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撒哈拉沙漠中的“中国制造”(聚焦一带一路)

2017-05-17王云松

环球时报 2017-05-17
关键词:电建中国制造摩洛哥

本报赴摩洛哥特派记者 王云松

在北非摩洛哥,有一个连摩洛哥国王都称赞的“一带一路”项目,那就是中企承建的摩洛哥努奥二期和三期光热电站项目。《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走访项目所在地——有着撒哈拉“沙漠之门”之称的摩洛哥腹地城市瓦尔扎扎特,近距离接触中企如何建设这世界最大规模的太阳能聚热电站(光热电站)项目。

记者从驻地埃及开罗出发经摩洛哥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转机,用时19个小时才抵达瓦尔扎扎特。瓦尔扎扎特因其沙漠风光而成为《角斗士》《埃及艳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大片的拍摄地,被誉为“北非的好莱坞”。

摩洛哥处于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地带,光照强烈,虽然光热充足,但却是一个能源相当匮乏的国度,每年从邻国西班牙进口的电力,就要花掉60多亿美元。为改变这一状况,摩洛哥准备利用国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立太阳能光热电站。2015年5月,中国电建集团签订了摩洛哥努奥二期和三期光热电站项目总承包合同,项目金额达20亿美元。该项目由摩洛哥太阳能管理局和沙特电力工程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建三公司作为联合体的责任方,负责土建施工、常规岛供货、储热系统以及外围系统的设备供货和安装。

这一项目成为中摩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曾多次前往光热电站建设现场走访,给予高度评价。

据悉,一般太阳能项目主要采用传统光伏板,不过光伏板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会随时间衰减,且不能回收,生产过程容易产生重金属污染,并非真正意义的“清洁能源”。此外,受自然条件限制,光伏板无法实现不间断发电。聚热电站则采用更高级的镜面技术,通过镜子聚集阳光,加热导热液体,与水混合后产生蒸汽,带动发电机发电。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将部分热量储存在储能罐中,电站能实现夜间电力输出。

工程现场位于沙漠之中,《环球时报》记者的手机进入厂区不久就彻底进入了“飞行模式”,如果不是建设单位提供的无线网络,恐怕真的就要在这个寸草不生、光照强烈的不毛之地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

记者了解到,自工程开工以来,巨大的熔盐罐、高耸的集热塔、65万块镜面装置等等这一切在1430公顷的荒漠中拔地而起(如图)。项目建设最高峰时,有数千名中国工人在这大漠之中挥洒汗水。

努奥二期熔盐罐共有4个,每个罐都是2.5万多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容积和壁厚都是“世界之最”。4个熔盐罐同时开工,其难度可想而知,山东电建三公司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努奥二期“熔盐罐施工专题小组”组长许春喜,每天在现场的时间长达16个小时。这样的拼搏精神让中国建设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在当地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奇迹。每当看到一道道精美的焊缝时,无论是摩方的工程师还是施工人员都敬佩地伸出大拇指,业主更把许春喜亲切地称为“TANKMANAGER”(熔盐罐经理)。

在现场,摩洛哥工人主要进行部分基础性工作,中国工人则主要从事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据介绍,由于摩洛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电力建设产业工人,不少工作摩洛哥当地人无法胜任,中国公司一边施工,一边手把手传授建设技术。努奥二期和三期建设项目为当地提供近4000个就业岗位,为摩洛哥电建发展储备大量优质人才。

努奥二期项目部项目经理赵广建对记者说,摩洛哥人热情、友好,国内法律体系也相对完善,不过当地人对部分工作缺乏经验,加之在北非国家执行项目,斋月、开斋节、宰牲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都有可能影响项目推进的速度,在努奥项目紧张的工期面前,这些问题也显得更为突出。▲

猜你喜欢

电建中国制造摩洛哥
南国置业“子吞母”
南国置业:百亿元重组电建地产疑点重重
中国电建在缅甸再获批5个水电项目
执子之手
摩洛哥—热闹的集市
尼大地震中中国电建承建项目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