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差异

2017-05-12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造词词素桐城

项 波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桐城,231400



试析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差异

项 波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桐城,231400

安徽桐城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基本对应,又具有自身鲜明特征。通过田野调查、归纳整理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从词源差异、复合词的词素差异、复合词的构词差异、词义差异、独创词语、特殊词语等几个方面,探究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研究发现,桐城方言中部分词汇,或在词源上保留有古汉语词汇,或在词素构成上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或因构词理据不同形成了不少独创词汇,与普通话中的词汇具有较大的差异。

桐城方言;普通话;词汇;差异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能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桐城地处安徽中部偏西南,为安庆市下辖六县一市之一,与庐江、枞阳、潜山、舒城、怀宁等县相毗邻,其方言与周边市县有关联又自成系统,大抵属于江淮官话区。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基本对应,但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目前,学界对桐城方言的研究不多,基本上从语法角度探讨桐城方言的特点,仅胡凯玲对桐城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了梳理[1]。李小凡认为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词源差异、复合词的词素差异、复合词的构词差异、词义差异、独创词语及特殊词语等几个方面[2]87-92,本文采用这种观点,从以上几个方面考察桐城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桐城方言为笔者母语,本文材料参考《桐城市志》[3]并结合自省的方式获取。

1 词源差异

在汉语方言中,不同方言间的词汇具有相同或相关的词义,且其语音具有对应性或相通性,被视为同源词汇,反之则不是同源词[2]87。与普通话词汇相比,桐城方言词汇有部分与其来源不同。

1.1 保留古汉语词汇

一些古汉语词汇在普通话中已经很少用或不再使用,但在桐城方言中经常使用;或在普通话中发音发生变化,桐城方言中保留古音。从这一部分词汇可以看出,桐城方言之渊源[4],试举数例。

簟[tien44]——凉竹席。例如,天凉了,把簟子洗洗收起来。《广韵》徒玷切。《说文解字》竹席也。

亢[k‘an53]——隐藏。例如,我两个来躲猫(捉迷藏),你找个地方亢起来。《广雅》“释诂”二:“亢,遮也。”《左传》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注:“亢,蔽也。”

嗄[sa55]——嗓音沙哑。例如,快歇着(停下),再哭就把喉咙哭嗄着。《广韵》所嫁切。《集韵》:“气逆也。”一说楚人谓啼极无声为嗄。

1.2 其他方言影响

桐城古称“桐国”,地处江淮之间,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因便利的水利交通,与周边地域有着密切联系。另外,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江西的大批移民进入,使得桐城方言中有很多吴语、赣语的痕迹[5]。

1.3 特有词语

桐城方言中,有部分词语词义与普通话相同,却在语音上不具备对应规律,也即普通话的非同源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这类词语往往不易看到。例如,雷阵雨在桐城方言中被称为打暴头,蚯蚓被称为寒阴子,乌鸦被称为老哇,差一点被说为稀胡稀,水桶被叫做提量子,斑鸠被叫鹁鸽等。

2 复合词的词素差异

由一个以上的词素组成的词汇称之为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词汇大多为复合词汇[2]87。桐城方言中的一些复合词与词义相同的普通话复合词的构成词素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2.1 词素完全不同

这类词语使用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的词素,组成词义相同的词汇,如表1。

表1 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词素比较

2.2 词素部分相同

这一类词语使用与普通话部分相同的词素,组成词义相同的词汇,如表示“上午”的意思,桐城方言中则说“上昼”;表示“公牛”的意思,桐城方言中则沿用古语中的“牯牛”,如表2。

表2 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词素比较

以上这些词汇,因词素的差异,表现出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3 复合词构词差异

方言中有很多词汇的构词方式与同义普通话词汇不同,这也是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的主要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类:语素相同,构词顺序不同。

此类词汇在桐城方言中不多,但也存在。例如,普通话中的整齐、应该、为难、夜宵、司机、菜花,在桐城方言中变为齐整、该应、难为、宵夜、机司、花菜等。

第二类:词根相同,词缀不同。

桐城方言中的部分词汇词缀与普通话词缀不同。例如,在普通话中将姑母、舅父家年长于己者称为“表兄”,桐城方言则在“表”前加上词缀“老”,称为“老表”;家畜“羊”,在桐城方言中在其后加上词缀“子”,称为“羊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将“马桶”说成“马子桶”,“桌沿”说成“桌子沿”等。

另外,在桐城方言中,部分词汇的词根后会加上一些补充说明的成分,以增强词语的形象性,或说明它的功用,而在普通话中则没有这样的成分。例如,桐城方言中的指甲壳儿、脚拇指儿、手膊弯子、兄弟伙子,分别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指甲、脚趾、手肘和兄弟。再如,膝辘坡子指的是膝盖,眼镜罩子指的是眼镜等。

第三类:桐城方言是单音节单纯词,而普通话是双音节合成词;或普通话是单音节单纯词,而桐城方言是双音节合成词(表3)。

表3 桐城方言与普通话词汇构词差异示例

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在构词过程中,构词词素也是千差万别。方言词汇因使用习惯或构词理据等原因,使得其构词词素与同义普通话词汇产生了诸多差异。

4 词义的差异

比较词义是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桐城方言中,部分词汇与普通话有相同的词源、语素和构词顺序,词义却不同。与普通话相比,桐城方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4.1 词义范围变宽

一些普通话词汇在桐城方言中的词义相较普通话来说义域更宽,见以下诸例。

臊:桐城方言中除作名词表示难闻气味外,还用作形容词表不检点、丑恶的意思,常做骂人用。例句,那个女的真臊。

唏:除作叹词表惊叹外,还用做动词喊的意思。例句,不要在门外大声唏了,吵人死着。

跳:除普通话中所有义项外,还用作动词,急火炒。例句,黄瓜容易熟,放锅里跳几下就盛起来。

甩:除普通话所有义项外,还有以下义项:(1)不落实,不稳当。例句,文件还没批,这个项目还是甩的。(2)由摆动引申为用力抽打。例句,他烧锅的(妻子)狠狠甩了他一巴掌。(3)蠢笨。例句,他真是个甩货,什么都学不会。

歪:除普通话所有义项外,还可作动词,耍皮赖、碰瓷、要挟的意思,作此意时读上声。例句,这人不讲理,自己撞到我车上,还歪着我。

心:除普通话所有义项外,还做名词,馅的意思。例句,我喜欢吃韭菜心的饺子。

4.2 词义范围变窄

有些普通话词汇在桐城方言中的词义相较普通话来说义域变窄,见以下数例。

面:普通话中除作面条意外,还可作面粉、粉末的意思。桐城方言中专指面条。例句,今天晚上吃面。

吃饭:普通话中作进食的意思,桐城方言中专指吃米饭。例句,快点吃饭,饭都冷了。

席子:普通话中指由草、芦苇、竹篾等编织而成的护垫用具,而桐城方言中专指草席。例句,天再热些就要铺席子了。

4.3 词义不同

有些普通话词汇在桐城方言中的词义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如以下数例。

背心:普通话中指无袖无领的上衣,此义项在桐城方言中需加上词缀,作“背心子”。在桐城方言中,背心特指脊背的意思。例句,把背心子穿上,背心都晒破皮了。

香油:普通话中指的是芝麻油,桐城方言中指菜籽油。例句,多把(放)点香油炒菜好吃。

挑子:普通话中指担子,桐城方言中指勺子。例句,伢(孩子)真乖,学会用挑子吃饭了。

面汤:普通话中指煮过面条的水,桐城方言中指手擀面。

爹爹:普通话中常指父亲,桐城方言中指祖父。

4.4 词义相反

词义相反指两个相关词汇在桐城方言与普通话中词义正好相反。这类现象在桐城方言中较少,如桐城方言中的“水饺”,与普通话中的“馄饨”所指一物,而普通话中所说的“水饺”,在桐城方言则称之为“馄饨”。

5 独创词汇

不同的方言在造词时,由于地域环境、地方文化背景以及造词时的心理等因素不同,同一词义的词汇会有不同的词形,或彼此之间无对应词语。由于命名理由和依据不同,所以把造成这种词汇间差异的原因称为造词理据的差异。这一部分词汇,往往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地方的文明程度、民俗心理和认知水平,是方言词汇中最有个性的一类,极具研究价值。与普通话相比,桐城方言中有不少独创词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5.1 直接理据造词

直接理据,即从语素组合的关系和意义中直接反映出来的理据[6]184。这一类词语或着眼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性状,如形貌、色彩、声音等(与普通话之间有对应词则写对应词,没有对应词则释义,下同),见表4。或着眼于事物的主要特征,见表5。也有着眼于事物的功用来造词的,见表6。

表4 桐城方言中直接理据造词之依据外在性状造词示例

表5 桐城方言中直接理据造词之依据事物特征造词示例

表6 桐城方言中直接理据造词之依据事物功用造词示例

5.2 间接理据造词

这类词汇,语素组合以间接的方式派生出新的意义,往往难以从字面上推断词义,桐城方言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5.2.1 比喻

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打比方的方式组合语素并派生新义。这类词汇,或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以比喻本体的特征状貌,见表7。或本体喻体一起出现,以本体说明词语的种概念。词序上喻体常在前,本体在后。例如,桐城方言中所说的“豆渣疱”,指的是一种脂肪瘤,按压似豆渣般的颗粒状,故名。在这个词汇中,本体为“疱”,喻体为“豆渣”。类似的还有“月亮菜”,指形状像月亮一样的菜;“酒鳖”,形状酷似甲鱼一般的扁圆酒壶;“瓜子鲫”,外形似葵瓜子的小鲫鱼。

表7 桐城方言中间接理据造词之比喻造词示例

5.2.2 趋吉避讳

在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中,行事说话注意趋吉和避讳,很多方言词汇都体现出这种民族心理。趋吉即指谋求安吉,以吉利的称谓换取好的彩头。例如,与结婚生子相关事宜都称为喜事,正月初一早上吃的茶叶蛋别称为“元宝”等。避讳是指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而不愿说出的字眼。例如,与丧事相关的事宜都不直说,老人去世不说“死”而说“老了人”,死者穿的衣服叫“老人衣”。

5.2.3 典故传说

一些历史典故或地方传说,通过提炼进入词语,如一些特有地名、称谓等。

椒椒——叔叔。相传清朝桐城籍宰相张英在奏章中将“叔”误写为“椒”,康熙皇帝问其故,张英谎称家乡风俗称“叔”为“椒”。康熙皇帝生疑便派人去查探,张英无奈之下派人快马回家,让县令通知全县民众改称“叔”为“椒”,流传至今。

投子山——地名。位于桐城市北约二公里处。相传三国时期吴将鲁肃兵败,投子于此处,故名投子山。

除了以上讨论的五大方面外,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还体现在一些特殊词语上。在方言中,有部分词汇仅见于本方言或极少见于其他方言,其成因暂不清楚,故称为特殊词语[3]184。例如,桐城方言中的“韶”指的是轻浮的意思,“喧”指的是骂的意思,“突”指的是煲的意思,“雀薄”指的是捉弄的意思等。

6 结 语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媒介,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作为为地域服务的语言变体,方言的客观存在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保护好地方的方言,本土学者做好地方方言研究更是义不容辞。然而,各地方言体系独特复杂,词汇更如汪洋大海,本文从词汇方面粗浅探究安徽桐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限于水平还有很多缺漏,留待后来进一步探索。

[1]胡凯玲.桐城方言词汇特点举要[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5):85-87

[2]李小凡.汉语方言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761-781

[4]黄绮.安庆方言古词例证[J].河北大学学报,1961(1):125-145

[5]鲍红.安徽安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0(3):6-11

[6]刑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2.015

2016-12-11

国家语言委员会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师范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探究”( Yb125-96)。

项波(1983-),安徽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H172.4

A

1673-2006(2017)02-0059-04

猜你喜欢

造词词素桐城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安徽桐城六尺巷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词素溶合与溶合词素
“桐城歌”的保护和传承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