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魅遵义:过去和未来 如歌的行伴

2017-05-10刘彦青杨艳勤

贵茶 2017年2期
关键词:余庆务川苦丁茶

文- 刘彦青 杨艳勤

导 读:

黔北遵义,是历史名城,更是中国重要产茶市。

近年来,遵义依托独有的种茶资源和深厚的茶历史底蕴,极力发展茶产业,不负使命,因地制宜,紧扣“大生态”,当好黔茶出山的“排头兵”和“领头羊”。20世纪的遵义,已定格在中国茶业发展的史册里,并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茶叶许多事业是从遵义起步,包括茶叶科研、茶工业、茶叶经济抗战等。从1939年在中国首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加工示范机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落户遵义开始,遵义曾一度成为全国的茶叶科技、加工、文化的核心地区,实现了茶叶富民的梦想。遵义更是几乎完整地保留了20世纪中国茶叶发展的所有遗迹,包括大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遵义为茶界保存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忆,历史也必将铭记遵义。

魅力茶园

湄潭茶业 历史的见证者

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茶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代起,湄潭就已经是比较成熟和有名的茶区。特别是明朝以来,明朝洪武年间设立播州茶仓,再加上推广屯田制,激发了民间种茶的积极性,促使湄潭茶叶大量种植,为后来湄潭茶业的发展垫下了历史基础。明、清两朝时期,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湄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茶叶实验所,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省湄潭茶场的前身。

凤冈 古夷州产茶胜地

凤冈产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唐·黔中道思、播、费、夷州地理位置图》,古夷州治所就在今凤冈县绥阳镇。宋代《华阳国志》中载:平夷产茶蜜;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载: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土贡;清代张作楠所著《梅簃随笔》载:龙泉产云雾芽茶,色味双绝;今《凤冈县志》载:锌硒特色、有机品质。对凤冈茶给予了充分肯定。加之凤冈县野生古茶树分布较广,民间长期以来就有熬油茶、品茶点、煨罐罐茶及祭茶的习俗,茶歌、茶诗、茶戏也丰富多彩,这些都赋予了凤冈厚重的茶史。

凤冈利用茶旅一体化的契机,将茶历史,茶文化融入到茶产业发展中去。在天时地利的基础之上,借助茶文和茶历史,以茶促旅,走茶旅一体化的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道路,力图把凤冈县建成融生态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学考察、康娱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大景区,跻身全省旅游重点县行列,成为遵义-凤冈-湄潭-余庆旅游精品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茶海美景

余庆“仙茗” 小叶苦丁茶

余庆素有“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的美誉,小叶苦丁茶是余庆县民间传统的也是饮品,历史悠久,据《余庆县志》第二篇记载有“小叶女贞”;第十一篇记载:“康熙《余庆县志》,将茶叶列为县内土产类记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苦丁茶仍以利用野生资源加工产品和饮用,七十年代后,部分农户开始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扩大了苦丁茶产品数量,在加工上仍保持传统工艺。1998年起,余庆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苦丁茶的发展列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发展。但是,小叶苦丁茶的发展并非像其他茶叶一样,走得一帆风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遭受重创。2003年,随着人们对保健饮品的需求,余庆小叶苦丁茶风靡茶叶市场,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苦丁茶市场出现了掺假现象。市场乱象的出现,让部分消费者对苦丁茶失去了信任,在2003年到2006年,苦丁茶市场相对低迷。为改变这种局面,重拾小叶苦丁茶的名声,余庆县成立了专门的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对余庆整体的茶产业进行调控,将散落在各村寨的茶叶种植户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并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朝生态、有机茶园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整顿之后,小叶苦丁茶得到了恢复并发展。被余庆人民称为“绿色金子”的小叶苦丁茶,又重新气质地回到市场,用她的干净和生态,闪闪发光走天下。

正安白茶的前世今生

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茶”,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茶”,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茶”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尹珍,正是现在的贵州省正安县人士,其所携之“茶”,正是流传至今的正安白茶。

陆羽《茶经》记载:茶叶,“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俱佳。”在唐代,今正安境则曾先后隶属夷州、播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庚申(公元 1398 年 5 月 30日),朝廷置成都、重庆、保宁三府及播州宣慰司茶仓四所。“设官以管之”“将岁输茶课”“就近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人交易及与西蕃市马”。并规定播州茶叶三年一贡。此后,今正安境内南部茶叶就近送播州宣慰司茶仓收贮,北部茶叶则送重庆茶仓收贮。雍正九年(公元 1731 年)是年始,正安州将年额茶课银二两,改入地丁征解。

1949 年,正安县产茶 20 吨。1956 年正安人民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市坪、谢坝、流渡一带垦复茶园210亩。2003 年,正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成立长岭村茶业协会。2006 年度新垦高标准无系性茶园 5420 亩。2016年,全县投产茶园总面积达22.3万亩,茶叶总产量9500吨。正安茶叶,正在飞速发展。

道真的“吃茶”文化

吃茶,是道真人民重要的生活习惯,几百年来,茶已经融入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中。时至今日,道真人还保持着惊人的“吃茶量”。生活中一天三碗“油茶”已经变成了当地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规律。按当地的说法是如果茶瘾大一点的人,一天会吃三顿,一般的也是一天一碗。喝着油茶,就着茶食,也能慢悠与自在的度过早中晚的每一个时段。

油茶的是仡乡人的独创,其做法是用茶作为主料,将干绿茶掺水入锅煮,煮茶半小时待茶叶完全熟透以后,再用木勺进行反复碾磨做成茶膏。接着将茶膏用猪油煎炒,待茶叶微黄后放入盐加水煮沸,便可盛入碗中。还可根据各种口味添放炒米、鸡蛋、花生等辅料。既有提神醒脑,又有增强体力的功效,被当地人称为“干劲汤”。现在,多数人家都会间隔4、5天集中一次把茶叶碾磨好制成茶膏,然后冻入冰箱,要吃时取出一点放入锅中炒制冲水饮用,变得快速又简单。

茶山姑娘

务川 大树茶的奥妙

务川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自唐、宋时期就有了茶园,多数地区的农民都有种茶的习惯,至今在都濡、浞水、涪洋、黄都等乡镇还生长着原始的大树茶,当地人称为“大叶茶”,县内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广泛流传“油茶汤”“油茶稀饭”“油茶汤圆”等饮用方式,与古人“饮茗粥”“擂茶”具有相同的饮茶习俗。

青山绿水茶之心

北宋诗人、书法家、有“苏门四学士”之一“分宁一茶客”之称的黄庭坚遭贬在涪州当别驾,在黔州(即今天的重庆市彭水苗族自治县,毗邻贵州道真、务川两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同属贵州大娄山山脉和苗岭南麓。按史书记载,当时的黔州辖道真、务川等县)安置期间,他四处访茶问茶,品茶说茶并写下了贵州最早的茶诗《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人焙香;青箬裹,绎沙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今务川濯水镇)春味长”。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及清代刘源其的《茶史》里也有“黔阳之都濡高枝”(都濡高枝指务川的大茶树)之说。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蜀之茶,则有……恩安黔阳之都濡,……煮饮,止渴明目除烦,消痰利水,清上膈……”概述了务川大树茶的药用价值。

1939年,中国茶叶科研所对务川大树茶进行研究后认为,务川大树茶是难得的茶资源。1941年,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的李联标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工作期间,对湄潭、风冈、务川、德江四县的茶树地方品种作调查时,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我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其树高7米,叶大16cm×9cm。推翻了驻印英军勃士少校宣布的只在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有野生茶树的诊断,更进一步说明了务川大树茶的珍奇。

解放后,务川大树茶曾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家茶科所,贵州茶科所、贵州农学院、福建茶科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辽宁大连中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先后对务川大树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猜你喜欢

余庆务川苦丁茶
护身符
贵州:航拍务川七柱山宛如巨大手掌
盛世仡佬 乐活务川
“骑在羊背上的务川”
特殊护身符
护身符
护身符
务川黑牛杂交改良效果初步研究
苦丁茶
苦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