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以情导学、言情共生”的语文教学

2017-05-13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语文

一、唤醒语文教育的生命情思

1.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记者:周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忙于课堂。在您看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周璐:但凡有着课堂情结的老师,一定都扪心自问过:我的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还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越来越爱学习,会学习?如果说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是课堂追求的效益,那么热爱与创新则是课堂追寻的境界。

我从事语文教学21年,一直扎根教学一线,深爱语文,坚信小学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课程。它承载着灵动的思想、诗意的情怀、清淡的哲理、美好的意境;它启迪心智,教人美好;它培植语言,发展思维;它是语言的母体、文化的家园、智慧的神殿;它充满感性、智趣与温情。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得到养护与发展。何谓“言语生命”?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到:“言语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征,生命是语言创造的不竭的动力。真正的言说,是生命的歌吟,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所以说,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习、实践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的同时,更应该创造机会放飞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以最佳的生命存養和修为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自己的言语人生。

2.语文课堂的“五度”

记者:您认为言语生命欲求下的语文课堂有什么特点?

周璐:概括起来说,是充满智力、活力、磁力“三力合一”的文化场。学生置身磁场,能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的情思意境的“美”和性灵情趣的“赏”,从而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往真实、美好、平等、探究的“展望之窗”。具体来说,言语生命欲求下的语文课堂,具备温度、热度、厚度、广度与深度。

记者:能具体说说这“五度”分别指向什么吗?

周璐:温度,呵护生命的自由。记得有一年冬天,家乡十分罕见地下了一场大雪。大雪飘飞的早晨,学生们按捺不住地跑出了教室,跑向操场,跑到任何一个积满雪的地方玩雪。那一刻,校园沸腾了!雪,对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来说是那么新鲜,那么惊奇。孩子们全都亲昵地聚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玩雪雕、拍雪景,活泼泼的身影穿梭在树木和草丛间,装点着雪中美丽的校园。上课铃响了,我走向教室,发现教室里依然像炸开了锅,孩子们喜形于色、兴奋不已地谈论着玩雪的感受,小脸因激动而愈发通红。我知道此时根本无法将他们的心思拉回到课本里来,不如索性遵照他们的意愿调整教学内容。于是,我没有强压课堂气氛,也积极参与到了学生的讨论中,并以“看雪”“玩雪”“尝雪”这几个关键词为主题,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一件小事、一次感受写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在后来的调查中,那一堂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因为它释放了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与自由选择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的价值。因而,语文课堂的温度,既散发着温暖的师生情谊,又洋溢着温和的课堂气息,更传递着温润的教育情感。

热度,孵化言语的灵性。文字是有热度的。语言文字是人的思维的本体和载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语文虽然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精神性、思想性、审美性等因素固然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进行,但这不意味着人文性的内涵和要求被语言、文字淹没,被工具性绑架”与文字的相约,似“孤灯挑尽未成眠”,却“衣带渐宽终不悔”。语文教师,要有一股子韧劲去“千磨万凿”,刨尽语言的质地,层层剥离,反复咀嚼,直到个中意味了然于胸,方能带领学生出入文字,随心所欲地体味语言的多变与绮丽,促使学生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和张扬。

厚度,承载知识的价值。我一直赞同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要有一个基本要求,课程要为突出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建立相互联结、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减轻语文教学因内容模糊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为更好地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增加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关注每一类别知识的核心要素,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如,甄别汉语拼音的重点,在游戏与生活中学习拼音;传承汉字文化,发现汉字规律,在活动中展开自主性识字;玩味标点符号的意味,在运用中提高标点的正确性;涵泳句段表达的精巧,在语境中品味特色,由读到写;赏析篇章结构的别致,在文本细读中统整知识,增加理解。我确信,知识只有在累积中才能转换成能力,语文的双基必须要在每一堂语文课中扎扎实实地去落实。

广度,指向差异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从课堂走向课程。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纽带。同样在课程资源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那就是学生。学生是实现课程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源。学生是带着差异走进课堂,个体间的学习基础、能力以及学习风格都存在差异。语文教学的广度,意味着既要尊重文本,尊重由文本传递的知识与情感,又要尊重学生,尊重由差异带来的多角度思考和见解。

深度,直面课堂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科深度×教育广度。语文的深度重在把握解读的“精准”与目标的“精准”。目标是方向,解读是船舵,船舵使船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有了准确的解读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反过来又作用着有效的课堂评判,两者相辅相成,兼容并蓄。

记者:周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明白了您所追寻的语文课堂要有温度、热度、厚度、广度与深度,这是否和您倡导的“以情导学”的教学理念相一致?

周璐:是的。我所追寻的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我一直很喜欢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她的理念及其所倡导的课程观对我影响至深。这是一种对儿童的情怀,一种麦田守望者的精神,一种对教师专业性的深刻理解。的确,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当身心处于积极、愉悦、兴奋的状态时,记忆力、理解力、感受力就都特别强。因此,情感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只有将语言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才能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了解言语内容之意,去感悟言语形式之美,才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热情。因此,我倡导教师要用自身充沛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发掘教材、教学和环境中蕴含的各种积极的情感因素,营造安全和谐、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所学知识,享受情知并进入高品质的语文实践过程,从而夯实双基、发展能力、增长智慧,收到“言情共生”的教学效果。

二、践行“以情导学”的教学理念

1.“以情导学”的内涵解读

记者:您倡导的“以情导学”理念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两者是否异曲同工?“以情导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周璐:情境教育主张教师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把周围世界、现实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培育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调脑、身、心全融入的学习。因此,情境是教师创设优质学习环境的一种手段、一种外在的媒介,最大功能在于激发情感,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我主张的“以情导学”,概念范畴更广,它以情境为手段,以功能为效应,以导学为目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背景,强调学生在情感驱动下展开高品质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三个课堂转变,即:转变课堂形态——变讲为学;转变教师立场——变教为导;转变教学环境——变封闭为开放。“以情导学”的“情”不仅仅指向知识应用的情境,还包含教师的主导情愫、教材的情感价值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强化、疏导等功能来增进学生学语习文的内在情感,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两者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有操作上的區别。情境学习范式关注教学层面,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优化教学效果;“以情导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落点在“导学”上,思考如何以情激学,以情展学,以情延学,整体建构一个开放、圆融、和谐互助的学习空间,优化学习过程。两者的核心思想,都是致力于建构一种有情感的教学、有文化的教学、有智慧的教学,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

2.“以情导学”的课堂操作

记者: “以情导学”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研究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生命的智慧。这样的理念提得很有高度,但是具体落实到课堂中,您又是怎么做的?

周璐:从教的层面入手,通过调控课堂组织、研究教材的情感价值以及实施特色评价,系统优化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比如,我喜欢按照主题内容安排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常常会根据任务驱动调整学习座位,如,读书汇报安排半圆形座位便于观点展示,口语交际安排车厢型座位便于交流碰撞,阅读指导安排秧田式座位便于问答讨论,等等,从而营造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自得其乐。教师作为“长大的儿童”走进学生群体邂逅三个儿童的美丽约会(书本的儿童、教室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有助于形成“亲、助、和”的人际情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再比如,从教材的情感价值入手,以人文价值情感、言语表达情感、科学逻辑情感以及艺术审美情感等角度观照文本,设计并实施情感导学策略,匹配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发现语言,感悟主旨,生成观念,升华情感。像《赵州桥》一课,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情感,理解“这样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以情导学”着重从对比入手,发现数字表达的具体形象,并通过“嵌入式文本还原”的策略,还原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这种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比欧洲早了700多年,历经多次水灾、战乱和地震都没有被摧毁,足见它的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创举。此时,“创举”一词便通过文本语境、拓展资料以及学生的体验感悟内化于心,学生的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当然,基于文本的情感导学策略还有主体辩论、情境补白、画面吟诵、素材整合、语段重组等,关键要看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价值,捕捉“情感共振点”,将思维推向文本情志的深层体验,触动学生心灵,打开言语心智的大门。

记者:刚才您举到的策略都还只停留在教的层面,能说说在“导学”上您用情感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学生是怎么学的吗?

周璐:“以情导学”呈现的是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它的课堂架构由“以情激学”“以情展学”“以情延学”三大板块贯穿。比如,我曾经上过《父亲和鸟》一课,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鸟和人类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设置预学单,调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喜欢程度、不会的生字及不懂的问题。通过收集问题,我发现全班有10~12人不会读“蒙”“腾”两个字;8人质疑“焐得热腾腾”的“焐”是什么意思;30人质疑鸟怎么有气味;39人喜欢这篇课文,因为父亲的话很有意思,课文插图很好看;38人发现“重”“喜”笔画数多,特别难写。立足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捕获生长点,展开学习活动的设计,就特别有效。

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字源识字以及生活识字等办法学习“蒙”“腾”两个字;学习活动二是借助画面想象读文,读中积累“雾蒙蒙、热腾腾、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词语,并迁移:( )又( ),热腾腾的( );学习活动三是同桌合作读对话,评价中发现父亲对鸟的情谊;学习活动四是在表演中优化情境,理解“焐”的意思,解决“鸟为什么有气味”这个问题。简约的板块设计、充足的活动时间、有目的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适时解疑,使每一步的学习展开既有料又有味,学生不仅体会到“活”的课堂教学魅力,更意识到要基于问题展开真实的学习,从而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结课时布置学生查找原文《父亲,树林和鸟》,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以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激起探究的欲望。

预学、展学、延学,不仅是学习的三个阶段,更是教与学相互融合、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背后,以信任的眼光、鼓励的话语、有效的策略放手发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三、实现“情知并进、和谐雅致”的教学风格

记者:我特别想知道,基于这样的理念,您形成了怎样的教学风格?听说,您也是一位从公开课走向专业成熟的教师,您是如何寻找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确定风格的呢?

周璐:从教20多年,追寻自己的教育主张,我在语文课堂上实践着我的教育理想,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每天能怀揣着期待上语文课,因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很有意思,语文学习的方式很有意思,语文学习的过程很有意思,那么多个“有意思”,滚动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圆形轨迹,修炼课堂,找寻风格,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同事们说,听我的课是种美的享受。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教学板书娟秀整齐,教学情境形象直观,教学方式多元开放。是的,我从“美”入手进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以美悟情、以美启思,通过有效情境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让语言的狂欢与艺术的享受交融为“以情导学”的主流价值,建构起人文与工具相辅相成的“情知并进”的语文课程。因而我教的学生朗读水平高,表达能力好,想象思维开阔,写有一手漂亮的字和文章,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曾在“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现场会上用“情知并进、和谐雅致”这八个字形容我的教学风格。这里的“情”是一种顯性的表达,它包括情境的体验、情感的促进、价值的生成、精神审美的升华,“知”是展开的、有生命的智慧活动。“和谐”是指课堂教学亲和、自然,圆融、流畅;“雅致”是个人所具备的一种气质与特性。教学中,我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价值,通过精致简约的设计、自然亲切的交流、深层敞亮的对话、真切深情的诵读,与学生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拨动情弦,加深理解,深化认知,师生共同徜徉在优美的文字、浓郁的作品风格以及情意融融的学习场中,品出语言之味、作品之魂、作家之意来,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高度统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诉求,更是学生生命的认可和肯定。因而我主张唤醒语文教育的生命情思,让学生获得生命智慧发展的内在动力,拥有其对于学习与生活的持续的激情与期望。

回首我的成长之路,有幸运女神的眷顾,但更多是一种坚持的信念。中师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有悟性,校长认定我是一块教书的料,便不断推我向前上公开课。仅两年便获得在全市新课程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的机会。公开课的成功使我崭露头角,市里的教研员这样评价我的课:生动活泼,情趣浓浓,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低段课堂特色显著。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出茅庐的我凭着一股闯劲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圈子里迅速成长,我在工作的第5个年头,便获得了“浙江省教坛新秀”的称号。但我知道,那一堂堂光鲜华丽的公开课背后是他人设计、我来演绎的产物,缺少思想的浇筑。天生不服输的性格迫使我决不向“幸运”两字低头。于是,第二个发展期,第5~15年,整整10年,我逼迫自己走上教科研探索之路。因为,我深知,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其充其量只是一名“教书匠”。这10年,我写了很多东西,有理性浩大的课题报告,有极富情境的课堂小故事,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案例,更有感怀心得的个人随笔。思考与写作伴随的日子,锤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速了我专业成长的转型——实现由“术”向“道”的转变。

徐志摩坦言,一生都在寻找那条感情的线索。于我而言,是用一生的努力寻找那条最佳的线索联动我的语文人生,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追寻与期盼。2012年10月,我参加了由福建师大主办的国培班集训,余文森教授的一番话语带给我很大触动。他说:“用思想引领课堂乃是至高的教学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走向卓越一定要形成个人极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而后用它指导日常的每一节语文课。”联想到自身的语文教学,从最初的“情趣课堂”到现在的“情知导学”,从最初的“展示自我”到现在的“适当示弱”,从最初的“精细完美”到现在的“自由灵动”,我和学生一起徜徉在和谐平等、情意融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逐渐清晰自己所追寻的教学主张,运用情感的魅力与言语的智慧培植起语文教学“以情导学、言情共生”恒定而深情的坚守。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语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