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图策略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看”得见

2017-05-15孙冬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示意图画图线段

孙冬梅

马云鹏教授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曹培英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承载了独特、鲜明的学科育人价值,可教、可学,是名副其实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贯穿始终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本源。画图,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契机。苏教版《数学》在四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进行画图策略的教学,从例题的精选、线索的编排、习题的设计上看,都蕴含着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一、画图描述问题,渗透几何直观

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标准》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中例1教学的是画线段图描述和分析问题(图1),让学生在填图中体会方法。由于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后,学生借助图形直观,能自然想到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求出其中的一个数量。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出示主题图,提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你打算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

引导:你想画什么图?画几条线段?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试着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指名学生板演,适当补充。

小结:画线段图时,要完整,不仅要表示出条件,还要表示出问题。请大家完善自己刚才画的图。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线段图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线段图描述问题的能力,也为下面分析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

例2教学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图2),教材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画图。由于只知道长方形花圃的长,学生一时难以弄清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画图策略的价值就显得尤为突出。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启发: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谈话:对一些条件比较多的问题,画图时可以按照题目叙述的顺序一步步来画。这题应该先画什么?怎样表示条件和问题呢?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全班交流,评讲时注意细节的指导,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提问:这里画出的图和上节课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的图,我们一般称示意图。

这里首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突出了画图策略的价值。接着,把示意图呈现在黑板上,既进一步规范画图的步骤和方法,又为下面学生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了两种图的特点及功能。

二、借助图形分析,感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有助于数学学习,有利于发展数学思维。这里的模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借助线段图或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感受到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根据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例1中呈现如图3。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谈话:根据线段图,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引导: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活动分别板书两种不同的方法。

提问:比一比,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追问:又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这两种解法都是把两种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求出其中的一个数量,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这里强调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意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线段图可以使数量关系直观、清楚地表达出来,从而体会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比较的过程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先算什么?”的解题思路,感悟模型思想。

例2中教材呈现如图4。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启发:观察畫出的示意图,想一想,现在的长方形和原来的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算什么?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先算长方形的宽的?

独立列式计算并检验。

这里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思考长方形的长增加前后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但宽没有变化,这就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学生主动想到正确的解题思路。适时的追问,既明确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又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支撑。

三、回顾与反思,体会抽象与概括

数学知识的形成,离不开抽象、概括。学生经常进行抽象、概括,就会感到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必不可少。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加科学化、深刻化。例1中呈现了回顾与反思(图5)。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提问:解决例题时,你喜欢看线段图思考还是看文字思考?为什么?

启发: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小结。

这里设置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画图策略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第二个问题以提醒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在主动反思的基础上逐步概括,事半功倍。

例2中也呈现了回顾与反思(图6)。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启发:画与图形有关的示意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本节课的知识点难度较大,怎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的。这里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参与反思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优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补充回答时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二个问题将难点放大,并结合具体图例降低难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四、有层次的练习,培養应用意识

《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里的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教材在例1、例2的教学后安排了一节练习课,设置了相关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价值。教材中的习题是精心选取的,体现了读图、补图、画图和想图的过程。

以图7中的4道题为例,前两题适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相对来说第11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呈现问题的同时给出相应的线段图,要求学生先利用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第12题不作任何提示,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体现了逐步培养应用意识的过程。后两题适合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同样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实际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看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过程,在有层次的练习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仅以一个单元的教学为例,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分析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每节课中,成为教师主动的、自觉的教学行为。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示意图画图线段
低段教学如何妙用画图策略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思考物理问题之“画图法”策略
线段图真好用
画图找答案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
俄欧天然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