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姜夔词中的比喻与借代

2017-05-09戴佩

戴佩

【摘 要】国内关于诗歌比喻和借代的研究一直囿于修辞学和文学赏析的范畴,少有从认知角度对某位中国古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然而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真存在天差地别吗?所创造出的一些意象真超乎常人想象吗?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分析词人姜夔的代表作,说明诗歌中的比喻和借代是诗人用智慧对日常语言中某些比喻和借代进行提炼和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鲜活意象,看似数量庞大、无迹可寻,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几个比喻概念和借代原则。

【关键词】认知角度 姜夔词 比喻概念 借代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65-01

引言

Lakoff(1987)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的两个结构原则,可见对比喻和借代认知功能的重视,而国内关于诗歌比喻和借代的研究一直囿于修辞学和文学赏析的范畴。以著名词人姜夔为例,传统词评家对其作品评论用语很玄妙,但其语言与日常语言真存在天差地别吗?所创造出的意象真超出常人想象吗?笔者将在下面的论述中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姜夔词中的比喻和借代

笔者共分析了收录在《词解姜夔》中的11 首词,分别是《扬州慢》、《琵琶仙》、《小重山令》、《清波引》、《念奴娇》、《暗香》、《疏影》、《庆宫春》、《水龙吟》、《玲珑四犯》、《满庭芳》。

1.姜夔词中的借代

1.1部分代整体

部分代整体是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运用频繁的借代原则,在姜夔的作品中,“部分代整体”的例子也频频出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景点代城市

《扬州慢》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竹西”指代繁华的扬州城。《水龙吟》中“况茂陵游倦,长干望久,芳心事,箫声里”的“茂陵”是汉武帝陵墓,在长安之西,汉代为豪富聚居之地,“长干”是古代金陵城南之里巷。姜夔借用“茂陵游倦”指自己厌倦羁旅天涯的漂泊生活,“长干望久”则指妻子盼望他归去相聚。

(2)部分代整体

《暗香》中“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用红萼指称红梅,也是以梅萼喻佳人。《水龙吟》“青灯摇浪”中的“青灯”指船灯,此处指代桨声浪响的船只。

(3)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

“胡马窥江”指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和孝宗隆兴二年金兵屡次南侵。

(4)所属物代物主

《小重山令》“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的“茜裙”即鲜红色衣裙,指代那位家住赤阑桥边的红衣女子。《庆宫春》中“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一句中的“明珰素袜”指代明珰素袜的佳人。

1.2 典型代一般

在姜夔的词作中,也能见到用典型代非典型,比如《琵琶仙》“旧曲桃叶桃根”中的“桃叶桃根”原指王献之的爱妾,此处指代一对琴艺高超的琵琶女。“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自比晋代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吴中鲈鱼之美,怀念故乡。

1.3 特征代物体

姜词也运用了这一借代原则,如下是较典型的几例:《小重山令》中的“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将梅花之红比作娥皇女英的相思血泪,浸透了绿梅枝,写出了一种浸透相思情的红梅意象。《疏影》中的“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蛾”状眉形细长,“绿”为青黛色,指代女子的眉毛。《玲珑四犯》中的“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中的“轻盈”和“端正”都是指貌美的歌女。

1.4 地点代人

用人的居所、籍贯等与人相关的地点来代人也是一个使用频繁的借代原则。在姜词的《扬州慢》中就运用了这一借代原则:“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中的“青楼”指代青楼女子。《清波引》中有“江国,渺何处”,“江国”指心中所思之人所居之地。

2.词中的比喻

在所分析的11首词中,一共出现了36处比喻,是日常语言中常出现的一些比喻概念的拓展,具体可归为以下几条:

2.1抽象概念是具体物体

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1980)所定义的本体比喻,这一比喻概念在语言中几乎无处不在。在姜词中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例:在《清波引》中有一句是“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此句将“幽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物化具体化,令人领会到了这份深沉。再比如,在《琵琶仙》中,“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中的词人的“芳思”也用了衣襟怀揣,可想这份情感之细腻微妙。

2.2自然现象是人

将自然现象,如四季风霜雨雪等拟人化,在日常语言中更是屡见不鲜,例如天公不作美、狂风怒吼等等。《扬州慢》中的“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给那一轮孤月赋予了凄冷寂寞。在《小重山令》中有一句“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迷蒙月色下的点点红梅,浸在清冷愁苦的涟漪之中,给客观的涟漪赋予了感情。

2.3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是人

在我们的思维中,还习惯将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当作人来对待,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是人”这一比喻概念。《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将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樹木赋予厌战情绪。“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将二十四桥附近芍药花圃看成深情女子,有一种孤芳自赏,物是人非之感。《清波引》中的“倩谁唤玉妃起舞”和“野梅弄眉妩”都是以梅喻人,指梅花迎风起舞之态,因梅而怀人,所怀之人是如梅的红颜女子。《暗香》中“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将碧绿酒杯和无声梅花看作有情之人,想到佳人在默默流泪。《庆宫春》中则有“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将远处的青山比作女子的黛眉,有伤逝怀人之意。

2.4人是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

“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是人”这一比喻可呈现逆转性,即“人是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在姜词中,也经常能发现这一逆转的比喻。请看下面几例:

《扬州慢》中有一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本指草果,常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曾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此处的“豆蔻词工”指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还有一例,《疏影》中有一句“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独幽”化用了杜甫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将昭君的月夜归魂化为了幽独的梅花,为昭君漂泊的魂灵找到了归宿。最为经典的便是《暗香》中的“红萼无言耿相忆”,不仅用“红萼”表示梅花初开,还以“红萼”来代指自己的心上之人,拟女子的口吻来将她自比为梅花,突出她素雅清冷的风姿。

3.结语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分析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中的比喻和借代,说明它们是对日常语言中某些烂熟的比喻和借代的提炼和拓展,看似数量庞大、无迹可寻的诗歌比喻和借代实际上可以归纳为“抽象概念是具体事物”、“自然现象是人”和“植物/ 动物/无生命物体是人”这三个比喻概念和“部分代整体”、“典型代一般”、“特征代物体”及“地点代人”这四个借代原则。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George.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Turner,Mark.An Image-schematic Constraint on Metaphor.In Geiger& Rudzka-Ostyn (eds.)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nt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3.

[4]孟斜阳.词解姜夔[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