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文本体裁特点人手落实读写结合

2017-05-11傅建林

新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体裁神话

傅建林

小学课本中出现了多种体裁的课文,我们应如何从文本体裁特点入手,有效实现读写结合呢?

笔者以为,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征。在落实读写结合时,首先要关注其文章体裁的特点。其次,要根据体裁特点寻找文章读写的结合点。下面笔者以童话、诗歌、寓言、神话四种体裁为例,谈谈如何从文本体裁特点入手,有效落实读写结合。

一、抓住童话特点。落实读写结合

童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并借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说,一篇童话就是一条珍珠项链的话,那么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像是一颗颗亮丽夺目的珠子,而链条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凸显,故事的发展及道理的阐明,都需要靠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变化得以实现。因此,在落实童话体裁课文的读写结合时,引导学生创设故事情节是关键。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如果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又可能会发生哪些事?结局如何?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变化,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实现读写结合。

二、抓住詩歌特点。落实读写结合

诗歌在第一、二学段课文中的比例还是比较大,在人教版教材中共50篇。它们语言简洁明了,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想象力。教学诗歌时,抓住想象力的训练,是实现读写结合的关键所在。比如,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其中“听听,秋的话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话音,蟋蟀振动着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这几句诗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充满着想象力,把大树和蟋蟀当成人来写,像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会与朋友道别。读到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里还有哪些事物也会像文中的大树或蟋蟀一样发出声音,它们在做什么?比如有的学生写: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扇扇翅膀,“嗡嗡”,是为秋菊歌唱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挥舞着双臂,“哗哗”,是和大地拥抱的歌韵。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迁移运用语言形式的能力。

三、抓住寓言特点。落实读写结合

人教版小学教材中,寓言体裁的课文共有6篇,均安排在下册。它们共同点是:以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主要通过纪昌向射箭能手飞卫学射箭的经过,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从基础做起,扎实练好基本功。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这个道理为话题,说一说自己学会某一项本领,是如何扎实练好基本功的,然后写下来。内容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比如如何学会做好一盘菜,如何练好书法、钢琴、象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历的,说起来、写起来比较容易。通过练习,让学生习得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

四、抓住神话特点。落实读写结合

神话在小学阶段主要分布在中高年级,在人教版教材中共7篇。神话与童话有相似之处,如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等。而不同的是神话在人物刻画或故事情节描写时,更为夸张,更突出神奇的色彩。比如《女娲补天》第3自然段讲道:女娲为了补天到处寻找五彩石,找了几天几夜终于找齐了。读到这里,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天几夜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渴了怎么解决?饿了又怎么解决?其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神奇的事,是课文没有写出来的,你能不能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注意要写出它的神奇之处。让学生抓住神话神奇的特点,说一说,写下来。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懂得如何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神奇。初步习得神话的创作方法,更好地实现神话的读写结合。

总而言之,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正是读写结合的连接点。我们只有了解并把握好各种体裁课文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读写结合。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体裁神话
东方神话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