。对于女性的描写,可以看出司马迁女性观。

关键词 司马迁 女性观 史记

作者简介:王熠纳,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1206.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34

司马迁和班固作为汉代两位伟大的史学家,写的都是以男性为主政治历史,但书中都有涉及到对于女性的描写,这写描写反映了司马迁和班固各自的女性观,所谓女性观,就是关于女性各个方面比较系统的观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对女性不同的诊释方法,必定产生不同的女性观。女性观,一分为二,不外乎对女性外貌与内涵的审美标准,后者,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涉及到对女性的社会参与、道德、情感与智慧等各个方面的评价。

《史记》中涉及到的女性大约是238位,其中《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专门记录了女性,其他女性穿插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中,有的是用几句话来介绍所写女性的一生,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虽然所描写的女性数量不多,但是缺使古代女性站在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体现了司马迁尊重女性的观点。

司马迁生活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家对于女子的看法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在《史记》描写女性的文字中并没有看到对女性的歧视,还为女性立传如《吕后本纪》和《外戚世家》。《外戚世家》中,为薄太后,王太后,李夫人,卫子夫等人单独立传,不仅仅只是记录她们,而且是写入“世家”中,我们知道“世家”是用来记录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事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的。把薄太后,王太后,李夫人,卫子夫四位女性和男性诸侯一起放于“世家”中,可看出司马迁对于女性的尊重。

另外,本纪是以王朝更替为线索,按照年月来记述君主帝王的言行政绩的,翻看《史记》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十三篇本纪依次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武本纪”。我们看到“高祖本纪”之后是“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并没有为惠帝立纪,而是如实的记录了吕后的一生。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性而忽略她的历史功绩,肯定了她的政治才能,虽然也揭露了吕后残暴等丑陋的一面,但并没有给她强加女人祸乱政国的罪名,对于吕后的统治,司马迁并没有成为“专政”而是写“称制”,这就肯定了吕后的政治功绩,并且给予她“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样极高的评价,肯定了吕后的政治才能。

此外,有一些女子司马迁并没有单独列传,但在写其他人物中进行了详细描写。在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使商贾位于最后一个等级,《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了三十多为商贾,其中有一位是秦始皇时期的女矿主巴蜀寡妇清。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能守企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位名为清的寡妇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而不做记录,而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大体上可以看出寡妇清的情况。

这说明司马迁男女平等的观点,能够正确对待女性,尤其是经商的女性。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赞扬了有胆有识的智慧女子。如《陈涉世家》中写到的王陵母,楚汉之争时,王陵带领下属归附于汉,项羽得知后,将王陵的母亲作为人质,对王陵进行招降,王陵的母亲看到了项羽必败,为了坚定儿子让王陵归顺汉王的决心,在项羽的营中伏剑自杀,以断亡灵的后顾之忧。死前对王陵派来的使者说“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陵母能够以身殉义,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还有一位有胆识的女子是《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到的淳于缇萦,淳于缇萦的父亲淳于意精通医道,专心医道,对于封建王侯不肯趋势,因为经常拒绝为朱门高第出诊,被权贵诬告,背不到长安治罪,施以肉刑,淳于缇萦随父亲进京,上书汉文帝“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跟随着当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 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汉文帝被打动,于是就废除了淳于意的肉刑。司马迁把这一故事写入《史记》中就表达了对淳于缇萦的认同和尊重。

此外,司马迁还书写了甘愿与儿子隐居于世的介之推母,以身殉国的王夫人,自私吝啬的刘邦嫂,能明辨是非的赵括母等等。正是由于司马迁的记录使众多优秀女性得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亮相,从而被世人得知,不至于被埋没。

另外关于女子婚姻问题,司马迁持有宽容的态度,关于婚姻问题,司马迁写到“夫妻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说的是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大事。礼法中婚姻之事要谨慎而行……配偶之间的感情是超过一切的,即使凭着君父地位之尊,也无法勉强臣下子女,更何况低贱之辈呢!从中可看出,司马迁认为夫妻关系是人伦大事,所以对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违礼行为是持赞赏的态度的。

《史记》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田敬仲完世家》就记载了君王后和田法章不媒自嫁的情况。“湣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而与私通焉”公元前284年,燕、秦等六国攻打齐国,齐湣王被杀,齐湣王之子田法章改名换姓在太史敫家做佣人。太史敫之女认为田法章绝非常人,便与他私通。不久,田法章继位,是为齐襄王,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在《司马相如列传》中还记载了有广为人知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十六岁时嫁人,几年后,丈夫过世,返回娘家住,在一次宴会中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便不顾礼教,与司马相如连夜私奔,不嫌弃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甚至当垆卖酒。此外,《张耳陈馀列传》记述了外黄女的休弃前夫与投奔张耳的事迹。《外戚世家》记载了平阳公主再嫁卫青的史实,《陈丞相世家》记载了汉丞相陈平之妻张氏女先前五次出嫁,丈夫均去世的事情,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张氏女是寡妇再嫁而有所鄙夷,也没有称之为克夫。而是给予了理解和宽容。

但是司马迁对于非婚男女关系则表示了不耻,多用“淫”、“通”、“私通”、“奸”等字眼来记述,可见司马迁的褒贬,例如:《淮南衡山列传》中的刘无采“太子女弟无采,嫁弃归,与奴奸,又与客奸”再如《南越列传》中的樛氏女,还有《陈杞世家》中的夏姬,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和夏姬私通,三人都把夏姬的贴身内衣穿在里面,在朝廷上互相戏谑。从太史公的用词可看出太史公对于寡妇再嫁是持有宽容的态度,对于非婚男女关系则表示了不耻。

《史记》中涉及到的女性大约是238位,其中《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专门记录了女性,其他女性穿插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中,有的是用几句话来介绍所写女性的一生,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说明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或者是在社会上无所作为。大部分是因为和皇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被记录。关于女性的命运,司马迁有着自己的思考。《史记·外戚传》第一段的文字中提到了天命“人能弘道,无如命何”人可以弘扬大道,对待天命却无可奈何。而《史记》中记录的许多女性的身世命运都是对天命无可奈何。

以后宫女子为例,“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君王喜欢或冷落某一个妃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些人却不能生儿育女,而生养了儿女,却又不能得到善终。在宫廷中能否终老,除了君主这个核心因素以外,在司馬迁看来,还有很多命运的问题。

在司马迁看来,很多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如薄太后,窦太后,卫子夫等等。薄姬原是项羽部下魏豹的妾室,陈胜起义是,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薄姬的母亲曾找许负卜算自己女儿的命运,许负说薄姬“当生天子”。但是魏豹没有天子的命,被汉将周苛所杀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薄姬被当做罪犯关进皇宫织室,刘邦偶然路过织布工房,见薄姬颇有姿色,就将薄姬纳入后宫,之后便是“岁月不得幸”,因此被刘邦的两个美人嘲笑,被刘邦听到,刘邦产生怜惜之情,“是日召而辛之”。之后便怀孕并生下代王刘恒,薄姬其实并没有得到过刘邦的宠爱,因此在吕后政乱是躲过一劫,随刘恒去了封地。之后在大臣商议君主人选时,因薄姬仁善而立代王刘恒。薄姬成为太后。薄姬的一生跌宕起伏,出身卑微,又不得刘邦宠爱,还没有什么政治背景,最后能够成为太后,在司马迁看来完全是因为天命,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此岂非天邪?非天命谁能当之?”

后宫女子的命运除了受天命所控之外,有的还受其他人的控制,比如汉朝的钩弋夫人,因为汉武帝的一时兴起,进入公众,又因汉武帝担心,母强子弱,女主祸乱,影响朝政,因而立子杀母。钩弋夫人的一生都掌握在汉武帝手中,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样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汉武帝手中的还有卫子夫,卫子夫本是平阳公主府中的一名下人,汉武帝从霸上回来,路过平阳公主府,在众多美人中“独悦卫子夫”,汉武帝回宫时,卫子夫跟随一起回宫,汉武帝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命运。但她“入宫岁余,竟不得幸”后因“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并封为皇后,这些荣宠都是因汉武帝的喜好决定的,自己的命运自己并不能做主。再如金屋藏娇中的陈阿娇,王夫人为了打败栗姬,使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联络长公主,答应长公主,让阿娇成为日后的皇后。这次婚姻是两位母亲进行的一次权力交易,而陈阿娇完全是这场交易中的一颗棋子。

从以上内容可看出所表现的女性观有一样的,如都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另外对于女性命运的看法,《史记》中认为女性的命运自己无法掌握,控制在上天手中或者是他人手中。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女性观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浅析泉镜花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观与恋爱观
在场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