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零售时代与大卖场转型

2017-05-17齐晓斋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上海商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关店零售总额零售额

文/齐晓斋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新零售时代与大卖场转型

文/齐晓斋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一、新零售产生背景

1. 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国GDP增长从两位数到个位数,再到6.7%(2016年),今后趋势基本在6.5%-7%。

2. 零售额增长趋于缓和

十二五期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

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9%;商品零售额增长10.4%;餐饮收入额增长10.8%。

十三五期间按照商务部内贸流通规划,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0%左右。

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从两位数增长(2010年、2011年)降到个位数增长,再降到8%。十三五期间趋势,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在8%左右。这个增长幅度是包括电商、电视购物等无店铺销售在内的。

3. 电商快速增长,实体零售商业面临挑战

电商对实体商业冲击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实体商业开得过多,关店调整成为一个常态。不只是中国,全球都有实体店关店的现象。

4. 国务院、商务部文件多次强调线上线下融合,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是从竞争走向竞合。电商增长速度在趋缓,实体在寻找突围之路。所以线上线下融合会加快。

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把它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并称为未来五大新趋势。

二、传统商超3个业态之间的比较

商超业态的需求基本上是生活必需品,到商超的大部分都是有目的而来的,开门七件事,比如主副食品、油盐酱醋及调味品、日常生活用品等。

1. 大卖场:货品全、挑选性强、一站式、价格低,但面积大、选址难、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布局不可能很密,对于一部分消费者来说,不大方便。免费班车尽管可以缓解一些,但缺点是成为各个大卖场之间的一个竞争手段,加大成本,有的成为一部分人的免费公交。

大卖场有一部分非生活必需品,如服装、家电等是依靠生活必需品来带动的,顺便销售的。这类商品容易受到电商、电视购物的冲击。

大卖场卖家电也没有什么优势,家电专业卖场品类比大卖场全、挑选性强。不论是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厨卫家电、小家电,还是手机、数码等,苏宁、国美、永乐、百脑汇家电数码专业卖场都比综合性大卖场强。而且,家电、数码属于规格化商品,最适合电商、电视购物。

2. 便利店:24小时营业,店小分布广,方便消费,但价格较高、商品品种少,挑选性差。便利店最近转型较多的是增加快餐。

3. 普通标准超市:介于大卖场和便利店两者之间。

总的来看,三种业态店铺都过密,辐射圈重叠。分类看:近两年便利店增长情况较好,船小掉头快,开店关店较容易,影响也小,调整也容易。普通传统的标超受到的冲击最早,因为大的比不过大卖场,小的比不过便利店,处在中间很尴尬,所以调整也比较早。

与此同时,作为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之一,“标准化菜场”的发展也不容小觑。2016年底有八百多家,2017年的任务是新开30家。与大卖场和标准超市的经营品类有交叉。

三、大卖场的转型和调整

向大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小的方向发展,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是大卖场转型、调整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做加法,向社区购物中心(或叫社区生活广场、社区生活中心)转型,增加功能:餐饮、早点、理发等生活服务,以及休闲、儿童游乐等。成为社区活动中心、交往中心。增加开锁配钥匙、修鞋、修雨伞、缝纫等生活服务,增加与社区居民的亲和力,直接效益很小,有间接带动作用。

2. 做减法,缩小经营面积,主要为了降低成本。发展方向是接近标准超市的面积,开设主题超市、专业超市,经营最热门商品。

3. 有加有减。细分市场,针对周边居民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加强一部分商品品类,减少一部分品类,比如服装、鞋类等。

加强生鲜食品、进口食品,或者连卖带烹饪。当场加工,供顾客在超市里吃。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比如盒马鲜生,“生鲜超市+餐饮+电商”。

猜你喜欢

关店零售总额零售额
7月我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额下降2.9%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
2018年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
2018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冰箱市场零售额四年来首增长
关店,连续关店,危机中的大卖场怎么办?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6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近9000亿元
一种默契
最畅销的玩具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