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特点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2017-05-15焦佩婵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科特点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航标,科学合理、体现课程价值的语文教学目标对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择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西地平线上》《动物游戏之谜》《滕王阁序》等三篇课文,基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科学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包括:体现语文课程特点,以“读、品、说、悟”为目标框架;精准解读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具体叙写目标内容;落实课标要求,突出“过程与方法”维度且体现学科特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科特点 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对于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在大量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设计者对教学目标与语文课程价值的关系认识不清,目标设计机械套用三維目标,目标陈述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设计者对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材研究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容不能具体化呈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精准性、科学性还不是很高。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图,本文着重从语文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规范,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操作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框架结构:“读、品、说、悟”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普遍按照三维的框架结构呈现教学目标,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维度。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西地平线上》一课为例,有教师将教学目标陈述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阅读文本时的审美、发现、鉴赏能力,学会对比的修辞手法,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过程方法目标:体验西地平线上风景的壮美,注意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统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以上目标陈述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三维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基于一项内容学习获得的结果的三个维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无论是语言品味,还是文章主旨感悟,都须要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经历一定的过程方法,从而获得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可用三维的形式陈述,但作为一课整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的框架结构明显存在不足。在上述《西地平线上》教学目标陈述中,因设计者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认识模糊,机械套用三维目标,导致教学目标形式刻板,“过程方法”不能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融合,目标内容的精准性和全面性存在欠缺,缺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表达与交流”目标内容,目标陈述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内容要求。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价值”主要指向语言的交际功能,其核心要素是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表现为认字写字、朗读阅读、语言品味(或文学鉴赏)、口语交际、书面写作等教学内容;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价值”主要指向语文篇章对学生在文化、思想、审美、情感方面的熏陶功能,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文章主旨感悟及审美鉴赏等教学内容。同时,《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定位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阅读”指向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朗读等内容,“鉴赏”指向语言品味、思想魅力感悟、审美体验等内容,“表达”指向学生的书面写作,“交流”指向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内涵出发,结合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目标的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容可概括为“读、品、说、悟”四个方面,“读”指阅读,朗读包含于其中,“品”指语言品味和鉴赏,包括审美体验,“说”指表达与交流,包括口语交际与书面写作,“悟”指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感悟。

教学目标主要陈述围绕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内容”“认知层次”是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目标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框架,对每一个内容的认知层次做出规定。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对每一篇课文来讲,需要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对“读、品、说、悟”四个方面内容做出认知层次的规定。这样“读、品、说、悟”就构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依据这一框架,可将《西地平线上》教学目标修正如下:

目标一:能用普通话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欣赏、感受西地平线上三次日落“令人震撼”的壮观美景。(本目标突出两个方面:“读”中的朗读;“品”中的鉴赏,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目标二:通过语言品味、语篇赏析等方式,体验西地平线上几次日落不同的语言呈现方式,学习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写作手法,感受文章景象壮阔、意境宏大、人文内涵丰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本目标突出“品”中的语言品味。)

目标三: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雄伟风景、世间大美”主题思想的认识,体会作者深刻、深沉、强烈的情感。(本目标突出两个方面:“悟”,主题思想的感悟;“说”,口语交际。)

二、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叙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呈现

在对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析中发现,多数教学目标陈述过于笼统,不能清晰呈现课文的工具性内容和人文性内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不高。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动物游戏之谜》一课为例,有教师将教学目标陈述如下:

目标一: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说明的主要内容。

目标二: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叙述能力。

目标三: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

上述教学目标陈述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的科学性不强。首先,内容不全,未能有效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将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规定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案例中的目标陈述主要呈现“阅读”的目标内容,而未涉及“鉴赏”“表达”“交流”的目标内容。其次,目标笼统,未能有效反映教材分析的内容。案例中目标对“工具性”和“人文性”内容的表述过于笼统,不够翔实和全面。甚至对“人文性”的理解还存在着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材研究不够细致深入的问题。

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诊断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取决于对课标、教材研究的精准度,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取决于学情诊断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语文教师应首先研究课程标准,领悟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理解语文课程目标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内容规定,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本课教学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明确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容。“工具性”分析要明确本课的语言学习价值,即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人文性”分析要明确本课的人文价值,即主题思想、文章主旨、思想感情、审美价值等。这些分析是语文教学目标的直接来源,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要将这些分析融入到语文教学目标叙写中。根据以上思路,可对《动物游戏之谜》做如下分析:

课标解读。分析“阅读与鉴赏”“表现与交流”的课程目标,结合《动物游戏之谜》的文本特点,本课教学要尽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课标要求:“阅读”指向概括、提炼主要信息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感悟;“鉴赏”指向对说明文写作手法、文章结构、语言特点的品味与鉴赏;“表达”指向说明文的书面写作;“交流”指向以文章主题为内容的口语交际。

教材分析。工具性分析:本课为科普类说明文,文章结构是“总-分-总”,按现象-特征-原因-总结的顺序说明,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平实、简明。人文性分析:文章说明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表达了“培养学生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等观点。

据此,将《动物游戏之谜》教学目标修正如下:

目标一: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并能用图表法概括文章四种假说的依据和结论。(本目标是课标中关于“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

目标二:通过问题探究、语篇分析等方式,体会文章的结构、说明的逻辑顺序(现象—特征—原因—总结),以及举例、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并能模仿写作一篇说明文。(本目标既是教材分析“工具性”内容的具体叙写,又是课标关于“鉴赏”“表达”要求的体现,“鉴赏”指向语文品味,“表达”指向书面写作。)

目标三: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感悟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路径,体会科学求真、求实的研究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发展善于科学发现的科学品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交流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本目标既是教材分析“人文性”内容的具体叙写,又是课标关于“鉴赏”“交流”要求的体现,“鉴赏”指向文章主题思想、作者态度感情的鉴赏和感悟,“交流”指向口语交际。)

三、高中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形式:突出“过程与方法”维度且体现学科特点

在对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析中发现,教学目标陈述普遍忽视“过程与方法”维度,或有过程方法形式,但内容不能体现“过程与方法”内涵,且不能反映语文学科特点。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滕王阁序》一课为例,有教师将教学目标陈述如下:

目标一:疏通课文文意,重点掌握字、词、句。

目标二:找出文中典故,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体会骈体文藻饰之美。

目标三:通读全文,体悟作者抒发的人生无常、怀才不遇但不甘沉沦的复杂人生感慨。

上述三个目标中,目标一、目标二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实践中常被看作“知识技能”目标,目标三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实践中常被看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有目标陈述都是直接呈现结果要求,而未能表述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去达成结果,缺少“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落实“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背后的意义、文化和精神,也是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维度中,“过程方法”发挥着桥梁、媒介的作用,借助于“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才能实现内化,也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强化“过程与方法”的意识,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结合所学文章的特点,陈述好“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过程方法”目标引领教学过程。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有其特殊性,“朗读”“语言品味”“语篇分析”“问题讨论”“阅读思考”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方法,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叙写要体现语文学习过程与语文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基于以上认识,可将《滕王阁序》教学目标修正如下:

目标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在此基礎上读懂文句,疏通文意。(过程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目标二: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骈体文)“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采华美、运用典故”的写作特点,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名句与段落。(过程方法:反复朗读。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又是语文学习的方法。)

目标三:通过问题讨论、阅读思考等方式,领会作者“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叹和壮志不移的乐观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过程方法:问题讨论、阅读思考。)

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独特的框架结构、内容叙写及陈述形式。高中语文教师按照“读、品、说、悟”的框架,将课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解读融入目标叙写中,并以“过程与方法”的形式表达教学目标,这将有助于提高目标陈述的全面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焦佩婵.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作者:焦佩婵(1966-),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学科特点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