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郎本是杏林客

2017-05-15黄新生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3期
关键词:连州杏林刘禹锡

文/黄新生

刘郎本是杏林客

文/黄新生

陋室之中,唐代诗人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杏林之内,刘禹锡集药方、救苍生。这位“诗豪”竟有着如此不一样的人生。

“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刘禹锡向唐代诗人白居易如此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肘后”指葛洪的《肘后方》,“青囊”则是华佗的《青囊经》。或许是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光芒过于耀眼,掩盖了他医学上的成就。其实,刘禹锡不仅诗文俱佳,而且医术卓越。但看“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不遵医嘱祸临头,谨于摄养病难存”。刘禹锡的这首养生诗,对于日益老龄化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禹锡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在州县担任地方小官。刘禹锡从小孱弱多病,“针烙灌饵,恒然啼号”,但大多没有效果。年少的刘禹锡看到同龄人活泼可爱、健康成长,心中很是羡慕。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大约十七岁时,刘禹锡师从当时的名医,开始系统学习医学知识,攻读经典医学著作,“他对藏象、经络、营卫、辨证、望闻问切等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而且还识别中药材、熟习经典方剂,为以后的行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学医的同时,刘禹锡还通过科举踏上仕途。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这时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受到顺宗信任,进入权力中枢,改革弊政,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彼此相好,积极参与了改革。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当时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不到一年时间,顺宗被宦官所废,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远州刺史,是为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政治上的失意,使得刘禹锡有更多的时间投身文学创作和医药研究,并在文学和医药两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刘禹锡用所学医术为亲朋好友治病,常收到满意的效果。虽然医术较高,但刘禹锡相当谦谨,他说,“学切脉以探表候,而天机昏浅,布指于位,不能分累菽之重轻,第知息至而已”,实在难能可贵。

为了弥补脉诊上的缺陷,刘禹锡更加注重药物知识,他用药专精,主张以药攻疾,不崇参芪补剂,这在服食之风盛行的唐代非常难得。他提出“预防在先,治疗在后”的防治思想以及“过当则伤和”的中医治病原则和正确的中药炮制方法。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被召回京师。但好景不长,“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句诗,再次深深刺痛了当权派,刘禹锡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当时的连州,经济落后,疾病流行,刘禹锡积极收集药方,治病救人。他认真调查了当时连州的疾病谱,广泛收集常见疾病的治疗药方,推广应用。在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将药方编撰成书,是为《传信方》。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传信方》两卷,载方五十余首,涉及传染、内科、儿科、外科、疡科、妇科、喉科等方面。《传信方》的特点之一是“皆有所自”,即其中的方剂都是曾经试用有效的。《传信方》中方剂的来源之一是河东薛景晦的《古今集验方》,刘禹锡从中选出试用有效的方剂,编入《传信方》中,“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余方,用塞长者之问,皆有所自,故以传信为云”。《传信方》中方剂的另一来源是刘禹锡自己试用有效的药方。例如芦荟治湿痒方,是他少年时代从楚州卖药摊上学到的;用大蓝汁加雄黄、麝香治疗蜘蛛咬伤,也是从民间医生传授获得的。

自元代以后,《传信方》渐次散佚。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传信方集释》,该书是今人冯汉墉辑佚并加以考证而得,共45方。在原书已佚的情况下,《传信方集释》在研究刘禹锡医学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我们有幸领略到这位“前度刘郎”的风采。

芦荟治疗湿痒方

余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用斑蝥、狗胆、桃根等诸药,徒令蜇蟊,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研,炙甘草半两,末相和,令匀。先以温浆水洗癣,乃用旧干帛子拭干,便以二味合和傅(敷)之,立干便差,神奇。

——刘禹锡《传信方》

方解:从中医角度看,刘禹锡颈部所患的癣,血热是根源,外受湿热所致。芦荟苦寒,可清肝泻火,杀虫止痒,炙甘草一方面可以缓芦荟药性之急,同时也有清热之功,两者配伍,相得益彰,可奏清热凉血、燥湿止痒之功。现代医学认为,芦荟对细菌(包括真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鲜芦荟治脚癣妙方2则

1.用芦荟鲜叶15克,煎煮10分钟后,凉至温热,泡患处10分钟,每日1次,对抑制真菌感染引起的脚癣(脚气)有明显效果。

2.用白酒泡芦荟,待芦荟色泽由绿变黄,取酒滴于脚癣患处,一日数次。

猜你喜欢

连州杏林刘禹锡
寿乡连州菜心甜 消费扶贫生活美
赏牡丹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刘禹锡 陋室铭》
神奇的连州地下河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杏林春满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