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保型壅水坝导流工程设计

2017-05-15

东北水利水电 2017年5期
关键词:松原市编织袋水坝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21)

生态环保型壅水坝导流工程设计

熊玲,于淼,程振,韩闯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21)

松原市生态环保型壅水坝施工导流,采用两期两段施工方案,一期束窄河床导流;二期通过完建的16孔翻板闸泄流。根据该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二期围堰结构型式在初步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为主体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壅水坝;导流围堰;编织袋防渗

1 工程概况

松原壅水坝位于第二松花江下游松原市城区段,前扶大桥下游约4.5 km处,距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约32 km。工程枢纽布置为河道右岸主河道布置翻板闸,翻板闸右侧布置过鱼建筑物、左岸滩地布置过水土坝。正常蓄水位131.5 m,前扶大桥~龙华大桥之间河道水面占有率为42%。该工程任务主要是提高主城区段枯水期水位,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形成水面景观,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亲水平台,塑造松原“三江水城”的城市形象,并且结合发掘松原市的历史文化遗存,达到增强城市魅力、快速拉动松原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施工导流采用两期两段施工方案,其主要施工程序为:一期束窄河床导流,主要施工右岸翻板闸和右岸过水土坝段;二期通过完建的16孔翻板闸泄流,施工剩余的过水土坝段。

2 工程条件

2.1 水文、气象条件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晴冷温差大,冬季严寒而漫长。按气候分区,上游为长白山寒冷湿润区,中下游为温和半湿润区,其特点是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南北差异大,且年内分布很不均匀,流域南部降水量在800~1 000 mm以上,年降水日数160~200 d,北部年降水量只有400 mm左右,降水日数超过80 d。年平均气温:上游山区为0~2℃,下游平原区为4~5℃;极端最高气温:下游河口及工程坝址处为37.5℃,上游山区为33.5~34.9℃;极端最低气温:下游河口段为-37.8℃,上游山区为-37.7~-44.5℃。春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历年最大风速29 m/s,相应风向为SS W。流域内实测最大冻土深达2 m以上,积雪期30~90 d,封冻期多达150 d。多年平均蒸发量从上游向下游递增,上游高植被区为1 100~1 200 mm,中游一般地区为1 300~1 500 mm,下游松辽平原干旱区高达1 700 mm。

第二松花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季节与雨季变化一致,洪水一般发生在4月至10月,6月至9月洪水最大。

各施工时段不同重现期施工洪水流量见表1。

表1 施工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m3/s

9月中旬5年一遇平均流量为701 m3/s。

2.2 地质条件

坝址处河谷宽阔,主河床靠近坝址右岸,现有水面宽度230 m,左岸地貌类型为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131~135 m,属河谷一级阶地,靠近河床为全新统高漫滩,宽度约为2 km,地面高程一般129~132 m。右岸为上更新统冲积平原,并零星分布有风积砂丘,地面高程145~155 m,多为陡岸,高出江水面约10~13 m。

围堰基础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和第四系中更新统湖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层厚10~22 m,岩性有:中细砂、粉土质砂、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各岩性土之间呈互层状,层位不稳定;第四系中更新统湖积层厚15~20 m,岩性为低液限粘土,层位稳定,间夹有粉土质砂和细砂层透镜体。中细砂为中等~强透水层,四系全新统粉土质砂、低液限粉土属弱透水层岩层,低液限粘土为极微透水层。

3 导流设计标准

该工程施工导流建筑物为5级,一期大汛围堰围护的翻板闸段振冲桩、混凝土和金属结构安装工期相对较长,因此设计洪水采用大汛5年一遇重现期洪水,设计流量为3 250 m3/s。二期汛后围堰围护的左岸过水土石坝段施工从第二年9月中旬到第二年底即可完工,因此洪水重现期取下限值,采用汛后5年一遇重现期洪水,设计流量为722 m3/s。截流标准选用9月中旬5年重现期洪水,其流量为701 m3/s。

4 二期导流建筑物设计

4.1 初步设计阶段成果

二期导流工程主要包括枢纽左岸的汛后上、下游横向土石围堰。

二期汛后上游横向围堰设计挡水位为130.72 m,堰顶高程为131.22 m,堰顶长度为1 441.22 m,堰顶宽度均为6.0 m,围堰堰顶兼做临时交通道路。右岸河道段围堰堰体由中砂填筑而成,迎水侧边坡为1∶1.5,背水侧边坡为1∶3.0。截流戗堤设计水位为130.74 m,戗堤顶高程为131.22 m,顶宽度均为3.0 m,主要为编织袋土填筑而成,编织袋土填筑边坡采用1∶1.5,编织袋土护坡厚0.5 m。围堰防渗型式采用土工膜防渗,沿戗堤迎水坡布置至戗堤坡脚。左岸滩地段围堰堰体由中砂填筑而成,迎水侧、背水侧边坡均为1∶3.0,编织袋土护坡厚0.5 m。围堰防渗型式采用土工膜防渗,沿围堰迎水坡护坡布置至坡脚。

二期汛后下游横向围堰设计挡水位为130.60 m,堰顶高程为131.60 m,堰顶长度为1 519.16 m,围堰堰型基本与上游围堰相同。其截流戗堤设计水位为130.61 m,顶高程为131.60 m,结构型式与上游戗堤基本相同。下游围堰结构形式、防渗型式与上游围堰相同。

4.2 技施阶段成果

由于一期导流工程的使用期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另外,设计要求一期导流期间需对坝址区影响范围内的二松河道进行清障,但此要求遇到困难并未实施,导致导流明渠冲刷严重,最大冲深约18 m,地形和初步设计阶段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设计对二期导流工程进行了更改。

2014年7月中旬,设计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一期导流明渠水下地形进行了补充测量。考虑到导流明渠冲深影响范围较大,2014年7月24日,设计人员联合施工单位对一期导流明渠水位进行了实测,坝址上游水位约129.70 m,坝址下游水位约129.54 m,通过查询扶余水文站(距坝址上游4.5km)的当日观测资料,河道流量约为675 m3/s(二期导流围堰截流设计流量701 m3/s)。

根据相关资料,2014年8月,设计编写了《松原市生态环保型壅水坝二期导流设计方案论证报告》,并通过了松原市水利局的审查。结合专家审查意见,设计进行了修改并完成了《松原市生态环保型壅水坝二期导流工程变更设计报告》。

1)围堰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成果,结合现场地形,二期导流围堰仍然分为左岸和右岸两段,中间以小孤岛隔开。由于左岸段地形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二期左岸围堰平面布置及结构型式沿用初步设计阶段成果。

右岸段冲刷严重,围堰最大高度将由原初步设计阶段的4 m左右增加到15~22 m。堰体如果仍采用中砂,由于大部分位于水下,中砂极易被水流冲走,难以成形。设计初拟采用草袋土或块石填筑,但考虑到土料及块石料运距远,投资大,经比较确定,围堰填筑材料就地取材,采用粉细砂装编织袋填筑,戗堤直接填筑至围堰顶高程,顶宽为10 m,上下游坡比为1∶1.5。

根据设计标准及导流方式,经计算,右岸段上下游围堰设计洪水位分别为130.72 m、130.60,设计超高按1.5 m考虑,上下游围堰堰顶高程分别为132.22 m、132.10 m,围堰最大高度约15 m。

上游围堰轴线采用凸向上游的曲线,离坝轴线最远处约170 m,轴线长度498.79 m;下游围堰轴线采用凸向下游的曲线,离坝轴线最远处约121 m,轴线长度530.80 m。

由于本次设计水工专业采用江砂水力冲填方式回填冲坑,并用振冲砂桩挤压密实方案,所以不要求围堰采取防渗处理。

2)截流设计。根据施工总进度的安排,二期截流时段选择在2014年9月中旬,截流标准选用9月中旬5年重现期洪水,其流量为701 m3/s。为了安全起见,截流计算时下游水位采用实测水位129.60 m(此时扶余水文站流量约为675 m3/s)。

经计算,龙口底部轴线长度约20 m。

由于河床表层为粉细砂,抗冲流速很小,需对河槽底部非龙口段进行1 m厚的编织袋土平抛护底;龙口段先平铺无纺布,再平抛1m厚块石,粒径不小于30 cm。

采用立堵截流,左、右岸两侧采用编织袋土同时进占,上游围堰堰体即为戗堤。龙口位置选择在主河槽内,龙口段采用块石截流,最大块石粒径为1.3 m。

5 结语

如果现场实际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原设计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工程参加方应该积极配合,尽快启动设计变更工作,设计变更报告完成后应按照建设程序报批报审确定方案,以免延误建设工期。目前,松原市生态环保型壅水坝在二期围堰保护已经施工完成,二期导流工程也已圆满完成使命。

1002-0624(2017)05-0011-02

TV551

B

2016-12-23

猜你喜欢

松原市编织袋水坝
一种防撞击编织袋
形形色色的水坝
筑水坝
世界上壮观的水坝(下)
松原市备春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向大作家学写作秘诀
——读《曹文轩教你写作》有感
松原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措施探讨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
编织袋新标准增加“术语和定义”解析(下)
编织袋新标准增加“术语和定义”解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