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内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统一

2017-05-16肖爱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肖爱平

摘要: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弊端重重,效率低,问题多。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更新观念,开拓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激发课内阅读兴趣;重视写作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50

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没有写作兴趣,谈不上写出好作文。即使让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内,在于对课本中那些经典名篇的分析上,在于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写的技巧,产生写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

一、明确需要

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和写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关系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

三、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课堂的现状如何呢?

就目前而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是分离脱节,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阅读对象的认识、分析和欣赏上,甚至只在一些字、词、句等方面作单纯性的分析和探讨,不能很好地从具体课文的阅读中吸收写作所需的诸多营养;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从典范课文的阅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技巧和方法,因而形成不了对课文阅读的内驱力。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渗透,以阅读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写作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面对这样的现状,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思考,改变教法和教学手段,在分析每一篇课文时,能选择恰当的阅读切入点,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

其次,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对于提问,也总是运用“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来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回答。

第三,加强阅读的指导,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發学生的阅读兴趣。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 读思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注意引导学生边看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新问题、新知识,以便以后查询,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并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读几本名著以积累写作素材。

4. 读写结合。在学生读书之后要求学生写出所读书的名称、主要内容、读书心得以及读后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第四,注重课内阅读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第五,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教完《羚羊木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写一篇小练笔,很好地处理这件事;学完《金色花》,要求学生努力模仿泰戈尔的语言写一首散文诗,歌颂母爱;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选材,写一篇关于教师或者同学的记叙文;学习了古诗《钱塘湖春行》,指导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的写景抒情散文;这样的训练一直贯穿于课内文章的分析中,把课内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既巩固了课内文章的学习,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六,学生写完作文,严把修改关。记得鲁迅有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同学互评互改,最后拿出一篇典型文章同学一同修改,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提高习作质量。更重要的是一篇作文学生最少修改三次,通过三次的写作,最后形成一篇精品。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北都街大同十三中 03700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重要成果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