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穹顶之下,守护一抹绿意

2017-05-05山娜胡厚斌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鄂州市莴苣种菜

山娜+胡厚斌

从27岁开垦第一块荒滩地起,现年48岁的徐志超在种菜这条道路上已走过了21个年头。21年种菜路成就了徐志超,时间的磨砺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也让王埠村14.6 hm2土地换上了绿衣,被纳入鄂州市生态农业示范园;更为附近一群留守老人创造了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临近年关,新鲜蔬菜市场需求量大增,每天约有3 000 kg新鲜莴苣从鄂州市志超家庭农场被运往鄂州、大冶、黄石等地市民的餐桌。这个春节,徐志超注定要跟往年一样在菜园子里度过,忙碌而又充实。同样闲不下来的,还有常年为园区帮工的村民。基地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每年为其支付劳务费超过40万元。

几经徘徊,终入农门

1969年出生的徐志超成长于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头脑灵活、踏实肯干的他跟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早早外出闯荡谋生,与朋友合伙做过生意,搞过养殖,奈何当时经济体制不活,想在大城市做出一番事业来却屡屡碰壁。在外打拼的过程中,他逐渐发觉城市蔬菜市场潜力巨大,回乡发展蔬菜种植大有可为。

说干就干,1996年徐志超承包了粑铺村大堤外江民垸0.23 hm2荒滩地,这里地势平整,土壤肥沃,且水源便利,是种菜的绝佳地段。种菜对于农民出身的徐志超来说并不算陌生,但想要靠种菜来发家致富,现有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他一边寻找周围打理得当的菜园子,向有经验的菜农虚心讨教;一边前往新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一有空闲总是书不离手。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种一些粗杂粮或者时令蔬菜。初出茅庐的徐志超不敢冒进,选择了甘蓝、白菜、莴苣、豇豆这些常见的大路菜。江边滩涂道路难行,每天天未亮徐志超就早早起床,将摘好的菜放进菜篮,挂于自行车两旁,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婆娑前行。“年轻时候干劲很足,小雨也当天晴,继续在地里劳作。”一心想为家庭为未来打拼的他干脆拿出仅有的3 000元积蓄,在地边盖了一间小屋,与妻子一同把家安在了菜地旁,将满腔热血都浇洒在这0.23 hm2荒滩地上。

谁料,当年7月,突临的洪涝灾害使得粑铺大堤溃堤,江滩首当其冲,遭受了洪水的侵袭。积水一直持续至10月才彻底消退,眼见一年的辛劳全都消散在洪水里,还好之前贩菜的盈余足以抵消亏损,徐志超心中苦涩之余稍感欣慰,更加坚定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鸿蒙初开,渐入佳境

1997年,恰逢粑铺村土地调整,考虑到江民垸地势低、排水缓等因素,徐志超将菜地搬到大田,共整合土地0.4 hm2。经过严谨的市场考察后,把茄子列为重点种植品种,开始实施地膜覆盖、保肥保水增温等新型技术。

为了种好茄子,徐志超将当地传统的每厢种植4~8行,改为每厢2行,如此一来,施肥、喷药、采摘都比以往方便许多;引进早熟茄子品种迎春一号,通过分期整枝、疏果,使茄子的采收期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667 m2产量突破万斤,种出来的茄子条形顺直、颜色油亮,商品性大幅提高,成为鄂州市集贸市场的抢手货,售价比其他茄子高0.2~0.4元/kg。

随后的2年里,茄子的市场热度不减,徐志超的收入也节节攀升。直至1999年初秋,他运到批发市场的茄子却突然滞销了,原来当地菜贩从外贩回了一种质量更佳的品种,售价比本地茄子高三成,购买的人却络绎不绝。当年10月,赶在茄子育苗之前,徐志超抽空前往武汉大东门甄选新品种,在多个品种的对比试验中,日本长茄黑大和锦以优良的特性脱颖而出,上市之后便大获成功,不仅在鄂州蔬菜市场俏销,还远销到武汉、黄石、大冶等地,产品供不应求,667 m2收益达到10 000余元,徐志超由此获得“茄子大王”的美誉。

风雨一路,巧匠功成

如今,徐志超蔬菜基地的种植规模已从0.23 hm2扩大至14.6 hm2,从露地种植发展到大棚种植,各项设备设施齐全,实行机械化种植,走现代农业之路——耕地用旋耕机,浇水用喷滴灌,防治病虫害则用振频式杀虫灯和机动喷雾器,并配有多台潜水泵,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提及园区目前大力推广的莴苣—小白菜—薯尖种植模式,徐志超没有隐瞒地算起了细账:这茬从福建引进的红叶莴苣于2016年12月定植,每667 m2栽

6 500株,产量约5 000 kg,批发价3元/kg,销售收入1.5万元;莴苣采收后种小白菜,667 m2产值3 000元;之后再种薯尖等蔬菜,又可获得上万元的收益。

6.7 hm2设施蔬菜,扣除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利润可达200多万元。

一路走来,徐志超凭借精湛的种植技艺被湖北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明星户”,鄂州市科协授予“科技文化中心户”。种菜有经验、有“学问”的他,也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时不时有人跑来向他请教种菜方面的各类难题。2016年对慕名而来的杨叶乡归元种养专业合作社的1.3 hm2大棚莴苣进行技术承包,在他的悉心指导与服务下,667 m2产量达4 500 kg,产值超过10 000元,为该社来年大面积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21年时间里,因为身处其中,徐志强见证了整個鄂州市蔬菜产业的衰落、复苏与繁荣,当初在细雨里挥舞锄头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靠肩挑背扛的农业能迎来如今这般的好光景。谈及未来,他说:“没有退休的想法,好不容易一切工作步入正轨,我还想找个接班人把这片蔬菜基地继续传承下去,壮大下去。”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是人生价值的永恒定律,无关出身,无关学历,更不在乎境遇。鄂州市临江乡粑铺村十七组农民徐志超,1996年从0.23 hm2荒滩地试种起家,潜心研究,一路探索,终成为鄂州市颇有名气的“种菜王”、“土专家”。如今,他创办的志超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到14.6 hm2,还带领周边农户群众共同脱贫致富,被选为鄂州市五届人大代表,华容区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鄂州市莴苣种菜
种菜
秋日野餐会
“多规合一”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莴苣和韭菜
基于惩罚型变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对鄂州市特色养殖的考察与思考
自种菜,更安全?
鄂州市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爱上莴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