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阐述

2017-05-21赵勃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

赵勃

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由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说明文学系统行为和演变,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文学翻译方面影响巨大。因此,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缘起、主要观点和概念以及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三个层面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阐述。

关键词: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系统;当代翻译理论

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起与主要观点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文化层面。最为著名的流派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学派。其代表人物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他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动态文化和异质文化。佐哈尔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受系统关系的制约,是一项复杂的动态性活动,而不是一种预先可以固定的活动。所以,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某种互动。因此,翻译在系统范围内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互动相互密切关联。

佐哈尔还认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弊端,过分侧重于实证主义和物质内容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用现行的功能主义范式进行取代。因此,他批评了以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为代表的日内瓦结构主义学派的静态系统观和非历史观(埃文-佐哈尔,2002:20),转而在总结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即多元系统理论。基于形式主义,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是由系统组成了混合体(杨柳,2009:31)。

佐哈尔把文本看作由多个层次组成的结构,让这些结构变成了一种多变的动态网络。一方面,他吸取了索绪尔的“结构”这一概念,同时全面摒弃了索绪尔用静态结构来解释语言系统的做法;另一方面,为了强调社会文化系統的历时和共时的互动作用,提出了“动态结构”的概念。

二、多元系统理论与文学系统

佐哈尔特别强调指出:多元系统论的原则之一,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这一原则对文学研究尤其重要,因为仍然有人混淆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佐哈尔2002:21)。因此,他为文学系统提出了三对相互对立的概念:(1)经典化和非经典化(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模式的对立,或者说“高雅文学”和“理俗文学”的对比。通常较为保守的“经典化”模式会试图维持自身的主要地位,而其他创新的“非经典化”模式则试图取代前者的核心地位。(2)中心与边缘(center and periphery)位置的对立。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既可能处于中心位置,也可能处于边缘位置。(3)主要和次要(primary and secondary)活动的对立,即创新和保守的对立。对某一文化多元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就必须兼顾主要和次要两种模式,对实践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全方位描述。

这三对概念之间不存在内在的关联,而是由人为设定的,受社会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可以互相转化。一个文本不是由其内在特点来决定其在系统内的地位,而是由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决定。

三、多元系统理论对当代翻译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对当代翻译理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影响。第一,多元系统理论让传统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和孤立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领域,以动态观点分析翻译的有关问题,实现了推陈出新。第二,多元系统理论研究强调以大量的个案实证研究为基础,而非假设或解释,译者参与具体研究和论述,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可靠。第三,多元系统理论之前的其他翻译理论以翻译产品为主要对象,而非理论本身,研究产品成为翻译研究的目标,该理论则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多元系统理论为传统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带来了三大根本性变化,即综合的解释性,合适的实证考查以及理论的历史演化。

四、结语

佐哈尔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地位、翻译的规范进行了具体阐释,指导具体翻译实践。该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异质的、开放的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多层次集合体,随着其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该集合体也会变化和发展。因此,多元系统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人们面临的棘手的社会文化现象,应当以批判性的态度看待。

参考文献:

[1]杨柳.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

[3]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4).

[4]吴耀武,张建青.佐哈尔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评性阐释[J].外语教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