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高校班级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

2017-05-22方芳周扬

科技视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班级活动高校大学生

方芳+周扬

【摘 要】当前高校班级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活动同质性高、缺乏吸引力,活动导向性弱、主题不突出,学生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性,规定活动比重大、自主活动较少,教师参与较少、活动缺乏指导等问题,其中的成因主要包括活动本身以及参与者自身问题。有效开展高校班级活动必须通过深入了解活动对象特征,科学高效组织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干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组织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班级活动;大学生

【Abstract】Recently, college class activities have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its process of carrying out,for example,with high homogeneity, low attractiveness and orientation,no outstanding theme,low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motivation, many required activities and few independent learning,low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few specialized guidance,etc.The reas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activities and the participants two aspects. College class activities cannot be carried out without insighting into the active object,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organizing activities,en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of the activities,stressing students?main?role,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student?leaders and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organization,etc.

【Key words】College;Class activities;College Students

班级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活动可以作为良好的教育载体,促进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从而推动班级和个人健康成长。但当前的高校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高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级活动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班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并以班级成员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开展班级活动的目是在实现人人参与的原则下,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团队协作能力,帮助班级内学生形成关心集体的荣誉感。有效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交流提供更多平台,丰富交流方式,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自身的人际关系,推动班级队伍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还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2 高校班级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同质性高,缺乏吸引力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活动大范围雷同,根据活动组织者的不同,可以将活动划分为:校级活动与院级活动,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以学校各部门组织的活动等。学生接触到的活动数量很多,但因组织者之间缺乏良好地沟通联系,在组织活动的时候经常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多数活动的雷同使得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此外,活动形式单一,信息传递滞后,致使很多活动已经结束了,还有学生还没有收到活动相关信息。

2.2 活动导向性弱,主题不突出

在现实的高校班級活动中,多以西方文化、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主题,有些班级活动甚至没有明确的主题,通过华而不实的“外观”对活动进行包装,这样的活动大多趋于形式,所以也谈不上活动效果。活动主题是一项活动的灵魂所在,关系到活动的最终效果,活动主题是否鲜明、有特色、具有正能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高校活动普遍缺乏对大学生有关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地导向,导致很多活动无法引起师生的共鸣。

2.3 学生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性

笔者通过长期观察以及与多名同行工作者交流发现:在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不论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功利性倾向。组织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盲目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总结过程中,缺乏科学全局的思考,活动趋于形式,活动往往草草了事;活动参与者参与活动多为获得荣誉证书,获取相应的学分、或盲目跟风。此外,有关研究表明:越是性格外向、学生骨干、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越是性格内向、不喜欢参加活动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低。[2]因此,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往往都集中在少数“精英群体”中。

2.4 规定活动比重大,自主活动较少

规定活动主要是指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校方出面组织的活动,如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规定活动一般要求下级或基层单位必须完成。规定活动主要有参与对象广泛,影响范围大,学生参与度低等特点。自主活动主要指由班级内同学自发组织策划的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一般这类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因为缺乏实际的活动内涵,这类活动的实效性往往比较差。[3]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般来说,内容形式较为简单,以娱乐性为导向居多,影响力较弱。大比重的规定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及精力,降低了学生自发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2.5 教师参与较少,活动缺乏指导

在班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少数的班干活跃在活动的前中后期,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活动策划、组织、领导、控制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活动只能使极少数人的能力得到锻炼,未能充分调动活动对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致使活动效果甚微;另外,在最初的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缺乏经验和有力的指导、监督和跟踪,活动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2]

3 班级活动开展中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活动策划方面的问题

首先,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所带来的大量雷同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少活动发起者或者组织策划者在组织策划活动过程中出于应付完成某项任务的目的,缺乏对活动内在意义的思考,另外,在策划活动前,缺乏对活动对象的内在需求、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对象及宣传渠道等相关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2]此外,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教育使得大学生没有固定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室,他们班级观念淡化,加之大多数班级活动的开展与课堂结合较少,与专业课结合较少,与社会实践结合较少,与就业择业结合较少,这一现状使得多数学生不重视班级活动,他们认为活动与学习无关,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那么如何将班级活动与课堂、专业、实践、就业等学生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让第一课堂成为班级活动的重要载体,让同学在学习理论课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3.2 学生自身的问题

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活动无聊,没意思;(2)参加活动浪费时间;(3)喜欢和认识的人一起参加活动,参加活动中志同道合的人比较少。(4)课下时间用来学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5)班委负责制,同学没有发声的机会。通过这一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除活动本身存在的客观问题外,学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状态变化趋势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所有活动感兴趣(盲目参加);有选择性参加;不想参加(个别参加);麻木(不参加活动);被动参加(因为学分或凑人数而参加)。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活动,十分感兴趣,什么样的活动都想跃跃欲试,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跟风现象,他们的盲目性会持续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多数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或者活动环节交叉重复较多,渐渐地,他们会有选择性的参加一些级别较高的活动或者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再参加完一系列活动以后,他们会表现出对活动的疲倦,开始不想参加活动,这个阶段他们会为了完成第二课堂任务而有针对性地参加某几类活动,这一阶段过程中开始出现麻木的心理,他们开始屏蔽一切活动,不过,后来他们发现还是有部分学分没有完成而迫于无奈参加活动,或者迫于与组织者之间的人情关系而参加某些活动。

4 加强班级活动建设的措施

4.1 了解活动对象特征,科学高效组织活动

90后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自信、个性张扬、喜好新事物但又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以寝室或者小团体为单位自居、在某些特定场合能体现责任感,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弱、对电子产品热衷但又喜欢沉迷网络世界、喜欢网络社交但有表现出显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特点。[4]针90后群体特征,活动组织者可以尝试设计调查问卷,了解被试群体的活动需求与兴趣,科学有效的策划活动,通过班级活动这一平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活动需求,不是简单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应当符合当代学生的特质,比如,可以利用大学生喜爱网络的特征,在活动当中,鼓励学生多利用互联网、APP等信息平台,挖掘大学生喜爱新事物的特征,引导他们自主创新,创新活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活动的完成,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活动组织者要总结经验和分享成果,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参考案例。

4.2 丰富活动内容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活动组织者可以尝试将礼仪、传统节日、书法、中国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互联网+”、科技创新等因素融入班级活动中,或对当前的实事政治、具有正确导向的流行话题进行深挖掘,对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筛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班级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如参与支教公益活动、无偿献血、进基层参与扶贫工作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将班级活动与课堂结合起来,课堂是班级活动的重要载体,很多只关注学习的同学认为,班级活动是学习以外的事情,可有可无,但如果能将班级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并带动班级学霸级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必然可以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要避免单个零散的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导向性的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单一的活动容易分散学生群体,达不到活动的规模效应。活动策划者应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本立足点,发现学生在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顺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特征和特质,增加班级活动的丰度。

那么,谁应当成为班级活动的策划者呢?我们应当改变以往“活动灌输”模式,让学生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过程当中成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中心和主体。[2]明确班级活动的对象,是全体同学,而不是少数或者部分同学,班级活動的要求不能太多,参与的门槛不能太高。组织开展活动是为了满足班级大多数同学的活动需求,而不是针对少数“精英群体”——班级的学干,学习成绩突出者,学生党员等。如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理解活动的主题和意义,那么学生必然能在此项活动中有所收获,活动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不可忽略的是,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时,老师应当适当参与其中,一方面,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保证活动在正确的轨道,并给予较为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老师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4.3 加强学干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组织能力

活动组织者的能力将影响到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活动组织策划者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不一定是学生成绩最好的,但是学习态度一定是端正的,一定是乐于学习的,并且是学习的楷模,为人一定要具有青年人的朝气,锐意进取,富有激情,敢想敢做、勇于担当,具有人格魅力,对待工作是科学理性的,不一定做过很多事情,但能集中精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能在班级同学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5]班级学干一般来说都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参与者,那么提高班级学干组织活动的能力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专业老师为他们提供指导,在起初阶段帮助他们策划组织活动,当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得到自我锻炼和提升时,自然而然会认可活动以及活动背后的策划者,当策划者再次策划活动时,学生必然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曹静,曹卢,葛畅.试论高校班风及学风建设的载体创新[J].高校辅导员期刊,2015,7(2):57-60.

[2]冯丽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期刊,2015,7(6):76-79.

[3]马俊.高校班级活动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J].沈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5):676-679.

[4]龙思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之班级活动的讨论[J].科教导刊,2014(2):28-29.

[5]王占仁.英国高校学生会组织的特点与启示——已英国雷丁大学为个案的考察[J].高校辅导员期刊,2016,8(2):64-67.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班级活动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