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与老子智慧

2017-05-17宋思运

理论探索 2017年2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习近平

宋思运

〔摘要〕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老子思想的独特智慧得到了深刻运用。习近平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国胸怀体现了老子“大邦者下流”思想,习近平遵循规律、尊重民意的治国态度体现了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习近平真抓实干、蹄急步稳的改革举措体现了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思想,习近平居安思危、见微知著的国安观念体现了老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想,习近平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体现了老子“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思想。习近平治国治理实践不仅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也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关键词〕 习近平,治国理政,大国情怀,治国态度,国安观念,老子智慧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2-0059-05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高度重视“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1 〕260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2 〕 。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 〔1 〕161。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传统文化经典或者俗语来阐释主张、发表观点、说明问题,这已成为他的一种风格。其中老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在不同场合被多次引用。研究和探讨习近平对老子深邃思想和高超智慧的运用,为我们更深入、系统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同时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国胸怀——“大邦者下流”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老子 “大邦者下流” 〔3 〕288来阐释他对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态度和看法。他说,大国要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就如同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我们也期待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中国愿意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以开放包容心态倾听世界的声音,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从而使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大邦者下流”出自《道德经·六十一章》,是老子关于国与国交往的一个重要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老子从“道法自然” 〔3 〕159 出发,认为强作妄为、恃刚凌物是促进事物走向反面并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处理国与国关系包括大国和小国关系的问题上,老子认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3 〕288 老子告诫世人,人类能否和平相处,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其中大国对待小国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更是关键因素。一方面,老子指出,不管是大国和小国,都应该谦虚处下,这样才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确保大国与小国相互尊重,各居其位,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天下和平。另一方面,在这二者关系中,老子又特别指出“大邦者下流”“大者宜为下”,强调大国在国与国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提出大国应谦下包容,虚怀若谷,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越弱小,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大国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不至于“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3 〕182,而且这样才能赢得小国的心悦诚服,做到天下归心、长治久安。正如老子所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3 〕303

“大邦者下流”蕴含了深刻的大国之道。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的王道,而不是“逢强必霸”的霸道。习近平强调指出,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国际上有关中国发展起来后也搞霸权主义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4 〕习近平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化根基和中国特色。第一,从文化传统上,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融合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第二,从发展实践上,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在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第三,从现实要求上,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第四,从时代环境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更加需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因此,习近平认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愿意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习近平这些论述是老子“大邦者下流”思想的必然逻辑和现实体现,是中国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特别是某些国家基于“霸道”进行围堵和挑衅的情况下,拥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的智慧之源。

二、遵循規律、尊重民意的治国态度——“治大国如烹小鲜”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针对治理国家之道指出:“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4 〕 “治大国如烹小鲜” 〔3 〕286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六十章》,其要义在于尊重治国规律,遵循法律规则,洞察国情,体察民意,其核心在于“不折腾”。老子认为,管理者能否真正顺应民心、尊重百姓意愿,是实现国家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道德经》对于统治者脱离人民、违背民意,特别指出了作为管理者不能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百姓疾苦而骄奢淫逸、发号施令,以致国家失序、民不聊生的情况予以深刻揭露和警醒。“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3 〕327在这里老子深刻地揭露了管理者不能顺应民心而“强作妄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3 〕262在这里,老子对管理者“骄奢淫逸”所带来“非道”的严重后果给予了无情鞭挞。所以,老子认为,真正好的管理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也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心拥护,真正好的管理者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3 〕289。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给予后人极具辩证的深刻思想,也是作为大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源泉,“治大国如烹小鲜”作为治国态度,在实践中必然体现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能力。一方面,就领导者而言,要以人为本,顺民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很形象地说出了国家治理应该秉持的理念和精神。他指出,“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4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央领导也好,还是地方官员也罢,“以人民为本”才是治理的根本。“掌勺者”不仅仅是指中央领导,也泛指各地方官员,甚至可以扩展到所有能够作出重要政策决定的公务员,“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掌勺者”提出的要求则是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做好政策决定。正如老子所言:“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3 〕116

另一方面,就治理国家而言,要尊重规律,不折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简政与放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有所为”,通过精简机构、厉行节俭,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后者是“有所不为”,即减少对各行各业的干预、束缚,使其自由发展,不受阻碍,并以法治予以保障。让市场来决定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强加妄为,不行政干预,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已经做了一切。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 〕178小政府,而后才会有大管理。这一观点和政策,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管理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必将催生出一个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真抓实干、蹄急步稳的改革举措——“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我们推进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5 〕。 有关大小难易问题,老子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道德经·六十三章》指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 〕293老子说“道大” 〔3 〕159 ,同时认为“见小曰明” 〔3 〕259,强调大小兼顾,认为大生于小,多生于少。老子在提升人的思想视野和精神空间的同时,又提示人们大道及事理往往“隐晦”而“希声” 〔3 〕221 ,需要知微者才能体会,见小者才能洞察。难易问题同大小问题一样,老子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并且面临细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所以老子总结说:“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 〔3 〕293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总把事情看得艰难,因此终究没有困难。“难之”是一种审慎的态度,根本的要求是谨慎周密,细心而为,这样才可以解决大事和难事。

对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思想,习近平还在不同的讲话中运用其他语言表述。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推进改革既要敢于出招又要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在谈到改革走向攻坚期、深水区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善为大事、善图难事,深入推进改革事业,就必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习总书记在这里实际上是讲,改革是大局,是大事,改革越是深入,越要以“难之”态度审慎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戮力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目前的改革之“大”在于综合,改革之“难”在于全面。所以,推动当前的改革,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对于如何推进改革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讲话中作出的动员、部署也充分体现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思想。第一,要有一个好的开始。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起跑决定后程 〔6 〕。 第二,要明确工作重点。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取得成效;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对需要长期抓落实的项目和任务,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抓下去。找准工作着力点,提出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时间进度安排〔7 〕。 第三,要统筹协调。习近平强调,改革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寄希望于“管中窥豹”很难保证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8 〕。

习近平这一系列讲话精神,实际上是对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思想在新时期、新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一方面说明党中央对于深化改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掌握了最新理论武器;另一方面说明党和政府驾驭改革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正确看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切实做到“蹄疾而步稳”,确保又好又快发展。

四、居安思危、見微知著的国安观念——“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指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9 〕。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自《周易·系辞下》,核心是“居安思危”的思想,对这一思想,老子十分重视和强调:“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 〕296 老子认为,事故不会突然发生,在其发生之前早已有所征兆。要做到居安思危,见微知著,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从而防微杜渐。凡有远见的人,能够看见事故的隐患而将其化解。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不能做到见微知著,更谈不上预先防范事故,事故迟早会发生。所以,老子强调“豫兮若冬涉川” 〔3 〕159,要像冬天涉足江河一样小心审慎,不能安而忘危、存而忘亡、治而忘乱,“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 〕327 ,因其不骄横自满,才能去故更新,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 〕296。习近平特别重视和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6 〕,其深刻意蕴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慎终如始”,这也是“居安思危”的逻辑必然,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政治宣言,在国家安全观上是最深刻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在纪念五四讲话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距离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同时,习近平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如果忧患意识下滑,忘记居安思危,保证国家安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强化对国家安全、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和重视,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方能筑起一块坚实的“安全之盾”。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就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广度和深度阐发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在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10 〕。 习近平强调,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抓早抓小”,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 〕392。习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保持对历史周期律的足够警醒,居安思危,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满意的答卷。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制约。

五、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晚报》发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中欧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就能在深化合作中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迎挑战 〔11 〕。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深刻体现着老子思想的意蕴和精髓。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见于《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老子更是在根本观点上坚持了“求同”智慧。他认为,以身观身、将心比心是走向“求同”的途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 〕246。老子“求同”思想是针对“求异”思想提出来的,老子对于因“求异”而表现出来的“好径”“前识”给予批判,进而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认识方法,其本质就是要求人们去除“先见”“成见”,从有限的“先见”“成见”中走出来,站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宏远的背景上,去回归事物本来面目,发现事物本身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求同思维”,也是宝贵的“创新思维”。老子指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非道也哉!” 〔3 〕262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3 〕206老子告诫人们,“求异”最大的危害在于使得人们陷入自我中心,而不善于去与他人、环境达成合意,进而危及自身,这就是“非道”。老子更看重和支持善于达成“合意”、善于“求同”的人,明确提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3 〕340 契,契约、合约,合意的达成需要双方让步,达成一定的妥协,其前提是放弃一定的自我需求;彻,赋税,缴纳赋税则是单方面的意志,带有强制性,并不是“求同”的结果,这是老子反对的。所以,老子进一步强调说:“鱼不可脱于渊。” 〔3 〕198 可以说,“求同”思维是老子思想的基础,是老子智慧博大精深的内在根据,放在今天仍然掷地有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智者求同,中西方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共同促进了世界进步与繁荣。所以,习近平指出,中国与欧洲都是智者,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映照,互为精彩;在求同中,发展各自的个性与特色,让各自的发展之花共同美丽,共同芬芳,共同让世界更美丽。中欧友谊必然在智者求同的道路上更精彩,更瑰丽,向世界文明传递更多正能量。同时,习近平也指出,愚者求异,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对方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就会滋生友谊的嫩芽,如果一个国家总是看他国的不足,就不会产生交流的动力,只求异是笨拙的思想,是愚钝的情怀,最终只能是自以为是,自我封闭,故步自封,互不进步,互相倒退。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主流的今天,我们都应该避免这样的愚蠢行为。习近平强调,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说到底是择宽处行,谋长久利。中欧友谊如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坚持求同存异,只要我们坚守“智者求同,愚者求异”,那么,彼此友谊就能更加精彩,更加互利,更加成为共同发展的美丽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其“非常能干、有智慧” 〔12 〕 的大国领袖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美国《时代周刊》更是撰文指出,习近平“风格稳重自信” 〔13 〕。习近平运用了一系列“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14 〕68来阐释治国理政的思路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老子思想是重要体现。“大邦者下流”以及相关“大者宜为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等一系列大国之道体现在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国胸怀之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以及相关“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等一系列思想体现在遵循规律、尊重民意的治国态度之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以及相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等一系列思想体现在真抓实干、蹄急步稳的改革举措之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以及相关“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豫兮若冬涉川”“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一系列思想体現在居安思危、见微知著的国安观念之中,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以及相关“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非道也哉”“有德司契,无德司彻”“鱼不可脱于渊”等一系列思想体现在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之中。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当然也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20/c1024-20845460.html.

〔5〕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01/c_1110054309.htm.

〔6〕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8/content_2625924.htm.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3gnews/2014-02/17/c_126147767_2.htm.

〔9〕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并发表讲话〔EB/OL〕.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404/t20140427_149204.htm.

〔10〕習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2/c_116518771.htm.

〔11〕习近平.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30/c1024-24772748.html.

〔12〕江泽民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22/c_125046572.htm.

〔13〕杨子岩.《时代》周刊上的中国领导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2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苏玉娟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科学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