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2017-05-09石磊王奇君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期

石磊 王奇君

摘要:稻纵卷叶螟是宜兴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在本地的发生危害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发生的因子,包括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天敌和杂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总的防治策略、防治指标和适用的高效低毒药剂品种。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43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李氏禾、稗草、蟋蟀草、狗尾草、雀稗等多种禾本科杂草和部分莎草科杂草。幼虫啃食寄主叶肉,受害植株叶片卷白,制造营养的功能下降。据测定,水稻拨节以后受卷叶螟危害,白叶率达20%以上的田块,一般减产25%~33%。群众说:“稻叶白一白,产量要减一、二百。”那是对纵卷叶螟危害严重性的反映。稻纵卷叶螟原是一种间歇发生的害虫,近年来连续发生危害,且危害时间拖长,危害加重,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已成为宜兴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高产稳产威胁很大。

1发生危害规律

1.1发生世代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宜兴市不能越冬,从第2代起大量迁入本地,一年发生4~5代,以2、3代危害较重,是主要为害世代。第1代成虫发生量极少,于5月-6月上旬迁入,在早稻大田和中稻秧田发生危害。6月下旬-7月中旬,第2代成虫盛发,为主迁入世代。7月中、下旬幼虫孵化,主要危害迟熟早稻和早栽中稻大田,迟栽中稻和单季晚稻田发生数量略少。7月下旬-8月中旬第3代成虫盛发,前期多为迁入虫源,后期为本地虫源,在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本地羽化的成虫多向外迁移,迁入虫源幼虫于8月上中旬孵化,在本地能造成严重为害,主要危害中稻、单季晚稻和早栽三熟制晚稻大田。第4代成虫发生于8月下旬-9月中旬,虫量多外迁,仅少数留在本地继续为害,常年危害较轻,但在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尚有补充迁入,能对中熟晚粳造成较重危害,主要危害单季晚稻,三熟制晚稻大田,9月下旬-10月发生的第5代成虫都是过境南迁的成虫,在本地不造成为害。

1.2生活习性

成虫:纵卷叶螟具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自南方向北迁飞,秋季则随季风由北向南回迁。成虫多于20:00后羽化,午夜前后为出现羽化高峰。羽化后1~2d交配,交配多在下半夜进行,以凌晨3:00-5:00最盛。成虫趋光性强,对白光及黑光灯都有强烈的趋性。白天多栖息于生长茂密、环境荫蔽、湿度大的稻株下部,或杂草及其他作物田中(如黄豆、山芋、花生、棉花田中),高温干燥的天气,表现更为突出。一受惊扰,即作短距离飞行,飞行时呈“Z”字形向前。雌成虫羽化后3~4d开始产卵,每头雌蛾能产卵200~300余粒,一般为100多粒。雌虫寿命8~10d,雄虫寿命短,一般只有6~8d。成虫喜选择生长嫩绿、游离氨基酸多的田块产卵,而且喜欢在圆杆拨节期和幼穗分化期的稻田产卵,抽穗后稻叶上卵量较少。稻田除发生纵卷叶螟外,还有显纹纵卷叶螟发生,但本地显纹纵卷叶螟的发生数量较少。

卵:纵卷叶螟卵绝大部分单粒散产于稻叶上近主脉的两侧,稻叶正反面的卵量分布差异不显著。也有少数2~5粒纵向排列产在一起。卵在稻株上的卵量分布,随水稻生育期而异;90%以上的卵集中于倒数第1~4片稻叶上,随水稻生育期的成长,卵分布渐向上部叶集中。初产卵乳白透明,后转为淡黄色、黄绿色。孵化前在卵粒的上方可见黑褐色的幼虫头壳。

幼虫:初孵幼虫都转移到心叶中危害,少数在嫩叶尖端吐丝卷叶危害。剑叶伸出后,初孵幼虫都转移到穗苞或剑叶鞘内为害,少数在无效分蘖的嫩叶上取食。2龄幼蟲先在稻纵基部无效分蘖的心叶或下部稻叶尖吐丝卷叶,后在稻株上、中部卷叶,使稻叶“束腰”,卷叶长度多在6.66cm以下,3龄后卷叶长度可超过13.332~16.665cm,多数是单叶纵卷成管状虫苞,少数是多叶苞。4龄以上幼虫多以2-3片稻叶作管状虫苞,并多次转苞危害。幼虫性活泼,受惊后常退缩逃出虫苞。幼虫在虫苞内啃食叶肉,剩下表皮,呈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白斑,虫粪仍堆积于虫苞内,为害严重时全叶枯白。

蛹:幼虫老熟后,大多转移到稻丛基部化蛹,化蛹部位随水稻生育期不同而异。分蘖期,稻苗细小,老熟幼虫多在稻丛基部枯叶或无效分蘖上吐丝缀连数片稻叶作蛹苞,在其中化蛹。拔节后少数在稻丛基部枯叶、无效分蘖中化蛹,多数则在叶鞘中吐丝作蛹室化蛹。也有极少数在老虫苞中化蛹。

1.3影响发生的因子

1.3.1气候条件

气候对纵卷叶螟的发生有决定性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响其迁入,在梅雨期和以后一段时间里,纵卷叶螟自南方大量北迁,而迁入的成虫大多随雨水迫降在本地,因此,这一段时间雨日的多少和雨量的大小,对迁入量有极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从多年的经验获知,若本地处于静止锋的暖区中,伴随降水,多有迁入峰出现。

温度。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育速度、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在雨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日平均气温在22~28℃之间,对其发生最为有利,成虫寿命长,产卵量高;日平均气温超过29℃,成虫寿命缩短,产卵量减少;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成虫寿命延长,但产卵量甚低。气温低,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长,发生期延迟;气温高,发育历期短,发生期提早。

湿度及降雨。雨湿条件是决定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发生基础的条件下,平均气温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85%左右,雨日多,雨量大,是稻纵卷叶螟猖獗发生的最有利的气候条件。湿度大时,成虫产卵量高,初孵幼虫存活率也高,危害加重。相反,湿度较低时,产卵量及初孵幼虫存活率也相应降低,危害减轻,相对湿度低于80%时雌虫交配率低,基本不产卵,在低湿高温条件下,卵极易干瘪;初孵幼虫在相对湿度低于80%,气温高于35℃C时,很快就死亡。在连续阴雨的条件下,幼虫孵出到结苞存活只需2d时间。

综上所述诸气候因子分析,在发蛾始盛期起,到卵孵盛末期止的20~25d内,气温、雨日、降雨量及湿度是决定危害轻重的主要因素。试提出下列数值指标供参考:

1.3.2栽培条件

在不同的栽培制度条件下,水稻栽插期和田问管理情况都有很大变化。同一时期内水稻的苗情长势、生育阶段,随栽培制度的改变,常有明显的差异,因而给稻纵卷叶螟造成了不同的荫蔽条件、食料基地等生态环境。以至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与发生数量也随着栽培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本市水稻品种已演化为纯单季晚粳,抽穗期成熟期均大大推迟,稻纵卷叶螟后期危害加重,主要危害世代已变为3代和4代,2代偶有发生。栽培措施的改良,也影响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如栽插密度过高,氮肥用量过大,长期深水灌溉,都促使水稻苗期长势偏旺,田问郁闭,食料丰富,小气候有利其发生,因而存活率高,发生量、危害程度也相应增加。

苗情長势的差异则是造成田块之间虫量多少的重要原因。稻纵卷叶螟成虫对栖息场所和产卵田块的选择是不同的,在适宜其栖息(郁闭茂密)的田块白天蛾量大,在适宜其产卵(嫩绿旺盛)的田块卵量多,因此田问常出现蛾多卵少或卵多蛾少的现象。在同一块田里往往因为长势不一发生同样的现象。足肥密植的田块和草塘基沟边稻等长势特别旺盛的地方,蛾卵密度常显著增多。此外,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因叶片硬度不同,对初孵幼虫结苞存活率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发生危害程度也不同。

1.4天敌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捕食性天敌如青蛙、蜻蜓、蠼螋、步行虫等,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绒茧蜂、姬蜂、寄生蝇等。天敌数量的多少,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有很大的影响。

1.5杂草

稻纵卷时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多种杂草,部分地区杂草上的稻纵卷叶螟发生数量较多,往往成为重要的虫源基地。湖泊沿岸杂草丛生的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常重于内地。因此,这些地区在预测中应注意对杂草上的虫源的调查观察。

2防治办法

2.1防治策略

应根据水稻栽培布局的变化,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特点,确定防治对策。近年来同为鳞翅目的水稻螟虫发生较轻,二代为主害代。因此在水稻总体病虫防治上,一般把稻纵卷叶螟列为主攻对象,螟虫为兼治对象。稻纵卷叶螟各世代在不同年度危害差异较大,故应采用“达标防治,巧治2代,狠治3代,灵活决战4代”的药剂防治对策。

2.2防治指标

在本地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百丛有卵、虫150~200头粒以上的,应列为防治对象田。本地三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百丛有卵、虫100~150头粒以上的,应列为防治对象田。

年度间的雨湿条件对稻纵卷叶螟的适宜程度不同,稻纵卷叶螟的孵化率,初孵幼虫存活率有较大波动;如天气多阵雨,危害也会加重,防治指标也要从紧。遇高温干旱,防治指标适当放宽。同一虫量对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危害程度不同,分蘖期时水稻叶片再生补偿能力强,防治指标从宽;孕穗期齐穗期时,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要保护上部功能叶,防治指标从紧;所以,确定防治指标时,分蘖期从宽,孕穗期齐穗期从紧,齐穗以后从宽。齐穗以后,稻株黄熟老健,不利于再取食为害。

2.3防治药剂

防治纵卷叶螟应掌握在纵卷叶螟1、2龄幼虫发生盛期。用喷粉、喷液及泼浇法防治均可。防治药剂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市场供货情况确定,可使用茚虫威、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阿维菌素、甲维盐、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或苏云金杆菌(BT)生物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