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师生道德认识差异与德育探索

2017-05-15陈威龙

求知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效性素质教育德育

陈威龙

摘 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被列为教育的首位。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新课程的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也在积极地进行着探索与改革,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大学生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道德可塑性较低,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之间的道德认识存在明显差异,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困难。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德育;实效性;道德认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常表现出一些错位的师生关系,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下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师生之间的认识差异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从而影响着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目标的达成及教育效果的评价。道德认识的差异当然也不例外。

二、师生道德认识的差异

师生道德认识的形成都是有其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基础的。不同的成长时代、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培养机制、不同的社会环境导致师生在道德认识上产生了差异。按照道德认识的三个方面来分,具体可以分为师生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信念三方面的差异。

1.道德概念方面

道德概念是形成道德认识的前提,在不同时期和社会里,道德表象会有所不同,对其抽象概括会使道德概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和信息的呈现、传播、接受方式都异常迅速,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在学生接受道德表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所接受的道德表象也影响着他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转变。另外,根据师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在对道德表象进行处理时更多的是源于自身的反思,而学生则更多地来自外界尤其是流行的评价。受认识水平的影响,教师在道德概念的把握上要优于学生,然而心理图式的形成与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教师顺应变化了的道德规范、理念和表现方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认识虽丰富多样,但更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

2.道德评价方面

正确进行道德评价,有助于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增强道德信念,促进道德行为。当前,高职院校师生的道德评价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道德标准的认识和运用方面。一般而言,道德标准分为自我、他人和社会三方面的标准。教师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建立在对多个标准的统整上,而学生则更倾向于从某一标准(尤其是自我标准)来进行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更多地用他人和社会的标准(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道德规范)来教育和要求学生,而学生却更多地用自我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他们所进行的道德评价虽不全面,但很好地反映了其成长与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时代与道德要求的变化。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层次的状况下,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全面的、规范的德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处理好就可以促进学生发展道德认识,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其认识的发展。

3.道德信念方面

教师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在道德生活中能根据其已形成的道德信念对他人进行评价,而学生的道德信念形成较为缓慢,且由于个人道德实践经验的缺乏其道德信念仍显得不稳固,容易受外界影响(尤其是权威人士或流行评价),道德冲突情境不稳定性更为突出。

三、师生道德认识差异的德育反思与建议

1.德育反思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者,承担着国家及社会赋予的使命,使道德带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理想的规范要求。然而,学生的道德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个体心理发展、道德发展的真实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能按自己的道德認识先入为主地来要求学生,要积极地创设实践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传统的消极因素、德育认识不足、社会的不良误导及学校自身将德育智育化等多维因素的影响下,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存在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实践活动缺失、德育功能发挥较差等现象。师生之间的认识差异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把视野扩大,不仅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关注德育,更要在生活中、社会中关注德育,即德育要生活化、社会化。

2.德育建议

(1)反思前提性假设,纠正不良学生观。多数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总是会有这样的前提性假设:教师的道德认识水平完全优于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虽然从总体上看,教师的道德认识水平是高于学生的,但是,由于当前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学生道德认识来源更加多元化,导致教师道德认识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劣于学生。比如,学生的道德表象更丰富,且更具有时代性;少数教师的道德概念片面或错误,而学生的相对而言更正确;部分教师受现实因素影响,在道德信念与道德评价之间的差距性、一致性劣于学生。这说明需要重新审视教师道德认识水平完全高于学生的德育前提性假设,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揭示时代特征,凸显德育社会化功能。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道德表象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并努力改变以往试图通过过度保护学生,为学生营造“无菌空间”的做法,当然也不能固执或死板地执行“规范”管理,因为一份再怎么完善的道德规范也不足以概括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对时代道德变迁的敏感性,并努力将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的道德冲突引入学校德育,从而增强其现实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善恶和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

(3)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德育实效。在现实德育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师生在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或不一致情况。道德概念只是师生道德评价的参考标准,却难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后,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才能产生。然而道德信念的产生又是基于学生实际道德行为经验和情感体验而逐步产生并固定的。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结合或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并产生道德情感体验,抓好学生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的转化环节,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

四、结语

我们应该以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道德认识及德育工作,承认师生道德认识差异的存在,肯定学生道德认识的独特性,顺应师生道德认识的差异性。为差异而教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摒弃只按照自身所理解的道德标准、道德目标来塑造学生的惯常思维,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道德认识特点,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差异予以理解,引导学生发展道德强项,并促进学生道德的其他方面的发展。通过协调师生道德认识的差异,教师要有开放的德育思想、灵活的德育过程、多样的德育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杨 晓,苌庆辉.关于高中师生道德认识差异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08,24(4):52-56.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冯文全.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91-94.

[4]鲁 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5]辛桂琴.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科学论坛,2005,19(3):119-121.

[6]张茂林,李琼轶.论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15-17.

猜你喜欢

实效性素质教育德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