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东地区婚俗文化探究

2017-05-13刘丹宏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婚俗文化

【摘要】秦东地区作为我国婚姻、婚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婚俗文化在秦东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东府的婚娶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遵循着“六礼告成”的大框架,农村地区由于交通落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部分或全部的继承了传统的婚礼习俗,其中也包含着诸多禁忌,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等因素,促使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变化,为传统婚俗注入新鲜血液,新的婚俗礼仪散发着时代的活力,已经被人们逐渐接受,现如今,新风旧俗交织相融,是东府新时期婚俗文化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婚俗;秦东;文化

一、秦东地区地理与人文环境

1、地理位置

秦,最早指的是现如今的甘肃天水一带。秦人先祖因养马有功,于西周时期周天子为其授封“秦地”,公元前770年,因秦襄公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才开始有了“秦”的概念,陕西人自称“秦人”始于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秦帝国。而渭南地区位于陕西东部因此被称为秦东,即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包括韩城)所辖地区。秦东地区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东部,东经108°50′—110°38′,北纬34°13′—35°52′之间,中部渭河冲击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东与山西隔河相望,南接秦岭与商洛相邻,东南与河南相接,西与西安、咸阳、铜川三市眦邻,北靠黄龙、乔山山脉和延安交界。地质构造跨越三个构造单元,南部属北秦秦岭苔塬拗折带,中部是汾渭地堑渭河断陷区,北部属华北陕甘宁边缘。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

2、人文环境

秦东地区历史悠久,早期“智人”(蓝田人和大荔人)早在二十万年以前就在此处繁衍生息。中华民族“华夏”之称便是取自秦东,“华”取自西岳华山的“华”,“夏”取自夏阳县之“夏”目前渭南市全市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9处,另外,全市公布有580余处文化遗址,330余处古墓葬,290余处古建筑,史书上丰富的记载、地上地下留存的大量文物古迹,这些都足以证明秦东地区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也反映出了其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以及黄河流域农业发源地之一的地位,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秦东大地,书写着仓颉造字,杜康制酒的传奇,也涌现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被鲁迅称为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圣司马迁、功高盖主不疑的千古第一奇人郭子仪以及为了民族大义而发动西安事变的伟大将领杨虎城将军等历史名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秦东婚俗

陕西婚俗地域曾被张晓红女士划分为三个区域:关中区、陕北区及陕南区,并指出关中婚俗有“婚俗内部差异很小,一致性较强”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秦东地区婚俗纳入关中区的范围。秦东地区“历代婚俗,虽有衍化,但基本上都是以‘六礼为纲,大同小异。”王杰夫先生曾在《渭南历史通览·第七卷》中简明扼要的指出这点。东府的婚嫁习俗虽不尽相同,但大致上都遵循着“六礼告成”的大框架成。并且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缔约时双方没有用庚贴,主要依赖媒妁之言;二是在婚礼上新娘以白布裹头,可见秦东地区婚俗以“六礼”为纲,非常注重仪式规范,但在实际情况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婚俗进行了简化,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纳采:“纳采”为六礼之首。意为男方向女方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女家同意后,方可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纳采礼物用大雁,纳采以及其他婚礼程序中用雁,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二为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取不失节,不失信之意。其三是大雁的迁徙方式,总是老而壮者在前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改变丝毫,而长幼有序是儒家礼法向来看重的原则之一,把这个原则用于婚娶,使长幼有序而行,非万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四是传闻大雁是忠贞的烈鸟,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若伴侣死去大雁也不会再寻找其它伴侣,取其从一而终、忠贞不渝之意。因此,五礼用雁,其原因就在“雁”这种候鸟兼具有人们对礼仪规范的重视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问名:就是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名有兩种,一位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男子的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因此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问名礼物仍用雁。礼序有“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问名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要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八字,占卜男女婚姻是否合适。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及时备礼去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也称纳币,即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达聘礼。

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是六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迎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表现出母系氏族风俗的传承,同时也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二则表明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历史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女子从夫居的强烈愿望。如果没有通过亲迎之礼而成婚,就会被人们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在当时,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这一娶亲仪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只是在名目和内稍微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因社会动荡无法顾全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省了。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遵照六礼。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嫌六礼繁琐,只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明代时连纳吉也省去,仅剩三礼。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就逐渐衰落了。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体现了包办强迫与买卖婚姻相结合。

三、秦东婚礼禁忌

由于文化有很强的继承性特点,所以谈到婚俗,我们也要知晓婚俗中的诸多禁忌,农村地区本身就落后封闭,造成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婚俗禁忌被整体或部分的传承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类禁忌。

1、新人需注意的禁忌

过大礼时新娘切忌不可食用男方送来的喜饼,因为这象征着自己吃掉了自己的喜气;新娘结婚当天忌穿旧鞋,所有的衣服鞋子都必须是全新的;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娘出门时必须佩带耳环,表示听话;新娘要注意,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避免羞夫之意;新娘进男方家门时要跨过门槛,忌用脚踩踏门槛;女方再嫁时不可穿裙褂,也不能穿大红色衣服,宜选粉红、橙色、金色、银色等代替;新婚前夜,新郎忌一个人单独睡在新床上,要未成年的男童一起睡;婚礼没有举办完毕时,任何人都不能坐新床,而新娘绝对不可以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卧病在床。

2、生肖禁忌

人们往往对属虎和属羊女性比较忌讳,原来民间有“眼露四白,五夫守宅”说法,而羊眼又被认为是“眼露四白”的,所以很多婚龄的男方都不愿娶属虎和属羊的女子,为此许多属羊的婚龄女子都把自己的年龄少报或多报一岁。在东府民间流传的一则生肖婚配禁忌的谚语:“两只羊,活不长;龙虎相斗,必有一伤;两虎相守,必定短寿;两虎不同山,猪猴不到头;白马怕青牛,鸡狗不一家;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亲。”等。

3、时间上的禁忌

在东府地区还有忌于农历六月完婚,有半月妻子的意思;禁九月喜好十月成婚;对于嫁娶的日子,也要择吉避凶、忌单选双;完婚时间上一定要避开无春之年,传闻无春之年为“寡年”,若在此年成婚对新人非常不吉利。月份选择上一定要避开五月、七月、九月。

4、其它禁忌

新娘在大婚当日离开娘家时,大家要以哭声相送,俗话说“哭发哭发,不哭不发”;孕妇及戴孝者都不能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更不能碰触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内的所有物品;姑嫂都要在结婚当日新娘出门时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与“孤”同音,“嫂”与“扫”同音,都被人们认为不吉利;新娘步入男方家时,翁姑二人忌从大门看新娘进门,应该稍作回避,以防相冲;婚后三日,新人回门,必须赶在日落前离开,不能在新娘娘家留宿;新娘房间的镜子在新婚四个月内忌借给外人;新婚百日内忌参加他人婚丧喜庆方面的事物,以免相犯冲撞;忌用鳏寡孤独者担任伴娘伴郎;嫁妆中还忌有剪子、镜子、茶壶一类的东西;当然在迎娶时辰、婚服选择、送亲、上轿、迎娶途中、下轿、进门、拜天地、婚宴、闹洞房等,都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禁忌,反映了人们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

以上所讲到的大多是建国以前的婚俗及禁忌,那时候处在一个女卑男尊的父权社会下,妇女地位低下,在婚姻中受到种种限制,只能处于屈从的地位。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婚姻法的实施,开始提倡自由恋爱,妇女地位不断提高,传统的婚俗逐渐被打破,开始追求简约,个性。

四、秦东婚俗的变化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于晚婚晚育政策的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当代婚俗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1、婚龄的变化

以往男女结婚年龄相对而言都比较小,平均婚龄都在16岁左右,而且富家子弟经常是会娶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倡导晚婚晚育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致使现在的平均婚龄逐渐提高到22岁左右。

2、婚俗程序的變化

相比以往的繁文缛节,现代结婚仪式相对而言就简洁许多,六礼基本演变为四礼,即先由媒人游说,待女方同意后下达聘礼、其次由男方选定婚期,最后迎娶新妇入门四个环节,也就是古时的纳彩、纳征、请期、亲迎,省略掉了问名和纳吉这两个环节。

3、结婚场面的扩大

虽然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中明确提倡对于红白喜事要简办。但是秦东地区农村结婚依旧讲究排场,避免在乡亲面前丢脸。家境殷实的人家举办婚礼,会请专门的婚庆公司策划主持,订制酒席,和城里人的婚庆方式相差无几。绝大数人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方式,在自己家里庆祝,一些怕麻烦的就近到镇上订席来宴请宾客,当然每家只会派个代表去,不能全家出动,除非是近亲。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这一方式渐渐成为主流。

4、对待媒人的态度

秦东婚俗向来重视媒妁之言,对媒人很是尊重。即使是自由恋爱,也要谢媒。婚宴当天夫妻双方和各自家长都要向媒人敬酒,以感谢其促成一桩好姻缘,同时也要给媒人一定数量的钱币以及烟酒,以示感谢。在农村没有专门的婚介机构,媒人就显得特别重要,是一种很受人尊重的职业,多由当地人缘好并且能说会道的人担任。进城务工的人数在近年来逐渐增多,大多数人都会通过相亲这种方式解决个人的终身大事。每到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前后,媒人游走在单身男女之间,为其牵线搭桥,尽月老之事。

5、彩礼变化

在秦东地区结婚彩礼一向必不可少。彩礼是由六礼中的第四礼“纳成”演化而来的,即男方往女方家送聘礼,女方的贫富与身份决定聘礼的多少。这也是婚姻仪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彩礼的交付意味着一桩婚事就此定下来,剩下的就是选定日子举办婚宴。至于彩礼的数目多少,由女方约请对方的长者参考各地的标准,确定具体数额,然后赶在婚宴前选定日子,多以现金的方式当面交清。蒲城县现在流行“前四后八”,即订婚四万结婚八万,离娘钱是一岁一百,比如新娘24,就要给2400元,有些地方离娘钱是1001,寓意千里挑一。由于农村人口收入的增加,彩礼数基本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考虑到物价和收入因素,上升的数额也基本上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五、结语

秦东地区历史悠久,民俗丰富,婚俗特殊,秦东地区按照自己的风俗,举行具有特色的婚礼,时至今日,传统婚俗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若隐若现。这些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是陈规陋习的仪式与禁忌后面,承载着我们对天地的敬畏,对幸福的追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揭开那些表面礼仪下隐藏着的各种民间信仰和根源秘密,让人们认识深层文化的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弘扬秦东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屈社明. 陕西眉县乡村婚俗文化研究[J]. 海峡教育研究, 2013(02):46-50.

[2] 张晓虹. 清代陕西婚俗地域分布的初步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145-150+176.

【作者简介】

刘丹宏,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专升本151班学生。

猜你喜欢

婚俗文化
安多藏区原生态文化研究——以夏河婚俗为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谁远谁近?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山西昔阳的现代婚俗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