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素材的收集

2017-05-17张卫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史家胡同博物馆

张卫红

摘 要 展览素材的筹备是整个展览成败的关键,史家胡同博物馆开馆以来受到国内外参观者的喜爱,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浅谈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素材的收集:一是围绕展览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展览素材;二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收集素材;三是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素材;四是通过社区收集素材,促进了展览进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 展览 历史资料 收集

中图分类号:G268.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一些旧建筑被拆毁,加之岁月的磨损,许多热爱北京的人们对留住老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十分渴望。史家胡同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就是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东城区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的大背景下,着力打造展示胡同文化传播窗口、居民开展文化生活的舞台而建立的。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得到了广泛赞誉。

1围绕展览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展览素材

博物馆以展示胡同历史文化为主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辖,是一条有名的胡同。史家小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宿舍、诸多名人故居都聚集在这条胡同里。因为史家胡同人文底蕴深厚,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原貌,在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女儿把史家胡同24号故居捐赠给国家以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就在此建立了北京市第一家建在胡同里的博物馆,以传承胡同之美。用实物、图片、微缩模型等不同形式展示了史家胡同院落旧日主人作品以及北京胡同的旧时光,展现了史家胡同独特的市井文化和风土人情。

博物馆围绕展览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展览素材。由于史家胡同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果直接按主题进行史料收集,700多年与胡同有关的历史资料浩瀚无边,收集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所以,对于历史跨度较长,内容相对复杂的展览,如果按照展览主题的内在联系分成若干部分,围绕各部分主题开展历史资料的收集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物馆将展览分为史家胡同历史、人艺相关展览、史家小学相关展览,凌淑华与陈西滢纪念展、史家胡同相关名人展览、关于胡同的时代记忆以及生活场景复原的相关展览几部分进行展览素材收集,每部分主题都个性鲜明,几个展厅的展品联合构成了史家胡同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构成了史家胡同独有的历史人文气息,从侧面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史家胡同的发展变化。

2展览素材的收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社区博物馆只有以社区居民的角度和视点安排展览内容,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好的社会教育效果。博物馆详细记录了胡同的由来,史家胡同门牌的变迁等内容,陈列着明清两代官窑以及影壁墙上的砖雕,更有一个根据1957年测绘图和1959年航拍图制作的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青砖灰瓦微缩模型逼真再现了整条胡同5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像史家胡同小学、张士钊故居、人艺的海棠院、丹麦使馆都能在沙盘里找到,使人从这些院落自然联想到胡同里居住过的历史名人,演绎的历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名人展馆记录了凌叔华以及当年文人墨客在小院里的足记。凌叔华常在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当年,陈衡恪、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泰戈尔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史家胡同20号院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舒秀文、黄宗洛、于是之等中国戏剧界大师都曾在这个大院里办公、导演或演出《雷雨》、《日出》等名剧,周恩来、陈毅等领导曾多次到院里的排练厅观看排练。老北京旧日生活展厅,陈列着铝质饭盒、老户口本、瓷热水壶、老月票、手动剃头推子、旧时家庭用的笸箩、小阳伞、洗脸盆铁架子......,博物馆还用社区居民捐献的旧生活用品营造了两个穿越时空的胡同人家。“五六十年代的记忆”展厅用砖铺地、刷大白墙,木桌上摆着锡茶壶、搪瓷杯,墙上贴着毛主席像,矮柜上摆着半导体收音机、还有当时了不得的“大件儿”--人力缝纫机。“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展厅有组合柜、黑白电视机、单开门冰箱,这些接地气的展品能找回人们很多昔日胡同里的记忆。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身边甚至是人们感同身受的事,满足了观众对自己居住地方过去发生事情的好奇心,增强了展览的文化积淀感和历史厚重感。

3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展览素材

收集的历史资料是否准确、真实是一个展览成败的关键,真实的史料对历史有直接的证明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共资源收集展览素材。布展人员通过文物局和档案馆查阅大量的档案,得到珍贵史料,其中包括二三十年代的聘用文书复印件及1953年2月24日带有周总理批示的人艺院长欧阳山尊的一封信等。其次,要充分集中各方的智慧收集展览素材。通过与展览主题有关的知情人进行沟通,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来龙去买,收集相关资料,达到丰富馆藏的目的。在博物馆筹建期间,不少文化学者纷纷为馆内布展筹备工作献言献策,主管部门还请来了外国专家同居民代表、建筑界人士和北京史学者策划方案,完成了厚重的人文特色与独特展陈方式并存的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再比如在博物馆修缮过程中,连屋顶的瓦片、院中铺设的地砖、石阶、古朴工艺的砖雕,都是搜集来的“老货”,或是老房拆下的建筑废料,包括居民捐赠的门墩、抱鼓石、汉白玉井圈等胡同物件,都是街道办事处人员在居民中征集的旧物,以及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淘宝小分队”走街串巷地四处“捡漏儿”得来的“宝贝”,历史展厅地上铺的112块民国时欧洲进口的地砖也是这个老房子里拆出来的老地砖。胡同内的居民们还将家里有年代的300余件陈旧老物件拿来捐献给博物馆,包括门牌、照片、家具、衣帽、票证、电器等,这些老物件承载着祖辈珍贵的记忆,见证着历史时代的变迁。这些老物件都被陈列在“时代记忆展厅”内。再次,要利用网络等科技手段以及报刊等平面媒体收集展览素材。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围繞给出的关键词提供所有网上信息,还可以提供查找历史资料的线索。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迅捷地将存放在不同单位和个人手中的历史资料传送给筹展人员。博物馆中的照片、展板制作中有的是取材于过去的报纸和刊物等平面媒体,有的是取材于互联网网站。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展览素材,达到了丰富展品的作用。

4通过社区收集展览素材,促进了展览进社区

博物馆距离社区居民如此之近,展览内容如此贴近百姓,一些生活在胡同的大爷大妈都成了常客,博物馆把那些老百姓们用过的各类生活日常用品收集起来展出,比如买东西必须有的粮票,喝水的大把儿缸子,最早的课外读物小人书连环画儿等等,一个一个曾经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展品,拉近了观众与展览本身的距离,观众中经常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是对每件物品都要絮叨上两句:“这个当年我家也有……”、“过去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地砖就是这样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凌叔华的外孙秦思源义务为博物馆策划的“胡同声音”展区,这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下来。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共70多种声音。以春天的胡同为例,燕子、风吹柳、猫咪一起出现在背景声音里,让人立刻穿越到那个年代的胡同里。还有如“脚铃”、“震惊闺”、“虎撑”、“糖锣”等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的响器等各个行当的吆喝声。这座老北京的“留声机”,还原了昔日胡同声音,惟妙惟肖地记录了老北京胡同的旧时生活。

社区征集来的展品不仅丰富了馆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博物馆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所以,通过社区收集展览素材,促进了展览进社区工作。首先,展览走进社区、服务百姓,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提供部分展品的杨兰青阿姨说“我家就住在史家胡同,一听到胡同博物馆在征集展品,我就一股脑的捐了好几件,看着自己捐的展品被展出,很骄傲”。在人艺展厅,居民还看到了著名剧作家蓝荫海先生,他在热心地为参观者讲解人艺历史。在胡同声音展区,前来参观的王阿姨说,“这个展区虽然不大,但展示了胡同的声音,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声音,再次听到非常亲切,又勾起了我儿时对胡同的记忆”。其次,博物馆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博物馆,社区居民了解了自己家以及社区过去发生的故事,在博物馆筹备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增进了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居民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分有益。再次,博物馆将展览进行了延伸,促进了展览进社区。展陈只是一个索引,更丰富精彩的内容是让居民走进自己所在的胡同,切身感受它独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和韵味。目前,博物馆每月定期举办“档案文化进社区”系列讲座活动,主题有《档案见证欧阳山尊的艺术生涯》、《史家胡同51号往事》及《北京城中轴线》等,就北京文化、历史故事等北京知识免费向市民开放讲解。此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广传统文化,皮影戏、相声、快板、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也在暑期轮番登上博物馆讲堂,成为东城区青少年艺术、历史、建筑、国学等众多文化体验活动的场所,为展览进社区,服务百姓,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蒋肖斌.胡同里的博物馆 [N]. 中国青年报,2013-11-05(09)

[2] 刘选国.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记忆[N]. 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2014-4-4(14).

[3] 走进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M].墻根网,013-10-21.

[4] 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每月举办北京文化免费讲座[R].人民网,北京频道,2015-01-07.

猜你喜欢

史家胡同博物馆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博物馆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全能”爸爸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