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德育,生命成长的道路不再孤独

2017-05-16吴春明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伙伴同伴成员

吴春明

教育的本质在于交往,是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后,心灵意识深处形成的反思思维之潮,促进了教育对象自我体验认知的丰富,实现了自身行为能力的调整。试想没有了同伴与教育对象的相处,他们的交流碰撞何在,他们内心的认知之潮如何形成?因此,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伙伴同行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单兵作战,让学生与同伴在彼此协调过程中,促进共同成长。

一、班级岗位。定位于个体生命中的自我成长

1.职责分工,重定位

首先,团队构建并不意味着仅仅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而是要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承担自己的角色,并在角色职责下为团队做出自己的贡献,彰显自己的价值。如此,“伙伴德育”的组织雏形,才能逐渐彰显。

例如在去年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前,班级要求团队小组设计六一游乐会的游戏。小组成员要将设计、规则、布置、组织、实施工作承包到底。为了促进活动更好地展开,教师并没有放纵式地让学生自行解决,而是引导学生在小组成员中进行合理的划分:有的学生负责收集网络资源,有的学生负责设计游戏宣传海报,有的学生负责利用课余时间讲述本小组游戏的活动方法,有的学生从网络或超市购置游戏需要的材料和奖品。而在六一当天,小组成员更是全员出动,有序地组织了全班学生的游艺活动,甚至迎来了其他班级学生的积极参与。

他们没有争论、没有推诿。因为他们已经将整个活动每一个细节的内容都合理地进行了职责分工,彼此之间形成了一条有效的合作通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是由于分工的准确定位,让每个学生都在这样的互动中展现了自己,贡献了自己,促进了自身生命的成长。

2.相互团结,重协作

有了合理的分工,并不意味着每个成员就只需要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伙伴德育”的团队建设一旦演变为这样的模式,与实际意义上的“单兵作战”已经相差无几。事实上,即便再细致的分工,都无法真正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

例如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伙伴德育”的团队小组在之前也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分工。但在活动中,一位成员小手受伤,影响了小组植树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以团队组织为基础,引导学生首先要关心成员的伤势,在确保无大碍的情况下,再要求小组成员自己对角色重新进行划分。

正是因为这种组内同伴之间的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同伴之间的凝聚力更强了。这种源自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比教师千万遍的说理教育更富有教育效果。

3.小组比拼,重竞争

争强好胜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仅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感知活力,更能促进、增强学生内在的心理意识。

例如为了更好地推进班级精细化管理,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了常规管理擂台赛的活动。教师将常规管理规划为常规纪律、两操情况、课堂学习、文明行为等诸多方面,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激活了每个学生自身的认知,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习惯。更主要的是,小组单位下的合作,让学生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将关注力聚焦在其他成员上。比如第三小组有一位行为习惯较为后进的学生,本小组的学生就在竞争过程处处给予其帮助,有的善意提醒,有的行为帮扶,有效地促进了“伙伴德育”小组每个成员的共同进步。

4.相互勉励,重激发

团队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之间并不矛盾。作为团队成员中的优秀者,可以在自身成长的同时给予同伴更多的帮助,可以在同伴目标不明时指出努力的方向,可以是消极怠工时对小组成员进行勉励激发,让其重新树立对活动参与的信心。而在进行勉励帮助的同时,小组其他成员之间也自然增长了对小组合作、共同成长的意识,形成共融共生的相互成长。

例如有一次班级开展“发现身边文明人”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同伴合作”的方式发现校园中的文明行为、文明现象,但某一小组中却有一名成员由于前两天的一次小车祸,双脚走路并不方便。面对这个活动,这名同学怕影响同伴合作的成绩,萌生了退出活动的想法。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小组成员并没有直接向老师汇报,而是真诚地劝慰这名同学,告诉该生成绩并不重要,重在参与。在成员的勸慰下,该生勉强同意参加活动,并专门负责文字的撰写,同样做出了贡献。

在这一案例中,该生不仅仅意识到团队合作就该以集体的方式介入,缺少任何一个成员,即便取得再好的成绩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同时也告诉自己,当自己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时,绝不该自暴自弃,而要以别的方式为小组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校级岗位。定位于集体发展中的自我成长

1.体验岗位光荣,重责任意识

学校德育阵地可谓众多,很多阵地都需要小助手的协调支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职能。很多学生对能够被选中进入红领巾值日岗感到非常自豪,但遗憾的是这种自豪劲头常常只是昙花一现。有一个名叫小敏的同学就直接抱怨不想参加了。说到底,这是责任意识的淡薄。笔者一时无法人手。

学校晚放学,常常会造成校园门口的堵塞。学校就安排红领巾值日岗帮助值班老师,确保学校放学时的正常秩序。但有一次,由于值日岗学生外出活动,放学就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第二天,笔者及时调出了当日放学时校门口的视频录像,让小敏观看。无须教师的讲授,她就意识到自己以往值岗工作所起到的作用。现在每每看到,放学时校园门口有条不紊的秩序,小敏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而自豪的笑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通过其他伙伴及时到岗形成的巨大落差,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下感受到明显的差距,从而明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提升了他们的责任感。

2.岗位角色互换,重体谅宽容

校级活动的岗位来自于不同班级下的优秀学生,这就给参与其中的学生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互动的渠道。但他们缺乏相应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沟通,在构建之初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障碍。作为班主任教师,万不可认为这是他们在学校层面的工作,就与自己无关。学生在学校层面的工作出现的障碍,对学生生命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不可掉以轻心。

例如本班中有一名学生与其他班一名学生对五、六年级进行常规监督工作,一个人负责巡查监督,而另一个人统计公示。一次,我班学生不停地在我面前抱怨另一个人的工作轻松,他整天来回奔走忙得不亦乐乎,而他只要动动笔头就了事了。此时,教师充分意识到这是对该生进行“伙伴德育”的契机,就引导这两名学生互换岗位。果然一周之后,该生来汇报:“老师,他的工作也不轻松呢!笑脸、哭脸、平脸一张一张的,稍不留意就少掉,还要密密麻麻地记录在册,还要统计总数,也不容易啊!”

正是这种基于岗位互换下的角色体验,让原本充满芥蒂的两个学生意识到对方工作的艰辛。给之后的相互合作奠定了情感的基础,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3.观察其他组合,重协调反思

走出班级,走进学校,意味着学生就走进了更高的平台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更高的平台就在于学生可以见识到其他优秀学生的表现。有了这样的资源,教师要避免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学生要通过对其他伙伴的观察,取长补短,更好地成长。

例如,一次学校为了迎接即将进入一年级学习的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要求每班级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两名同学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笔者并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自己存在的问题,更没有直接给予方法的指导,而是引导学生站到其他班级的学生旁观察,从而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明晰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伙伴德育”中其他伙伴的存在价值,以其他同伴的行为为榜样,为学生的行为对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标准,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另外,岗位实践中的社会实践岗位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总而言之,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不应该是学生“独自成行”,只有伙伴的共同参与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这一独特的生命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碰撞中形成新的体验认知,丰富原始的内在意识,最终借助同伴的言行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在生命交往中加深对德育形成的深刻体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伙伴同伴成员
两只挂钟
我的“好伙伴”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
落地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