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2017-05-19王芳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线条

王芳

【摘 要】 文章介绍了陈洪绶生平及其线描艺术的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陈洪绶与顾恺之人物线描的艺术特点,阐述了陈洪绶线描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指出,陈洪绶赋以线条丰富的造型语言,加上其对线条表现力的认知,使得其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他在作品中运用生动有力的线条,再加上夸张的造型手法,使得他的人物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学古而不拘泥于古,集古人之大成,最终形成自己所独有的风貌,对三百多年后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陈洪绶;线描艺术;人物画;线条

一、陈洪绶生平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人。出生文人家庭,能诗,善书法,喜绘画。少年时勤学苦读,态度积极;中年时热衷功名,满怀热血,但仕途不顺。晚年因明朝覆灭、出家为僧。一年后还俗,开始学佛参禅。

陈洪绶一生,遭受了穷困潦倒、社会动荡、仕途凶险,这些磨练了他的品格,使他在绘画上成绩显著,成为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园细劲,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如此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这与陈洪绶的学识、周边的环境及自身的修养分不开。

二、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过程

1、早期作品深得古法

陈洪绶勾线线条以细匀为主,转折处见方,善用锐锋。绘画手法夸张,笔下人物头小、身细,衣服冠松,形成上尖下宽的夸张三角形,同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与刻画非常精准。在萧山松石居作《屈子行吟图》中,构图简单明了,画中塑造的屈原神情坚毅,线条洗练,为当时人物画作品的巅峰,屈原形象更成为之后画家创作的模板。画中屈原不屈不挠的性格通过直折方笔的线条来表现,使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傲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九歌图卷》和《屈子行吟图》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对衣纹处理的经验相当丰富,从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到钉头鼠尾描都有。笔法运用上:勾勒面容轮廓及须发下笔沉着,衣纹描法多用钉头鼠尾描,即下笔重而有劲,收笔稳,在衣纹等的起伏转折处,提、按都缓而不滞,有始有终。

2、中期作品《水浒叶子》的用线特点与造型来源

陈洪绶中期作品线条刚硬有力、多方折,一起一折,再起再折,多易整为散。《水浒叶子》更集中体现了他用线的特点:用笔以方折为主,线条的转折与变化能顺应衣纹、结构变化而变。如:在动态关系密集的部位线条也较密集,其余部位则线条稀疏,有的地方甚至略过不画,线条组织精简严整。线条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

这一时期,陈洪绶的造型特点已非常明显,在充分表现所绘形象气质的前提下来追求趣味性。造型来源上,来自对民间版画、年画的吸收和创新,如塑造人物形象小头大身,形体动态大幅度夸张变形。《水浒叶子》里的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也都根据所绘人物的形象特点来刻画,将中国画用线的特质和版画很好的结合并创新。《水浒叶子》成为他人物画画风的有力说明,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晚期的用线特点

陈洪绶经历了亡国,生活窘迫,迫使他不得不卖画为生,因此题材和风格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陈洪绶的人物画向多方面拓展,晚期的线条更多为粗笔与细笔相结合,线条以工整為主,线条也由方折转向清圆细劲,构图由繁转简,设色由浓丽转淡雅。画面的布置愈加自然、散逸、疏旷,讲究“意到笔先”。绘画题材多为钟馗、达摩类。

他的《钟馗提剑像》用笔粗狂豪爽,特别是衣纹勾勒浓墨粗笔、顿折而下,衣褶处为方角。面部勾线,也刚劲多曲,鼻子、眼睛、耳朵仅有少许变化。但钟馗头上的瞥花,背部的云龙纹及手中铜爵中的营蒲,则描绘的非常精细。一粗一细的对比则衬托出人物豪放中有谨细。

三、陈洪绶与顾恺之人物线描的比较

两位画家人生经历不同、想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人物画的线描手法也不同,这都与所在的时代、作者的情感与经历有关。

1、线条的组合处理

首先在线条组合处理上,以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为例,画中多为圆弧线,或由平行线相包组成的线群,粗细匀称,起笔和落笔相同,以线的走向来表现关键的地方,人体活动最多且频繁的地方即为画面表现衣褶最密集的地方。而陈洪绶《水浒叶子》,衣纹则是较曲折的线,在活动频繁的部位,也线条密集,但多是相对较短的线来组合。线条依人体结构的变化而变。线条简练有力,非常严谨。

2、线描的形式美感

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线条扁圆,用中锋画,用线讲求环环相扣,笔法虽同,但线条的组合却给人以动态的视觉感觉。表达出的趣味和审美形势多样。

陈洪绶《水浒叶子》线条多为竖线横线,描画出的人物形象以庄重、古朴、敦厚为主,线条繁而不乱、简而不缺。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气息,展现出运动和节奏感。顾恺之和陈洪绶都多用较纤细的线条。

3、轮廓线的表达

魏以前,用轮廓线的转折来表现胖瘦,胖用圆,瘦用尖表示。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已明显注重了内在结构关系,面部轮廓及五官表现紧密,比以前的变化虽不明显,但已不再随意,女子容貌越发清新秀丽。

陈洪绶在表现面部轮廓时,由原来的上窄下宽改为上宽下窄,形如锥子,来体现女性的瘦即美。两者的人物造型相比较,前者是在熟练的绘画基础上表现所描人物形象的,这离不开写生实物的参考比较。而后者则更注重造型的夸张变形,增加趣味性和服饰的装饰性。

四、陈洪绶线描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陈洪绶赋以线条丰富的造型语言,加上其对线条表现力的认知,使得其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他在作品中运用生动有力的线条,再加上夸张的造型手法,使得他的人物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学古而不拘泥于古,集古人之大成,最终形成自己所独有的风貌,对三百多年后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他的人物画用线注重细节,造型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线条古朴、刚劲多变,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这些都被批量运用到工艺美术品中,后人也从陈洪绶的艺术作品中得到艺术引导和学习。“对于这些独创主义大家而言,陈洪绶为他们开启了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处理传统包袱的新法门。”陈洪绶的人物绘画和他自成一家独特的用线特点一直在中国画坛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其人物绘画风格奠定了近代中国人物画上 “海派”的基础。陈洪绶的画风和用线特点,在海派创始人任熊的卷轴人物画、木刻人物画等作品中都能够找到深刻的影子。

明代书法家王鐸曾在陈洪绶的《水浒图卷》中题跋曰:“凡画之道,不难于对景写实,而难于活泼玄妙。予弱冠时见龙眠居士此卷,笔画纤细,各具勇猛之状。今视章侯陈君,画法虽稍逊一筹,而生气流动,种种合度,非庸工俗子所能造也。”《凌烟阁图》中的题跋:“四十年来谁不朽?北有崔青蚓(崔子范),南有陈章侯(陈洪绶)。”《宣统诸暨县志》亦曰:“悍南田跋陈洪绶画两则,其一:‘陈待招王叔明亦有至,画云用细勾,太刻画耳!其二:‘待招写生虽极工整,犹有士气,与世俗所尚,大有径庭,然视白石,白阳随笔点燃,得生动之趣味,又隔一层矣。”鲁迅先生也对陈洪绶推崇之至,盛赞为:“老莲的画,一代绝作。”鲁迅还曾多方收集陈洪绶的作品,编印出版《陈老莲·博古叶子》,由此可见鲁迅对陈洪绶作品的重视和肯定。

海外学者将陈洪绶誉为17世纪最具个性的画家。认为他以高古的绘画题材、独特的用线特点、自我意识的强烈表达及绘画技法在作品中的熟练运用,使得陈洪绶的人物绘画艺术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蜚声海外,受到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追捧和传播。陈洪绶的作品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他的作品在欧洲、北美、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甚至成为了这些博物馆中的珍品。

崇尚标新立异是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追求,但在这些标新立异的追求中,陈洪绶的独特人物画线条艺术一直是西方现代艺术吸取营养的源头。作为后来学者,我们更加应该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波.陈洪经传[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426.

[2] [美]高居翰.山外山[M].王嘉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126.

[3] 陈传席,陈洪绶.陈洪经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29.

[4] 王观泉.收集画册·鲁迅与美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65.

[5] 吴敢,王双阳.丹青有神:陈洪经传[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78.

[6]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作者简介】

王 芳(1981-)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学士,主要从事美术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陈洪绶人物画线条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一生如莲
陈洪绶传记解读
华鬘的妙品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