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高校导师指导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2017-05-12孙玉环孙佳星

关键词:东北财经大学导师研究生

孙玉环,孙佳星

(东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大学研究】

财经类高校导师指导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孙玉环,孙佳星

(东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基于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文章分析财经类高校导师指导的现状,并比较不同背景下导师指导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导师确定方式以双向选择为主,且研究生选择导师时更为关注科研水平、人品师德和责任心等品质;参与导师任务的研究生比例和师生交流频次都较低;导师对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影响显著,参与过导师任务及导师是博导的研究生读博的可能性更大。

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引言

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层次较高,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现代经济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调整,各高校硕士研究生(以下统称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张,2010年以来年均增速维持在4%左右,截止2015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已达57.43万人*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6/e.shtml。研究生扩招的背后,其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各方关注,一些学者总结出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招生规模、培养条件、教育管理[1,2]、导师指导、课程质量[3]等,其中导师的作用尤为突出。硕士生导师的知识结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等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引导性[4]。

导师指导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导师的指导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周文辉和李明磊[3]指出部分导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师生交流少,质量意识淡薄;刘园等[5]指出国内高校研究生的指导存在指导时间少、指导有效性不足以及指导意识不强等主要问题;张建林和廖文武[6]指出部分导师自身素质不高,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理论与实践脱离。总体来看,不少学者都对导师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从研究生角度评价导师指导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生作为导师指导的对象和受益者,他们对导师指导情况的评价才最具有研究意义。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的研究生及导师队伍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本文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分析财经类高校中导师指导的情况及作用,剖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

一、调查背景及样本构成

本文基于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的方式,了解财经类高校中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导师确定方式、选择导师时关注的品质、导师任务参与情况、师生交流方式与频次、导师对学生毕业后发展情况的影响等。

本项目共回收问卷462份,有效问卷430份。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占68.60%,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占31.40%。受访的所有研究生中,男生与女生人数分别占31.40%和68.60%,比例接近1:2。受访研究生所填导师信息中,男性导师与女性导师分别占53.95%和46.05%,比例接近1:1;教授占49.77%,副教授占39.30%,讲师占10.93%;博导与非博导分别占28.14%和71.86%。上述样本构成与东北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本部分从导师确定方式和选择导师时所关注的品质这两个角度分析导师确定过程,从参与导师任务、师生交流方式与频次等角度分析导师指导过程,并比较不同背景下导师对研究生毕业后发展情况的影响。

(一)导师确定过程分析

选择与确定导师是研究生接受导师指导的前提,导师确定方式与导师所具有的品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能否根据自身的发展期望选择导师,以及所受指导能否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1. 研究生确定导师的实际方式和期望方式

研究生导师的确定方式主要有:导师单方面确定学生;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且名额不受学院限制;学院直接统一分配;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但受学院统一协调分配等。由图1的研究生实际和期望导师确定方式对比图可以看出,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确定方式在实际中应用最多,合计达94.88%,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实际导师确定方式以“导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但学院统一协调分配名额”为主。各学院确定导师主要采取“导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但学院统一协调分配名额”的方式,占73.02%,其次是“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且名额不受学校限制”,占21.86%。学院会综合导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从教年限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分配名额,避免因学生较多而导致工作与生活精力分配不均、指导质量下降等问题。

(2)大多数学生期望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确定方式。其中,“导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且名额不受学院限制”的期望率为50.93%,“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但学院统一协调分配名额”的期望率为46.98%,二者相差不大。近半数学生理解学院统一协调分配的做法,相信学院会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分配。

(3)“导师单方面确定学生”“学院直接统一分配”和“其他”三个选项在实际确定方式和期望确定方式中的选择率都非常低。无论从学校政策还是学生自身意愿方面,“导师单方面确定学生”和“学院直接统一分配”两种方式都过于强硬,因此选择率很低,均不超过4%。

由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方向的划分不同,各学院的导师确定方式出现一定的差异。表1是不同学院导师确定方式的卡方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已毕业研究生卡方检验的P值大于0.05,在读研究生卡方检验的P值小于0.05,对比可知,不同学院的导师确定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专业区分专业方向,“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且名额不受学院限制”的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期望,选择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导师;而不区分方向的专业更偏向于采用“导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但学院统一协调分配名额”的方式,可使导师资源相对平均分配。

表1 不同学院导师确定方式的卡方检验表

2.研究生选择导师时关注的品质

调查问卷中预设9项导师品质,分别是科研水平、工作热情、责任心、人格魅力、社会地位、人品师德、实习就业机会、导师职称和其他,由受访研究生按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列出选择导师时关注的品质(限选三项)。图2是各导师品质选择率的复式条形图,并按第一位品质选择率进行降序排列。

由图2可以看出,科研水平、人品师德和责任心是研究生选择导师时最为关注的三个品质,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将科研水平作为第一位参考品质的选择率及其三项总选择率都最高。选择导师时,将科研水平视为第一位参考品质的学生最多,占59.07%,另有12.79%和10.00%的学生将其作为第二、第三位参考品质,将其作为前三位参考品质的学生合计达81.86%。科研水平是导师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质,研究生期间学生更为关注自身学术素养的提升。

(2)将人品师德作为第一位参考品质的选择率位居第二。有16.05%的学生选择人品师德作为第一位参考品质,且在读研究生的选择率相比已毕业研究生增加了5.04个百分点,关注度有所提高,另有13.72%和27.21%的学生将其作为第二、第三位参考品质,累计选择率达56.98%。学生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学生越来越关注自身内在素养的提升,导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对其影响很大。

(3)将责任心作为第一位参考品质的选择率位居第三,三项总选择率位居第二。选择导师时,首先考虑责任心的学生占12.56%,将其作为第二、第三位参考品质的学生分别占33.72%和21.16%,合计达67.44%。有责任心的导师会合理安排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实践任务,督促研究生在学术、生活和职业等方面良好发展。

(4)研究生对导师的职称、社会地位和是否提供就业机会关注不高。研究生选择导师时更希望跟导师学到知识,提升自身素养,锻炼自己的能力,与导师本身的职称、地位关系不大。

(二)导师指导过程分析

不同导师的指导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师指导的主要形式有: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和任务、与学生沟通交流等。

1.导师任务参与情况

研究生参与导师任务的主要类型有: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校级课题、横向课题以及导师个人任务等。图3显示了受访研究生参与导师任务的情况以及各任务类型的参与情况,具体特点如下:

(1)近半数研究生没有参与过导师任务。参与过导师任务的研究生比重仅占53.02%,比例相对较低,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与理工类大学不同的是,财经类高校几乎没有课题项目实验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参与导师任务的比例。

(2)研究生参与的导师任务以省部级课题、导师个人任务及国家级课题为主。在参与过导师任务的研究生中,有43.42%的学生参与过省部级课题,人数最多,其次是导师个人任务(33.77%)、国家级课题(28.95%)、横向课题(21.05%)和校级课题(18.42%)。由于部分学生参与过多种类型的导师任务,因此上述比重之和大于100%。

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导师任务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在读研究生和已毕业研究生参与导师任务的比重(如图4所示),发现研究生参与导师任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降低4.77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是: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导师人均指导学生数越来越多,使得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接不暇;硕士生导师遴选资格的变化也对任务参与有一定影响,从2010年开始,东北财经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才具有硕士生导师的遴选资格,因此当前导师队伍中讲师职称已经占有一定比例,而讲师由于资历较浅,成功申请到课题的机会不多,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过程。

2.师生交流方式与交流频次

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导师指导的重要途径。研究生与导师的主要交流方式有:语音交流、文字交流、面对面交流。从图5的师生主要交流方式条形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过交流,具体特点如下:

(1)面对面交流仍为主要交流方式,语音交流和文字交流的使用率有所增加。随着通讯软件的快速发展以及年轻人沟通方式的日新月异,当前的交流方式有较大改变,其中,面对面交流降低20.54个百分点,而语音交流与文字交流分别增加15.97和 5.5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越来越注重交流的方便性与时效性,语音交流和文字交流由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到部分师生的喜爱。

(2)存在少数师生不交流的情况。通过分析不与学生交流的导师的性别构成发现,男性导师占四分之三,比例远大于女性导师,这说明大多数女性导师的责任意识较强,对学生的指导相对认真。

除了师生交流方式外,交流频次也是衡量导师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图6展示了研究生每学期与导师的交流频次及研讨会组织频次的情况,可以看出:

(1)总体交流频次偏低。超过四成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频次为一学期1—5次,其次为6—10次,占比28.60%,11次以上的合计为27.44%。沟通交流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交流频次偏低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

(2)近六成导师组织过研讨会。其中,组织1—5次的最多,占比为38.14%,其次为6—10次,占比13.26%,11次以上的累计占比不足9%。研讨会是国外流行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不少导师都有国外交流访学的经历,因此部分导师(59.53%)将这种方式引入到指导学生的模式当中,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

(三)导师指导对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影响

导师指导对研究生毕业后发展情况的影响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除了分析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情况外,还有必要针对已毕业研究生,探究导师指导对其毕业后去向的影响。研究生阶段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专业技能的积累过程,参与导师任务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对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有一定影响。表2是是否参与导师任务与毕业后去向的列联分析。

表2 是否参与过导师的任务与毕业后去向的列联分析

由于样本中理论观察数小于5的单元数超过20%,且存在部分理论观察数小于1,因此使用似然比卡方检验的研究效果更好。从表2中可以看出,似然比卡方检验的P值小于0.05,说明是否参与过导师任务对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影响显著,具体影响如图7所示。

图7展示了参与过导师任务和未参与过导师任务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差异,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研究生选择就业或创业,读博人数较少,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半数研究生选择会计、金融、银行等就业领域。不论是否参与过导师任务,选择会计、金融、银行领域的研究生都最多,占比分别为48.68%和55.93%,这符合财经类高校的培养特点。

(2)选择读博的研究生都参与过导师任务。说明参与导师任务的学生选择读博的可能性更大,其科研水平、治学态度、论文写作等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未参与过导师任务的学生。通过分析读博研究生的导师职称发现,导师是博导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二,原因可能是:最初确定导师时,有读博意愿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博导;在导师指导过程中,受到导师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术研究兴趣得到培养。

(3)未参与过导师任务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政府、非营利机构等单位,占比13.56%。原因可能是未参与过导师任务的研究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实践机会较少,因此更愿意选择政府机构等通过统一考试入职,且在工作中对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少的单位。

三、结论与参考建议

本文基于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综合利用描述统计、列联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生阶段的导师确定过程、导师指导过程,并总结不同背景下导师对研究生毕业后发展情况的影响,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院、导师及学生的角度提出改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参考建议。

(一)结论

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导师确定方式以双向选择为主,且学生选择导师时更为关注科研水平、责任心和人品师德。总体来看,当前双向选择的导师确定方式较为合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学生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内在素养。

2.参与过导师任务的研究生比例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仅半数研究生参与过导师任务,且因生师比及讲师比例的增加,参与任务的研究生比例有所下降。导师拥有的课题项目数与学生人数不成正比,部分导师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学生难以得到锻炼提高。

3.师生交流频次较少。近半数研究生与导师一学期的交流频次不足6次,甚至有部分责任意识不强的导师不与学生进行任何交流,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

4.导师对学生毕业后去向的影响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就业或创业、读博、职业类型的选择等方面,超过九成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就业或创业,读博人数较少,参与过导师任务或导师是博导的研究生读博的可能性更大。

(二)参考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如下参考建议:

1.进一步优化导师确定方式。当前的导师确定过程中,导师的主导作用更大,所带学生名额相对平均,因此各个学院在今后的管理中,应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导权和选择权,根据导师的受欢迎程度,适当增加受欢迎导师的学生名额,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选择到心仪的导师。

2.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校几乎没有对导师指导时间、频率和强度的要求。部分导师应强化责任意识,避免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积极承担项目和课题,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参与任务,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频次,及时做出有效指导。同时学院应加强导师考核,通过评选优秀导师及科研奖励等方式,激励导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

3.研究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增加实践机会。研究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参与到导师的项目课题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端正主观学习态度,多与导师沟通交流,逐步培养自身严谨高效、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主动寻找实践机会,积极参加比赛或利用课余时间实习,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1]陈少雄. 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评价[J]. 高教探索,2005(3): 91-93.

[2]刘平,顾丽琴,吴旭舟. 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5):60-64.

[3]周文辉,李明磊. 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教育研究,2013(3):59-65.

[4]张记龙,李飞跃.中美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比较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3(2):79-84.

[5]刘园, 罗尧成, 滕跃民. 我国高校研究生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启迪[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1):39-42.

[6]张建林,廖文武. 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再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151-155.

(责任编辑:李 军)

Influence of Supervisor’s Guidance on Postgraduates’ Training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N Yu-huan, SUN Jia-xing

(School of Statist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esearch project on postgraduates’ teaching reform i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supervisor’s guidance on the students 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guidance on postgraduates’ development after grad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upervisor is usually selected by a two-way choice between the student and teacher. The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er’s qual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ral cultiv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when selecting a supervisor. The students rarely take part in the supervisor’s tasks and they seldom communicate. Supervis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supervisor’s projects or whose teachers are doctoral advisors have more possibilities to go on study for doctorate.

supervisor’s guidance;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2.20

2016-12-28

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ZD-201502)

孙玉环(197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社会调查方法、抽样调查理论及应用。

G643

A

1672-8572(2017)02-0113-07

猜你喜欢

东北财经大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Vehicles for Reading—Open the Door to Education
V eraW an g
导师榜
THE ANALYSIS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LOTTERY NUMBER
2015年全国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名录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