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商贸流通发展的保障机理与协调发展

2017-05-11卫颖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7期

卫颖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

移动力机制及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3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是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充分运用商贸流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借助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商贸流通业,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区域发展为视角,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式,介绍了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提出了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以期为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贸流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方式

(一)区域流通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各地区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发展状态,对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部分地区流通业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目前,制约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依然是思想问题。长时间以来,受到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地区工业经济比重大,长时间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并未树立投资有限、消费无限的意识,也未认识只有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才能确保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这种传统的思想严重阻碍区域流通业的发展,阻碍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因此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需求进而才能自觉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成为将本地区建设为中心城市的切入点。

农村市场发育缓慢。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发展进程缓慢。农村地区市场化程度依然處于较低水平,缺乏健全的商品售后体系和配套的市场设施,加之农村市场秩序紊乱,有待形成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

部分地区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我国部分地区不仅市场整体规模小,而且流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其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有些地区多数流通产业为独立性较强的中小企业,缺少全国性大型流通企业,更不具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对新时期开展无国界商贸活动非常不利。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差异不明显、流通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充足的物流设施等,上述因素严重制约部分地区流通产业扩大规模,进而影响其区域经济的发展。

物流技术和基础设施不达标。有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较小、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同时缺少完善的路网布局,导致商贸流通不畅。因不具备干线间的联络线,直接影响路网运输效率,不但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输距离和时间。同时,各种运输方式、各干线等运输设施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部分地区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加之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不同运输装备与物流器具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直接影响各物流功能与要素间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商贸流通效率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二)商贸流通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过去主要依托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与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改革传统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三产业继而带动全部产业发展。当前,我国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转变,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规模等发生了巨大改变,商贸流通业已迈入全新发展状态。但传统的发展方法并未被克服,表现为商贸流通环节过多,成本较大。在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商贸流通业一直沿用粗放式发展模式,这是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总量忽视平均产出,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商品流通速度缓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商贸流通业发展必须转变传统依靠外延式增长方法,重视运用科技进行创新,由重视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人本式集约化发展模式,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二,商贸流通业传统流通方式已过渡至现代流通方式,其主要表现如下:依据商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商贸流通业更好地发展;对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促使商贸流通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发展区域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物流方式进行创新,采用现代化物流体系提升配送中心的商品配送、流通能力。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商品与资金流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商品流通是商贸流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品流通就是各种劳务性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交换与流通,这一过程包含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在内。我国商品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在流通过程中,商品得以实现增值。目前,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互动性增强,如何确保商品在流通环节费用最低、增值最大、流通时间最短,成为我国流通和物流管理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后,流通经济获得很大的进步,城市流通经济体系逐渐成立,已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与信息网络。不得不说,一个发展成熟的流通经济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值、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商品流通也是流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流通得以实现的基础。商品在流通环节中能够实现增值,而区域经济是商品增值的基本保障,通过各地区不同形式的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资金流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商品与贸易流通,各个地区大量货币资金呈现自由流通发展状态,资金流通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从我国已有的流通及物流体系来说,货币资金流动是整个资金流动的最关键部分,流通体系正是由于货币资金的流动,才有新的发展活力。货币资金不仅是现代宏观和微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社会化流通得以实现的主要工具。现代流通经济体系必须高度重视自己流通发挥的作用,通过对资金的合理控制,达到有效监督和管理流通经济体系的效果。同时,注重货币资金的流通,不仅能提升流通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资金流通分配范围,推动整个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之,运用商品贸易引入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多数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表明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商贸产业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发展区域商贸流通业能够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有利于经济在一个或多个地区集聚发展,继而扩散至其它区域,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态。在区域运输和交易成本较高的发展环境下,跨区域贸易很难实现,多数区域活动分散至各区域范围中,通过发展商贸流通业,有效降低运输和贸易成本,加强几个区域的成本和需求关联,并将其它区域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吸引至该区域形成经济集聚。通过长时间的累计循环,本区域慢慢形成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如果经济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商贸流通的发展,经济增长中心充分发挥经济辐射和推进作用,促使区域之间经济达到均衡发展状态。

(三)技术与信息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表现在技术流通方面,商品流通能把产品生产和设计技术引入不同地区,技术流通是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作为人们的脑力劳动成果,是依据实体商品迈入经济活动的新兴角色。现阶段,多个地区已经出现不以实体商品为平台的技术交易市场,例如智力开发公司、咨询公司等,这些新兴的流通要素对我国发展流通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加之商贸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新兴流通,此时准确、可靠的商业信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家及地区间往来更加频繁,从而组成相互联系的经济联盟,地球村的理念由此产生。不得不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大众的交流方式,也改变着不同经济单元之间的交流。流通经济体系应借助信息交流,才能确保其它经济元素的自由流通。企业如何在商贸流通中把握自身定位并掌握所需的信息,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经济单元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流通经济工作人员有待研究的问题,也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保障。

区域经济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能提高商贸流通效率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设施,有待开发的区域,建设相应的交通设施是首要任务,否则无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支持。区域经济必须依托中心城市、主要水陆路交通干线,形成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也获得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果一个地区处于繁荣的发展环境中,商贸流通周期必然缩短,同时商品流通速率也会大幅度提高,这对提高商贸流通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健全的产业基础设施,这为进一步发展商贸流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资金周转量产生积极影响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须获得大量货币资金的支持。相关统计表明,国内多数流通机构中80% 的资金为流动资金,流动资金直接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从经济效益层面分析, 物流领域内的企业与生产制造类企业存在明显的差异,流通企业资金周转及物质形态等方面因素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发展流通经济应以充足的流动资金作为后盾,流动资金划分到不同物流环节所产生的价值,是保证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同时,资金周转量是保障商品贸易流通的基础,对深层次发展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商贸流通产生一定的保障作用。

(一)树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各地区政府非常重视本地商贸流通业具体发展情况。流通系统化就是将经济链中从生产至消费各环节看作整体系统,采用恰当的方法确保各环节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行流通系统化发展模式,依据企业内部、国民经济、企业这三个层次建立整体系统,企业内部重视不同流通环节的系统性,外部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将生产和物流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达到协同发展的效果。同时政府应以流通系统化发展为基础,为商品流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设施,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促使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具有共生共存的关系,应将其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协调发展环境

流通在市场中完成,流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市场的公平性、有序性。为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各地区政府应积极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开发流通市场准入政策,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或分部进驻当地,带动现代商贸流通業的发展。同时开放国内外资本进入,加大对外资企业的引入力度,大力扶持国内的物流企业。我国政府也要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打破传统市场垄断格局,快速形成区域统一物流大市场。根据市场发展规律,鼓励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改善已有企业结构,通过控股、收购等方法壮大自己,并在区域内快速形成一批龙头物流集团,促使其不仅承担本市的商贸物流,也能承担外部生产企业的物流项目。以此为基础,推行大集团带动战略,挑选一批具备现代化物流理念、物流整合功能强、具备健全的物流系统的商贸物流企业进行扶持,支持这类企业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同时,也要挑选一些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以此满足社会各个层次、各类型物流活动需求。

(三)构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自20世纪末我国相继开展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振兴等发展战略并获得显著成效。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逐渐完善,商贸物流企业要紧抓发展机遇,实现质的飞跃,为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想要同时发展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必须在地方创建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台。一方面,发展区域经济能够带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流通商贸业的发展促进一定地区的经济增长。现阶段发展市场经济成为促进商贸流通的基础,在整个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若要进一步发展流通经济,应从微观主体方面实施变革,创建相对应的制度平台。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重点培养流通主体,快速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利用上述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物流资源

物流是商贸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流通以一种有效的经济形式存在。现代物流能有效改善流通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增长方式和运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同时现代物流也带来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的集聚,对各地区经济与产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管理水平较低,导致物流缺乏系统性规划,加之部分机构和人员对物流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物流仅仅是伴随商流发生的一种辅助活动,并未真正以第三方利润源泉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现代物流与开展电子商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各地政府要不断培育物流市场,运用现代物流手段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我国部分地区物流资源相对分散,一直沿用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物流专业化水平不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某些地区商务乃至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必须依据本地区交通运输情况、资源优势适当增加物流设施的投入力度,创建物流枢纽城市、现代物流中心等,从根源上解决物流供给严重不足这一致命问题。同时,做好各地区的协调,防止出现重复建设或物流资源浪费的情况。致力于运输、批发配送等运营模式的企业,可依据自身能力和发展需求,适当延伸原有的物流服务范围。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发展条件下,大力支持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我国政府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开展跨区域物流经营模式。我国政府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关政策时,必须重视采用标准的计量单位、作业、服务等指标,并进一步修订、完善原有的通用标准。连锁经营模式是区域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发展到某一层次的必然产物,各地连锁经营均通过外部引入、政府推介等发展流程,随之进入各企业联合、扩张的发展阶段。促进区域连锁经营发展主要对策如下:一是不断完善并规范管理超市、百货、便利店等业态,由单一的零售、餐饮业向服务业、文化等方面发展,不断扩大企业自身经营范围;二是建立健全配送体系,为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辅助;三是采用规范、规模化经营模式为核心,提升连锁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竞争力。为降低不同交易市场产生的物流成本,必须在物流网络中增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确保商流与物流尽可能实现分离,输送与配送紧密联系起来,减少供应链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和运行效率,保障商品顺畅地流通。

(五)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提升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刻按照“大进、大出、大网络”等各项要求,注重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业态,不断对商贸流通方式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为依据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高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是各区域提升流通发展素质和水平,拉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电子商务是21世纪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主要趋势,在批发、零售业及整个流通业运用电子商务,对整个产业带来变革。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电子商务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电子商务使用不广泛、规模小等特征,因此必须尽早改善电子商务网络发展环境。第一,必须做好电子商务基础性工作,促使流通企业快速建立信息化经营环境。第二,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网上交易准则,进一步规范用户网上交易秩序;同时,对终端客户和供应商提供所需的网络化服务,推进国内的联营和合作。第三,在部分地区开设电子商务应用试点,深入研究电子商务与传统流通产业相互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等发展模式,开展网上查询、订购等方面的操作行为,促使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各地区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贸流通业规模,推动经营模式由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展,由城市发展市场向农村延伸,重点提升连锁率。物流信息是推动物流改革、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提升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也要对物流企业实施相应的技术变革。由此表明,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存在紧密的联系,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出现后,促使现代物流发生巨大变革,对物流信息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子商务能为物流创设虚拟的运作环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各项功能借助虚拟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虚拟环境,可以合理安排物流资源,确保商品在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時间最少的状态下流通。同时,逐步完善商贸企业配送网络,引导企业推行装卸机械化、配送自动化发展模式,完善鲜活农产品加工、运输、冷藏等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综上所述,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具体而言,发展区域经济必须依赖商贸流通的拉动作用,商贸流通有赖于区域经济给予基础保障。商品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也是城乡之间促进经济发展枢纽,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

参考文献:

1.贾晓燕.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来文珍.基于县域经济的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

3.程高峰,许民安,郑利华等.河北农业大学农商中心创建及其作用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4)

4.吴爱东,庞绪庆.京津冀物流业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34(5)

5.夏红云.产业柔性集聚下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对区域产业的先导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

6.王娟娟.京津冀协同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19(10)

7.范馨月.从共生角度谈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