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研究

2017-05-17李智虎

现代交际 2017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

李智虎

摘要:以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互动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任务,也是提升社会创新和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从培养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视角,讨论了有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途径,并对如何全面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校企联合 创新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10-02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步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在2009年部署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转变单一的學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如何有效推动研究生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互动,成为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概念

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应用能力培养应居于核心地位。

应用能力是指个体在从事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含量的科研、管理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个体综合心理特征,这种个体心理特征是由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因素在个人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中,相互综合并经常性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因而,应用能力是一个人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综合水平体现。应用能力有可迁移性,而且超越了具体化的职业,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因而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研究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是在具体的实践创新活动中体现一定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将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与其所进行的具体创新活动及相应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既突出了研究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又强调了个人素质必须与一定的未来职业情境相联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3]而这种关键能力,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只有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创新活动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培养。

如何建立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并让研究生全面深入地参与进去,是当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

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设立条件

数年来,为了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我国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不能进行实质性合作,难以为继。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非常强调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积极的推动,对于完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有重要意义。

本文认为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从推动经济升级转型迫切需要出发,以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将部分企业技术改造或创新的政府基金,用在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资助上,不但能起到孵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而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培养出企业和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政府在设立企业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时,必须确定必要的遴选条件,来引领企业向产业高地发展。具体来讲申请企业应该达到以下基本条件:第一,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具有技术创新的急切需求和明确的产品研发方向;第二,企业应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区(县)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或具有相关技术研发工程实验条件;

第三,企业应具有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历史,并且合作基础良好;

第四,企业应具有满足研究生团队进入企业后必需的生活及文体活动条件、运行管理制度和专项经费等。

达到上述条件的企业,选择一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协商,提出五年内拟研发的主要课题,明确技术成果产权归属,提出需要研究生人数、管理制度、工作生活条件、研究经费、生活资助等,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向政府提交设立申请,由教育部管理部门评审后批准并授牌。

政府要充分运用技术创新基金的奖励机制,不仅要在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设立和技术创新的孵化上进行资助,更要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果上设置具有较强激励性的奖励基金,以有效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

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立体构建

政府、企业、高校不仅要将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打造成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还要将其打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同时要将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塑造成产业创新和经济升级转型的发动机,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的校企合作必须深度融合。

(一)授课内容方面进行深度交融

首先课程设置要以企业、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创新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技术前沿和应用研究;

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讨论分析、解决方案、实验验证、情景模拟等方法。

在专业培养方案里必须设置与实践企业相关的技术模块课程,让研究生较早地与企业进行衔接,研究生教学

课堂、实验环节可以搬到企业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进行[4],“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交融,创新扩展实践基地的合作深度,将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二者有机结合。

(二)在师资配置方面施行校企双师制

在研究生任课教师和科研指导教师配置上,施行校企双师制,借助实践企业的资源,吸收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和科研指导任务。

打破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导师与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强调以项目研究团队为单位指导研究生,在学界导师团队和业界导师团队的共同指导下,研究生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围绕企业提供课题开展研究。

企业导师团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善于针对企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企业或行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意识,还要着重增强研究生技术创新成果实用性的培养。

(三)在实践创新方面组织系统培训

过去的校企合作基地,多半只是学生到企业临时性的实习基地,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只是解决了学校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问题。在这种临时性实习背景下,企业是无法按照自己以及产业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学生也无法深入到企业、行业的实践创新工作当中去。

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模式下,研究生可以提前进入企业接受教学、实验的培训,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中,接受企业和行业的系统性培训,这样就可以迅速有效地满足企业和行业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四)在就业创业方面提高个人竞争力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研究生可以在企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提高自身的创新应用能力,增长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专业水平及就业创业能力,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出满足企业以及行业要求的人才,大大提升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即使进入实践企业的研究生没有被企业聘用,还可以得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范围内上下游企业的优先录用,或者被推荐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这也说明企业实践基地可以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研[2009]1号.

[2]高兵.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16-17.

[3]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2-24.

[4]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35(2):88-9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研究企业生产力系统 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准上岗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