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向未来出发

2017-05-16张松晨刘长庚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改变融合

张松晨++刘长庚

摘要:基于未来教育理念,以创客教育为突破,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规划课程,注重“融合”与“改变”,在课程规划中设置融合课程;加强教师培训,成立“教师创客俱乐部”,在课程开发中倡导融合理念;进而在非毕业年级实现网络选课走班上课,在课程实施中体现融合样态。课程实施中采取课题推动,平台巩固策略,体现分享功能,不断巩固课程实施效果,在课程评价中提升融合品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富于创新、敢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向“未来”出发。

关键词:课程规划;创客课程;融合;改变

甲骨文(融),下边是土,上边是三条蠕动的蛇,本意是“冬眠的虫蛇在暖春复苏蠕动”。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首次使用“融会贯通”一词,取“融合”之意。甲骨文(易),本意是“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道德经》中说:“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易经》中说:“生生之为易”,表达出“改变”的意思。融·易,体现了融合、造物与改变的理念,“融合、改变”焕发生机。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及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创客教育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培养勇于担当、自信、阳光,有创新精神与公民意识的现代人,为“未来”育人,向未来出发。

一、构建体系,在课程规划中设置融合课程

学校整体规划课程体系,加强学科融合,“改变”固有模式,走创新创造之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目标分解为“五个维度”,设置“三大类课程”。

(一)课程目标

1. 学会悦纳与认可

悦纳自我,认可他人,讲究规则意识,提升坚韧、健康的心理品质。

2. 学会交往与合作

懂得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担当与合作,讲究现代文明礼仪,提升团队素养与领导力,实现合作共赢。

3.学会生存与生活

有安全意识并掌握安全技能,掌握一至两项健身技能,发展一项健康休闲兴趣爱好,培养志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自信与个性,实现个人价值。

4.学会探究与创新

学习一门探究性课程,动手操作,由转变、改变到创新,不断培养穷究物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并进行改造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

5.具有国际视野

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视野下审视传统,主动融入又保持自我尊严,理解国际文化与规则,具有国际视野。

(二)在课程规划中设置融合课程

学校创客课程规划三类课程:学科发展课程、特色发展课程、融合探究课程;三大类课程共分为九小类课程。

1.学科发展课程

设置“语言文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关注兴趣与爱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开阔视野,突出个性与品质的培养,侧重学科素养、学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融合、国际规则理解等素养的培育。

2.特色发展课程

设置“德育特色课程”、“空乘特色课程”和“艺体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弟子规”、礼仪教育等特色德育课程的影响力,以德促智,以智养德,德智相融;彰显“空乘”、美术、播音主持、“艺体”特色。

3.融合探究课程

设置“拓展探究课程”与“STEAM融合课程”。“拓展探究课程”以探究创新为主,强调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动手操作等深度学习方式。“STEAM融合课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解决基本课程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知识,以PBL项目学习为载体,体现“融·易”思维,即重在融合与改变,通过设计、分析、决策、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能力的提高。侧重培育理科见长的创新型人才,使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发展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校围绕课程规划中设置的“学会探究与创新”目标和“融合探究课程”课程,通过思维改变、碰撞和学科融合,开发“拓展探究课程”与“STEAM融合课程”。

二、设置路径,在课程开发中倡导融合理念

(一)设置开发路径

课程开发遵循目标整体性原则、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和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及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实际、培养目标、特色教育,循序渐进。课程开发与实施注重学科融合,通过三种途径开发:基于学生需求;基于教师特长;基于学校发展。

(二)在课程开发中倡导融合理念

在课程开发上,一是针对創客理念与学校课程规划开展通识培训,促进观念转变,选择合适路径开发课程;二是组建 “教师创客俱乐部”,倡导“个人跨界”、“交叉感染”与“互换苹果”式学科融合,实施“多元共享,文理渗透,资源整合,主题云叠,链接互通,智慧互联,项目牵引,思想交融,创新复合,跨科融创”等融合策略,使得课程开发由普及逐渐走向融合。比如我们的心理健康老师、生物老师主动与美术老师跨界融合,通过色彩表达情绪,用画笔、泥塑、手工制作体现生物多样性,生动地诠释了创客理念。

(三)开发丰富课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课程可选

郑州44中每个老师都参与课程开发,在假期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加强团队合作、研究与分享,最终实现教师人人能开发出课程,形成课程纲要。老师们共开发出130余门创客(校本)课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为“网络选课”和“走班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稳步推进,在课程实施中体现融合样态

(一)遴选课程

依托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按照学校优秀校本课程评价标准集中审议,从老师们共开发出的130余门课程中,遴选出50多门具有实施基础的优秀课程。按照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易操作、统筹协调的课程实施原则,分步骤在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年级实施。校本课程每周1个课时,社团活动除了相应的课程外,每周不少于1小时的活动。

(二)网络选课与走班上课

把遴选出的50多门课程按要求导入网络选课系统。组织学生到机房了解课程,进行选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务处整合空间资源进行排课,周三、周四下午1节课固定为校本课程开课时间,全体走班参与的课程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有机会得到张扬。

(三)实施策略

1.组建“教师创客俱乐部”,深化“融合”理念

基于“创客教育”开展专业培训,从理念到实践,让每一位老师对创客教育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理解理念精髓,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将师生的创意变为现实,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深度学习方式的到来。

以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教师创客俱乐部”,常规性开展创客研究,让教师树立创客思维,不断深化“融合”理念,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创客教育的开展。

2.课题推动

开展创客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创客,树立创客思维,塑造创客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融合,研发普适性课程,整合空间资源;立足“教师创客俱乐部”开展校本研修,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创客课程研发与空间搭建,开展课题研究,理清相关概念,发现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解决。目前,学校开展有两项省级课题《中学创客课程的实践研究》、《创客及STEAM教育应用研究》,市级重点课题《中学创客课程的实践研究》,初步形成有形成果《创客,向未来出发》两册,校本教材十余种。

3.平台巩固

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十四中弘扬传统,互融互通,将礼仪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艺术展演平台和创客展示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在活动与“造物”中熏陶人,锻炼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志愿服务平台,让更多学生展示风采

文明礼仪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需要。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贵在实践,重在展示。通过文明礼仪服务实践,展现了学生文明礼仪的风采,凸显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从而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2)艺术展演平台,让众多学子张扬个性

学校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材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校园艺术节是搭建学生成长舞台的大型全校性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长。突出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作力,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在艺术的舞台上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彰显了同学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绘制出同学们绚烂的中学时代。

(3)创客展示平台,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加强学科融合与空间整合,借助项目学习,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实验创客空间,加强空间建设与课程展示平台建设。一是依托比特实验室,开展物联网+STEAM创客教育,实现数字化实验、积木化教学和游戏化过程,在“做中学、创中学”;二是改造原有3D打印和激光雕刻实验室,以3D打印机与激光雕刻机及创意建模软件为依托,实现创意设计,作品打印、雕刻和作品展示。三是举办创客节,推介创客作品,将各课程的成果进行展示、展演、分享,让每一位参与课程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在河南省第五届中学生技术设计与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我校高一学生付贵才说:科技制作让我的手和大脑都得到了锻炼,让我爱上了科学,学习成为我的需要,我要成为一名“校园创客”和未来工程师。

(四)在课程实施中体现融合样态

郑州四十四中在非毕业年级实现了网络选课和走班上课,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课程可选的基础上力求体现跨界与融合。《幸福烘焙时光》、《探秘百草园》、《心映像摄影社团》、《未来工程师》、《我是创客:3D打印》、《魔法化学》、《创意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学科融合思维。至于如何“融合”,《烘焙》课有这样的解读,做出的是蛋挞、面包,而学生却是在化学或物理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发酵和烤箱发热的原理,并由此产生将废弃塑料制成泡沫的奇思妙想,他们的目标是用废旧鞋底做出一块面包模型。课程老师这样解释“融合”:“心存一束光,跨过一条河,拥有一片海”。

四、正向激励,在课程评价中提升融合品质

(一)评价原则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节功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就课程、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根植融合理念。

(二)评价内容

1.对课程的评价

课程管理、学生学习内容、技能表现、学习品质、课程的理念和定位,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适切性与可操作性,创客理念与学科融合,学生历次选课的总人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学生通过参与课程获得的发展是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2.对学生的评价

从保障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技能,体验创新创意过程,分享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方式、课堂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作品情况、思维情况等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

就教师提供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性材料(如课程纲要、课程设计、授课记录、学生考勤与评价记录、校本课程总结与反思等文本材料),针对课程的评教,课程实施的成果等评价因素,突出学科融合与改变的理念运用和效果,形成课程实施者的等级评价;并结合对课程的评价评选学校优秀课程。

(三)在课程评价中提升融合品质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将定性与定量,过程性和成果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不但显示学生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过程更能體现学生创造性、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的提升程度。例如《我是创客:3D打印》课程评价包括:创客校本课程活动日志,记录每节课学习知识点,学生总结和反思等内容,每节课后反馈给师生,方便在下一节课做出调整;阶段性成果展示,课程中期学生展示自己做出的桥梁基本构架,建立基本模型,学生通过展示发现优势及不足,及时对模型做出调整;终期性成果展示,同学们将用3D打印出的桥梁进行承重能力、外观、实用性、造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展示,并评出优胜者参加中学生技术设计与创新成果评选活动;非认知性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量表对课程的满意度,学习意志力、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认同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变化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课程自评,教师通过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评与反思。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正向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科融合中成长。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以创客教育为抓手,走“融合”与“改变”之路,彰显课改与创新精神,彰显特色,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为“未来”筑梦。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我们要给孩子诗和远方的田野。创客,向未来出发!我们已经能够用眼睛隐约“听见”孩子们成长的声音!

猜你喜欢

改变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以英语教学的改变创造课堂魅力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