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分报告

2017-05-11付雅洁马俊青叶子君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集约土地利用土地

林 坚,付雅洁,马俊青,叶子君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3.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分报告

林 坚1,2,付雅洁1,马俊青3,叶子君1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3.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研究目的:总结2016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7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16年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价值评估与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与生态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技术等方面;国内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国土空间分类、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以及规划协同与创新等方面。研究结论: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而衍生的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探索了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提出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将是2017年及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综述;土地规划;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2016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16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展望 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发展趋势。通过检索“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土地资源理论”(land resources theory)、 “土地资源保护”(land protection)、“土地生态”(land ecology)、“国土空间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land assessment)、“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等关键词,筛选出学术文献68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献48篇,英文期刊文献20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发展研究》、Land Use Policy、Applied Geograph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国土空间分类、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管控、土地规划方面。研究主题的细分情况见表1。

表1 关于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Tab.1 Literature on the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1 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1.1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2016年,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涉及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土地资源研究,探讨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及方法,重点关注制度层面的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研究,注重生态变化机制等理论研究,关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生态安全模式、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生态影响效应、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技术工具进展。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强调规划评估的现实与规划的一致性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与各类资源规划的整合。

1.2 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2016年,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空间规划、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方面,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其中,土地生态研究重点关注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以及规划协同创新等方面得到较多的探讨。具体来说,土地分类研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强化空间治理的背景下,探索建立了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展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丰硕,评价方法不断完善、评价对象逐步拓展,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土地规划与管理实践。土地利用管控研究通过探讨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促进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向挖潜转变。对于近年来规划界学术研究的热点——相关规划协同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国内学者们在规划理念、协调路径、体系构建、衔接机制、技术方法和实践探索中纷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

2 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1 加强土地资源价值评估与保护 土地资源研究进一步探讨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及方法,重点关注制度层面的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建议将专家意见纳入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中[1],发现在定量研究中使用区域空间平均值方法会导致较大偏差[2]。土地资源保护研究强调应从法律与产权角度关注私人土地保护[3],把可持续性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因素一并纳入受污染土地的风险评估决策过程,探究其在现行不完备的土地污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4]。

2.1.2 研究土地生态问题与治理途径 土地生态学研究探讨土地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生态安全模式,以及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城市化的快速持续推进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并且已经威胁到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模型(ESP)作为一种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突出[5]。在一定的社会经济需求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6]。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应尽可能丰富现有评估模型中的指标[7]。

2.1.3 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与影响 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始终是国外土地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该领域关注变化识别、变化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技术工具进展,且变化识别一般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涉及的驱动因素更加具体,包括水文条件[8]、火灾[9]、气候和生物群落土壤覆盖等[10]。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方面,实证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覆被和城市化对洪涝灾害[11]、落石传播[12]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技术工具也不断取得进展[13],如对较长时间尺度的土地覆被变化模式进行特征分析的多时相卫星图像和数字变化检测技术的改进[14]。

2.1.4 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技术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重点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和技术创新。规划理念上,关注规划评估的现实与规划的一致性,通过研究土地用途变更中的功能背离及违法现象,探究规划一致性评估方法的改进空间[15]。技术方法上,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方式,将风险因素纳入土地规划决策体系,提出基于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解决方案[16];推动整合了土地与交通因素的规划实施评价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土地利用与交通政策的评估水平[17];把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实施评价相结合的研究,也丰富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领域[18]。此外,地下空间的规划利用和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解决城市地下空间的低效利用问题,关键在于将地下空间利用纳入国家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中,为地下空间利用制定综合发展战略[19];生态系统服务是土地利用与环境规划方面的有力工具,将生态系统服务工具纳入土地利用规划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

2.2 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2.1 重视土地资源配置 当前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关注土地整治中的资源重配以及土地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合理匹配。结合土地整治,尝试厘清土地整治过程中权属调整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与博弈关系,探索权属调整中多元主体利益均衡机制的构建方法[21];通过系统梳理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情况、土地综合整治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不同整治类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22-23];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从促进城乡土地要素优化配置等方面评价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水平[24]。此外,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环境、生态等匹配程度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也得到深入探讨[25-27]。

2.2.2 关注土地生态问题 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两方面。前者延续生态安全的正向思维,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等方法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28-31];或者按生态风险的逆向思维,通过构建多风险来源、包含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定量评估生态风险,并比较其区域性差异[32-33]。后者基于空间计量的方法,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为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具体政策建议[34-35]。还有学者在土地生态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刚性和弹性的土地生态红线[36]的划定、土地生态改造的利益构成与分配机制[37]、资源环境压力[38]等。

2.2.3 创新国土空间分类体系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强化空间治理的背景下,按照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突出城市、镇、乡村地域差异,关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差异的逻辑,探索提出新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强调1套体系(国土空间分类体系)、2类管控(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管控)、5类分工(城市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其他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4类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障空间)和多种功能用途[39]。

2.2.4 深化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展开,同时,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40]、土地利用碳效应评价[41]、土地利用效率评价[42]也得到学者关注。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技术相对成熟,研究尺度[43-45]不断拓展、评价方法不断创新。基于土地税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方法通过解决指标数据多源异构的问题,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集约利用提供新思路[46];基于SBM模型的碳排放效率分析法通过寻找以碳排放作为成本的适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低碳优化策略[47]。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通过探索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48]。围绕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之间的协调关系,评价发现:现阶段城市化质量难以提升,其关键在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较低[49]。

2.2.5 探讨土地利用管控策略 中国的土地利用正处于从传统外延式扩张转向“控增逼存”机制下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创新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仍然是热点问题。在管控策略上,建议中国建设用地管理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从增量供给、门槛约束、存量挖潜、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差别化制定[50]。在指标分配上,应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配额,修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案[51]。在低效用地问题上,研究逐渐深入至企业微观层面,从理论角度分析驱动因素及其传导机理[52],发现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需要更加关注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增加高新企业的数量[53-54];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55];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56]和企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57]是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配套制度上,提出应根据各地土地资源禀赋的差异,引入土地转用指标的市场交易机制[58]。

2.2.6 推进规划协同与创新 构建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近年来规划界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规划理念上,创新性地提出土地科学时空锥理论[59],从推动空间认知统一的角度,建议空间规划改革应分层级侧重,“国家规划侧重保护,区域规划重协调,县市规划重管制”[60]。在规划协调上,小城镇“多规合一” 应统一国土空间基础数据、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用地分类标准,合理确定规划期限、控制空间发展底线[61],建立市县域全覆盖的“多规合一”控制线系统[62-63]。在体系构建上,建议构建以保护管控规划为基础、综合规划为引领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确立“国土空间综合规划+保护管控规划+专项规划”的规划体系[64-65]。在机制衔接上,建议重构空间规划的多部门合作机制,成立跨部门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委员会[66],创建“一个平台、一门受理、一规初审、部门联动、限时办结”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制[67]。在技术方法上,构建空间规划信息管理与多部门协同共享的基础平台,解决统一的规划底图、坐标体系、基础数据、分类标准等问题[68]。

3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对比及重点进展评述

3.1 国内外重点问题对比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主题相似,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科技水平等条件有所不同,研究的着眼点和具体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表2)。比较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以下4点异同: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 国外重点关注保护政策与经济机制;国内则重点关注土地资源配置。在土地生态方面,国外注重理论与生态变化机制研究;国内则关注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在土地利用方面,国外探讨微观因子(如火灾、气候、洪涝灾害等)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国内则关注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建设用地扩张机制及集约利用状况,强调政策对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在土地规划方面,国内外均倡导规划协同的理念,但国外关注规划评估的现实与规划的一致性,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与各类资源规划的整合,国内则强调国土空间认知统一的理论探索和国土空间分类体系的创新,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表2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主要内容的对比Tab.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China and abroad

3.2 2016年重点进展评述

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基于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而衍生的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探索了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从土地税收和碳排放角度完善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论体系;在实践探索方面,围绕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问题、土地利用管控以及空间规划改革,探索了土地整治中的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开展土地生态风险、生态服务价值等评价,探讨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

4 2017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展望

4.1 主要科技需求

201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1)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2)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3)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此外,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指导意见(试行)》,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明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力求做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得到增强;城镇用地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投资消费有效增长”。这一系列的重大决议意见的颁布实施,均对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提出了新要求。

4.2 重点问题研究

在考察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7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重点如下:(1)关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学者对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未来土地资源基础研究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重配,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2)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构建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技术体系仍然是研究重点,而对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将提升评价的科学性。(3)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十三五规划》继续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愈发吸引学者关注,其落地实施的政策机制与工作实践等将继续得到探讨。(4)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及途径研究较为成熟,未来应进一步与土地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围绕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立体空间开发等重点问题深化土地集约利用管控措施研究。(5)探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推动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多规合一”实践不断深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得到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兼顾空间布局与数量管控的特性,促进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仍将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4.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中国土地科学》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等热点问题。

(References):

[1] James E. Sample, Ingrid Baber, Rebecca Badger.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risk screening tool to assess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on water-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3:12 - 26.

[2] N. J. Sutton, S. Cho, P. R. Armsworth. A reliance on agricultural land values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alter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priorities and overestimates the acquisition costs of protected areas[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6,194:2 - 10.

[3] Hayley S. Clements, Julia Baum, Graeme S. Cumming. Money and motives: 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 on private land conservation[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6,197:108 - 115.

[4] Kabari Sam, Fr é d é ric Coulon, George Prpich. Working towards an integrated land contamina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Nigeri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71:916 - 925.

[5] Yongxian Su, Xiuzhi Chen, Jishan Liao, et al. Modeling the optim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guiding the urban constructed land expansions[J] .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6,19:35 - 46.

[6] Aar ó n M. Santana-Cordero, Mar í a L. Monteiro-Quintana, Luis Herná ndez-Calvento.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nd uses that led to the termination of an arid coastal dune system: The case of the Guanarteme dune system(Canary Islands, Spain), 1834-2012[J] . Land Use Policy,2016,55:73 - 85.

[7] Ricardo F. M. Teixeira, Danielle Maia de Souza, Michael P. Curran, et al. Towards consensus on land us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n LCA: 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 preliminar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expert contributions[J]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4283 - 4287.

[8] Paul D. Wagner, Bjrn Waske. Importance of spatially distributed hydrologic variables for land use change modeling[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3:245 - 254.

[9] Zoi Stamou, Fotios Xystrakis, Nikos Koutsias. The role of fire as a long-term landscape modifier: Evidence from long-term fire observation(s1922-2000)in Greece[J] . Applied Geography,2016,74:47 - 55.

[10] Kelly Ribeiro, Erá clito Rodrigues de Sousa-Neto, Joo Andrade de Carvalho Junior, et al. Land cover change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wo different soil covers in the Brazilian Caating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71:1048 - 1057.

[11] P. E. Zope, T. I. Eldho, V. Jothiprakash.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on flooding: A case study of Oshiwara River Basin in Mumbai, India[J] . Catena,2016,145:142 - 154.

[13] Jasper van Vliet, Arnold K. Bregt, Daniel G. Brown, et al. A review of current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practices in land-change modeling[J] .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6,82:174 - 182.

[14] AtikNurwanda, AlindaFitriany Malik Zain, ErnanRustiadi. Analysis of Land Cover Change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Batanghari Regency, Jambi Province[J] .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27:87 - 94.

[15] Kiran Paudyal, Himlal Baral, Rodney J. Keenan. Local actions for the common good: Ca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generate improved societal outcomes from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6,5(66):327 - 332.

[16] Wendy S. A. Saunders, Margaret Kilvington. Innovative land use planning for natural hazard risk reduction: A consequence-driven approach from New Zealand[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6,18:244 - 255.

[17] Mathieu Saujot, Matthieu de Lapparent, Elise Arnaud, et al. Making land use-Transport models operational tools for planning: From a top-down to an end-user approach[J] . Transport Policy,2016,49:20 - 29.

[18] Miguel Padeiro. Conformance in land-use planning: The determinants of decision, conversion and transgression[J] . Land Use Policy,2016,55:285 - 299.

[19] Valery Belyaev.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as Part of th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Moscow[J] . Procedia Engineering,2016,165:277 - 281.

[20] Sierra C. Woodruff, Todd K. BenD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planning: Comparative paradigms and guidelines for high qualityplans[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52: 90 - 100.

[21] 吴诗嫚,李祎琛,卢新海,等. 利益均衡下农地整治权属关系调整的研究进展[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7):88 - 96.

[22] 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等.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37 - 1248.

[23] 刘建生,党昱譞,惠梦倩. 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61 - 67.

[24] 范垚,杨庆媛,张瑞頠,等.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绩效研究——以重庆市典型项目区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68 - 77.

[25] 许长新,林剑婷,宋敏. 水土匹配、空间效应及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3 - 2013的经验分析[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7):153 - 158.

[26] 徐勇,张雪飞,李丽娟,等.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J]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34 - 43.

[27] 冯宇,毕如田,王瑾,等. 流域矿业开采引发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及优化配置[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32 - 40.

[28] 乔蕻强,刘学录,乔伟栋,等. 基于农户生计资产视角的土地生态安全定量评估[J] . 中国沙漠,2016,36(4):1182 - 1189.

[29] 张凤太,王腊春,苏维词. 基于物元分析-DPSIR概念模型的重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0):3126 -3134.

[30] 高凤杰,侯大伟,马泉来,等. 退耕还林背景下寒地山区土地生态安全演变研究[J] . 干旱区地理,2016,39(4):800 - 808.

[31] 虞燕娜,朱江,吴绍华,等. 多风险源驱动下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8):1264 - 1274.

[32] 闫玉玉,曹宇,谭永忠.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县域生态用地保护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78 - 85.

[33] 王点,廖富强,齐述华,等. 江西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186 - 189.

[34] 李涛,甘德欣,杨知建,等.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洞庭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J] .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2):3787 - 3796.

[35] 满苏尔·沙比提,娜斯曼·那斯尔丁,阿尔斯朗·马木提.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J] . 地理研究,2016,35(11):2116 - 2124.

[36] 丁雨賝,冯长春,王利伟. 山地区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例[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51 - 859.

[37] 陈利根,童尧,龙开胜. 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利益构成及分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0):81 - 89.

[38] 赵先贵,赵晶,马彩虹,等. 基于足迹家族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与环境压力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3):71 - 77.

[39] 林坚,柳巧云,李婧怡.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51 - 60.

[40] 汪洋,代立,周颖. 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逻辑评价与诊断——以武汉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61 - 69.

[41] 赵荣钦,黄贤金,揣小伟.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误区和未来趋向[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83 - 92.

[42] 梁流涛,翟彬,樊鹏飞. 基于环境因素约束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为例[J] . 地理科学,2016,36(10):1522 - 1530.

[43] 岳秋丽,刘传林. 基于PSR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3):176 - 179.

[44] 裴杰,王力,喻根,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297 - 301.

[45] 杜旭,宋戈,李瑞雪,等.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139 - 144.

[46] 孟成,卢新海,彭明军,等. 基于土地税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7):56 - 63.

[47] 张苗,甘臣林,陈银蓉. 基于SBM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3):37 - 45.

[48] 汪洋,代立,周颖. 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逻辑评价与诊断——以武汉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61 - 69.

[49] 王珞珈,董晓峰,刘星光.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耦合协调性的时空特征——以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为例[J] .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0):3335 - 3343.

[50] 孔伟,郭杰,欧名豪,等. 中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分区管控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13 - 20.

[51] 郭杰,包倩,欧名豪.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中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6):71 - 80.

[52] 张琳,王亚辉,郭雨娜,等. 中国发达地区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0):20 - 28.

[53] 郭贯成,丁晨曦,王雨蓉. 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8):81 -89.

[54] 许明强. 城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及区域比较——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71 - 82.

[55] 罗能生,彭郁.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地方政府竞争影响[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5):62 - 70.

[56] 周游,谭光荣. 空间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0):37 - 46.

[57] 张雄,张安录,邓超. 基于用地企业视角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8):90 - 97.

[58] 陈晓芳. 用途管制下的土地指标交易法律构造[J]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3):141 - 148.

[59] 冯广京. 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3 - 31.

[60] 张衍毓,陈美景.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11 - 21.

[61] 李志刚,姜海,陈海洋. 主体功能区下协作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2):10 - 17.

[62] 冯长春,张一凡,王利伟,等. 小城镇“三规合一”的协调路径研究[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5):16 - 23.

[63] 杨玲. 基于空间管制的“多规合一”控制线系统初探——关于县(市)域城乡全覆盖的空间管制分区的再思考[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2):8 - 15.

[64] 辛修昌,邵磊,顾朝林,等. 从“做什么”到“不做什么”:基于“多规融合”的县域空间管制体系构建[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3):15 - 21.

[65] 祁帆,张晓玲,李志刚. 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路研究[J] . 中国土地,2016,30(3):20 - 22.

[66] 李桃,刘科伟.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研究——以县域总体规划编制为例[J] .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2):16 - 22.

[67] 刘彦随,王介勇.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5):529 - 536.

[68] 黄勇,周世锋,王琳,等. “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J] . 规划师,2016,32(3):82 - 88.

(本文责编:陈美景)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2016 and Prospects for 2017: Sub-report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LIN Jian1,2, FU Ya-jie1, MA Jun-qing3, YE Zi-jun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Lan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871, China; 3.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China)

This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2016 and then forecast the trend in 2017. Method employed is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mainly focused on land resource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land resource preservation, land ecology, driving factors and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land evaluation and innovation on plann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Yet, the research in China mainly focused on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 ecology,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land use evaluation, land use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fields of land resource, land use and planning, thetheory of Spatiotemporal Cone of land science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followed by the systematical cognition theory of territory space. The territorial space classification system facing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and 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on spatial planning reform are presented. Further studie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s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basic theories of land resource, rational utilization assessment of territory spac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of territory space use regulation and the plan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rritory space.

land resource; land use; review; land use plann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outlook

F301

A

1001-8158(2017)03-0061-09

10.11994/zgtdkx.20170302.094138

2017-01-28;

2017-02-10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411015)。

林坚(1969-),男,福建福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jlin@urban.pku.edu.cn

猜你喜欢

集约土地利用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我爱这土地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分土地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