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思维的原则与方法

2017-05-04孙快吉

前线 2017年4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原则战略

[摘要]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高度把握客观事物的高级思维形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战略思维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保证战略思维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在思维层次上达到新高度新境界。

[关键词] 战略; 战略思维;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 E81; B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4-0025-05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高度把握客观事物的高级思维形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人们自觉地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的一种能力。实践证明:战略思维正确,战略决策才能正确;战略思维错误,战略决策必然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中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增强战略筹划和指导能力。战略思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战略思维在运用时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保证战略思维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国家利益至上

这是战略思维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最高层次的和最根本的原则。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总和。战略是为政策服务的,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战略走向的基本依据,是战略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是也只能是国家利益。从战略的立场上看,国家和民族利益永遠是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战略思维必备的思想境界。因为国家利益是全体国民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需求。缺乏这个前提,就根本谈不上研究战略问题。

《孙子兵法》开篇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就是把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作为战略思维的起点与归宿,指出战略家应当具有的最高历史责任和思想境界。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也曾讲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应当“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最高准则”四个字,把国家利益的地位讲到了极致。国家利益成为战略思维的最高准则。

所以,我们凡进行战略思维,头脑中都要时刻装着国家利益。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战略行为的目的究竟要维护或获取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获取它?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战略思维上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把国家安全和主权放在第一位;第二,要着眼国家的长远利益。毛泽东同志在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中,面临出兵与不出兵的艰难选择,内心十分矛盾,但最终为了国家的安全利益,毅然决然地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参战利益极大”,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国家安全利益观。

目标与手段相适应

目标与手段相适应是战略思维的重要方法。所谓战略,无非就是目的加途径加手段。目的就是战略要实现的目标,手段就是指要使用的力量及其作用方式,途径就是运用力量实现目标的方法。有人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目标与手段两者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行动规划。因此,落实到战略思维层面,就要求战略决策者必须正确处理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使目标与手段相适应。总的说,就是要战略指挥员根据手段(现有能力),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同时,根据目标需求,恰当地运用手段并加强手段(能力)建设。

在现实中,一方面,有可能目标的预期超过手段的支持,这样手段将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手段可能会超过目标的需要,轻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也会直接制约目标的实现。目标与手段的不协调,必将导致目标不能实现甚至出现灾难性后果。因此,保持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合理关系,这是战略思维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决防止目标与手段不相适应的情况出现。

目标选择的合理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乎总的战略目的(与国家总的战略目标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服务。二是符合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斗争规律。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在于它凝聚人心和力量。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最广大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当然还要符合所处领域的规律。符合规律,不一定成功,但违反规律,肯定失败。三是符合实际。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情况(手段)实事求是地定位现状。把现状搞清楚,这是确定目标的重要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失败,从纯军事的角度看,就是明显的目标与手段不相适应,超出能力的目标选择,最后导致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希特勒靠“闪击战”新战法,在战争初期一个月灭亡波兰,六周打败法国,之后横扫北非,可以说非常顺利。日本凭借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和长期的战争准备,在战争初期占领大半个中国,并将东南亚的美军赶到了澳洲,可谓猖獗一时。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大国,战争实力与潜力都十分有限,与他们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极不相称。希特勒灭亡波兰、法国还不费力,但进攻苏联就直接导致由盛转衰,直至灭亡。日本竟然准备打败中、美、苏三个大国,原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一年多以后进入相持阶段,陷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仅如此,日本之后又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进战争。同时,日本在中国东北还保留着30万军队,随时准备进攻苏联,这支部队,直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才派上用场,日本野心之大真的超乎所有人想象。目标如此之大,而手段却是那样不足,焉有不败之理。

统筹全局 把握枢纽

战略思维从本质上讲,就是全局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战略思维强调从宏观上、整体上看问题,必须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争取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而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要局部服从整体,要牺牲局部利益而保证全局利益。古今中外,凡两军较量,总是战争全局决定战争局部,战略上的成败决定战术上的成败。因此,战争指导者的第一要务就是统筹全局。进行战略判断,要着眼全局;进行战略决策,要把握全局;进行战略实施,要驾驭全局。如果对战略全局的筹划和驾驭出现问题,那战略计划肯定会受到严重挫折甚至失败。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1邓小平同志也讲过:“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但从全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但从全局看可行,归根结底,要看全局。所以,可行不可行不是看局部,而是看全局。” 2

当然,组成战略全局的各个局部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某一段时间内,必然有某一个局部对全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战略思维的全局性要求在战略筹划和指导中,要善于找到和抓住决定和影响战略全局的主要矛盾(枢纽),全力解决它,以推动战略进程,实现战略目的。这就是把握枢纽。

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要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要掌握全局,把握关节。” 3

要统筹全局和把握枢纽,一定要时刻保持宏观视野,以宏观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同时要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树立目标意识和枢纽意识,把全局和每一个局部联系起来,把握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的关系,找出并抓住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部位和环节。

毛泽东同志善于统筹和驾驭全局,在战略思维方面常有神来之笔。他筹划和指导三大战役时的统筹全局、把握枢纽的战略思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首先,毛泽东同志着眼全国战场,把决战首仗选择在东北进行。因为有了东北,就有了巩固的后方。其次,指挥辽沈战役时,紧紧抓住锦州这个枢纽。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的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和华北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危险。一时间,是打是撤,举棋不定。为了加速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认为,将傅作义集团就地歼灭于华北对我最为有利。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我渡江后作战的压力。因此,决定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快速隐蔽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道发起平津战役。同时,电令淮海战役前委,对杜聿明集团两周内不做最后歼灭,免得傅作义心慌而作出逃跑的决定。经过一系列动作,果然,傅作义未下逃跑决心,到12月20日,全面完成对傅作义集团52万人的包围。可以说为平津战役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各个战场决不是孤立的。如果只从华北的解放考虑,把傅作义赶走了事,那无疑会推迟全国解放的进度。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

超前谋划 顺势而为

战略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的,不是回顾性的而是着眼以后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战略必须对全局未来的发展走势进行预测和超前性研究,战略必然具有预见性。而战略的预见性要求战略思维必须具有超前性。战略思维的超前性,是战略指导能动性的源泉。如果战略思维缺乏超前性,就必然减弱其实践指导价值。只有具有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有超前的战略指导、战争准备和战略预置。战略思维的超前性要求看清事物发展的前途趋向,要求战略筹划者“走一步看几步”,从全局出发,看到那些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本质的东西。

毛泽东同志讲过:“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 1这就要求以小见大,从苗头看到趋势。

毛泽东同志还讲:“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要计算到下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 2当然,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在战略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未知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这是战略指导者超前谋划中最困难的东西。所以,我们说,超前谋划,不能凭空想象,必须立足实践,必须着眼探求和把握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

毛泽东同志一生高瞻远瞩,善于预测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作出了令世人折服的战略预见。比如,抗战后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经略东北的战略设想。他指出,山东是进军东北的必经之地,必须把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摆在重要位置。1942年7月,他在写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实为战略转移的枢纽。”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调动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北上,都经过山东地区。党的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同志又及时预见: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连朝鲜,三面都没有敌人,我占有东北后,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面之敌。1945年6月10日,他又明确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他及时提出抢占和经略东北的战略。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中,共有24人进入东北,并从关内抽调了13万部队赶往东北。经过3年艰苦奋斗,终于在东北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当然,超前战略思维也要注重指导现实,着眼未来不能忽视当务之急。只有深刻理解现实,才有可能预见未来。只有圆满处理现实,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抓住机遇 果断行动

受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加速发展或者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对于实践主体来说,这就是机遇。战略思维是着眼全局和未来发展的谋划性思维。全局的发展变化充满变数,未来的最大特点在于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变数和不确定性增强了战略思维的机遇性。

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机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不确定性。机遇能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現,都是不完全确定的。二是非常驻性。机遇并不总是存在和不变的,可能稍纵即逝。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住机遇,贵在及时。我国古代军事家吴起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灭,生于狐疑。”拿破仑说过:“战略就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我是比较重视前者,空间失去了,还可以收回,时间则一去永不回。”其实战机如此,商机也是如此。美国一位著名企业家说:“即使正确的决策,决定迟了,也会是错误的。”当然,抓机遇,除了一定要快,还要有勇于担当的勇气,就是关键时刻,机遇来了,要敢于承担风险,能够果断决策。要有勇气,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是把握机遇的大敌。

勇于创新 主动进取

战略思维的较量,是竞争双方在决策层中进行的一种心智的对抗。战略思维的正确与否,只有在竞争双方博弈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因此说,军事战略思维作为博弈性思维,是一种充满了暴力对抗的博弈。战略指导者要想在博弈中取胜,就必须创新。必须根据战争的形势变化,根据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拿出新思路、新方案,制定新计划、新措施,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第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经验和传统的超越。运用战略思维筹划重大行动时,最先进入思维领域的,通常是已有的经验、既定的方法、现成的做法和惯用的例证。但是由于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往的经验、知识和预案,都是有限的、过去的东西,不能简单地用有限推导无限、用过去推导将来。若机械照搬,往往会导致失败!战略谋划和政策法规是不同的,政策法规需要遵循,但战略筹划贵在创新。

第二,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想前人所未想,言前人所未言,行前人所未行,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顶住压力,勇于承担责任。创新是战略思维的本质属性,是战略思维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成功和胜利。战略思维的创新性,是对战略思维主体永恒的要求。我们既要承认知识、经验的基础作用,更要重视思维的创造活力。战略思维的关键是要依据现实情况而判断未来可能的发展,超越旧的经验、观念、体制、做法和模式,构想新的思路,作出新的决策。

战略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也必须面向未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对手的变化,作为战略博弈的另一方,必须随之作出恰当的思维调整、应变和创新,这对于赢得战略主动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中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解放战争初期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等等,都是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典范。

当今时代,强化战略意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当务之急,需要特别关注。战略思维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深不可测,更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离我们很近,是可以学习掌握的。军事领域曾经出现了很多“没有打过仗的战略思想家”,比如孙子写《孙子兵法》之前,没有指挥作战的经历;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还是一介草民,《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也没有指挥过战争。这充分说明,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战略思维是可以“学而得之”的。

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看待和分析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着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战略思维能力,不一定是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信息迸发的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战略思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習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 作者简介:孙快吉,国防大学军事战略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 梁齐勇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原则战略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