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黑奴的逃亡故事

2017-05-04戴文子

方圆 2017年8期
关键词:奴隶主黑奴科拉

戴文子

自由是如此的捉摸不定,就像一座森林,人在近处会被一棵棵茂盛繁密的大树遮蔽双眼,但只要离得足够远,你依然可以眺望到它的边界

我不知自己究竟鼓起多少勇气才把《地下铁道》这本书读完。

在这本书里,没有失望,只有绝望;没有不安,只有堕落;没有疼痛,只有麻木。压抑灰暗是它不变的底色基调,刺眼戳心是我唯一的阅读感受。仿佛每一页都在孕育着罪恶,饱含着强烈的暴力色彩。而作者偏又在那些悲怆至极的时刻故意缺省掉原有的情节,隐忍不发,避而不宣。在死一般的沉默里,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恐怖;而叙述的空白又逼迫着读者自己去用想象填补,无形中又使读者成为制造这些恐怖的谋划者、施暴者。

但凡对美国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种族歧视”问题是美国长久以来从未根治的沉疴。在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前,黑人是可以被当作奴隶明码标价、自由买卖的商品;而在1964年民权法案通过之前,不论你是不是自由身,黑人身处何处都会遭到歧视。而在封建制末期、资本主义制度早期,美国南方蓄奴州长期保留的种植园制度,更是美国人民绕不过、退不回,幽灵般的黑暗存在。

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他国读者而言可能很难想象,当残暴开始针对无辜,当毁灭开始代替包容,整个时代陷入的是一种怎样的绝望。那时,保全自由、独立等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也只剩仓皇逃离这一条路可供铤而走险。

地下铁道(Underground Railroad)是美国历史中赫赫有名的真实存在,它是美国内战前民权活动家们为南部黑奴逃难而在各地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的秘密网络,而在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笔下,“地下铁道”这一寓意被具象化,延展成了小说中一条由极少数善良、勇敢、坚信自由与正义的白人和有色人秘密运转的铁路网。这里有一趟趟真实可及的列车,把黑奴运送到自由州、加拿大、墨西哥,以至海外。当真实的历史背景与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便成就了这部撕心裂肺却又振奋人心的伟大小说——《地下铁道》。

故事借助女主人公科拉的视角,翔实地记录下一百多年前美国南方的真实生活。作者对奴隶制度的控诉不着痕迹,却又字字滴血,使人不忍卒读、无法直视。

科拉是土生土长的黑奴少女。她的外婆从非洲大陆被贩卖到这里,死后为科拉和她的母亲留下了一小方“专属”打理的土地。科拉的母亲在科拉十岁的时候不告而别,从此杳无踪迹,科拉的悲惨生活也从此开始。

生活在看不到光明的种植园里,科拉见证了无数肮脏的罪恶。她见过孩子的双手双脚被斩断砍去,只为阻遏其逃跑偷盗;她见过男人被吊在树上,任由秃鹰和乌鸦啄食;她见过女人被扒光衣物,当众被九尾鞭打到血肉模糊。活的身体,死的尸首,统统在火葬的柴堆上受着灼烧。而她挺身而出、对奴隶主的指责换来的也是无情的鞭打。长大成人之后,又不得不忍受奴隶主对其三番五次的猥亵。当活着已经毫无尊严的时候,或许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

此言绝非儿戏,因为科拉随后的日子已经不能用“痛苦不堪”来概括了。她被奴隶主剥夺去仅有的地产,搬进了连黑奴内部都无比厌弃的“落难伶仃屋”。在这里,科拉与那些被监工的惩罚弄成跛子的人为伍,与那些被能看到和看不到的各种方式累断了脊梁骨的人为伍,与那些错乱了神智的人为伍,与无家可归、生无可恋者为伍。

如果说日间农活带来的体力消耗能在隔夜休憩后得到些许緩解,鞭笞在身体上的创痕能在草木灰下慢慢愈合结疤,那么当科拉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憧憬逐渐被残忍地噬去,心灵上的伤痛与绝望又该如何慰藉?

作为奴隶主的消遣,一位黑奴被逼学会了背诵《独立宣言》。每一次背诵,他的声音都像一个愤怒的幽灵在全村飘荡。科拉听不懂里面大部分的含义,但“生而平等”这几个字不能不引起她的注意。科拉不禁感到疑惑,其中的“所有人”是否真的意味着所有人。然而讽刺的是,就是这些《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与拥护者,一边高喊着“自由、平等、独立、人权”,一边疯狂掠夺着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可以占有的物质财富便悉数收入囊中,无法占有的精神价值则果断摧毁殆尽。

由于制度赋予的施虐角色,相当多数的奴隶主放弃了对人类的怜悯,他们陶醉在黑奴耕作带来的喜悦中,沉浸于鞭笞黑奴带来的快感中。他们需要这种通过权威带来的存在感,而这种“存在感”对他们的精神无疑是一种彻底的扭曲。

然而人格被扭曲的并不只有奴隶主。作为沉默的大多数,黑奴们麻木地选择了逃避,他们开始割弃对别人痛苦的怜悯。仿佛只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才能在这苟延残喘的世上获得稍许的平静。于是我们看到,当科拉被绳索吊起,只能通过脚尖点地来延续自己仅有的生命之时,其他黑奴完全不为所动,只是继续冷眼旁观地度过他们正常的一天。

科拉选择逃亡。像她那不辞而别的母亲一样,科拉淌过黑水沼泽,穿越幽暗森林,搭乘专门运送黑人逃奴的秘密地下铁道,一路向北,投奔那个从未见过的叫做“自由”的北方。

地下铁道就像一座幽暗的迷宫,科拉嗅着自由的味道在其中摸索、奔跑、爬行,身后是赏金猎人死神般逼近的脚步,前路是只存在于想象与梦中的自由之光。每一次重回地面,科拉都如同置身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国度;每一次理想中的归宿,到头来却发现都是短暂的美好幻象。她必须继续逃亡,再一次遁入暗无天日的地下,去往不知通向何处的遥远北方。然而“北方”,真的如想象之中的那般美好吗?

“如果想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老是跟人说,你们得坐火车。跑起来以后,你们往外看,就能看到美国的真面貌。”在佐治亚的地下车站,站长对科拉如是说,科拉也按照站长的指引,透过车厢破败的板条缝隙往外看。而她又看到了什么呢?只有黑暗。一里接着一里,无穷无尽的黑暗。

科拉像一只老鼠那样在角落里蜷缩着、啮噬着,无论是在种植园,还是在地下铁道,抑或是逃亡路上短暂躲避的阁楼顶。美国,这个曾是她祖先怀揣着梦想踏上的土地,对科拉而言自始至终都是一座监狱。

在这个犹如人间炼狱的残酷世界里,科拉却必须把这座活生生的监狱变成唯一的避难所。她无从得知,自己究竟是摆脱了奴役,还是仍在受着它的束缚?自由是如此的捉摸不定,就像一座森林,人在近处会被一棵棵茂盛繁密的大树遮蔽双眼,但只要离得足够远,你依然可以眺望到它的边界。这个世界已经无处可逃,只有一个个想要逃离的地方。

“她决定靠两只脚走完剩下的路程——她的双臂已经失去知觉。一瘸一拐,在枕木上磕磕绊绊。科拉一路上用手扶着隧道的岩壁,一条条凸起,一道道凹陷。她的手指在谷地、河流和山峰上舞蹈,仿佛那是一个新国家的轮廓,孕育在旧国家的体内。跑起来以后,你们往外看,就能看到美国的真面貌。她看不到,但是感觉到了,她在穿越美国的心脏。”

科拉的故事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出于怜悯之心,作者适时地选择点到为止,仿佛用手轻轻把读者眼睛蒙上,去忽视那理想的愿景与赤裸的史实之间存在的鸿沟。然而,还有无数黑奴的命运未曾改变,他们依旧忍受劳作,依旧挨着鞭打,依旧像孤魂一样存在于世,找不到任何生存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拉的逃亡并未结束,她要为那些依然跪着的同胞逃亡,为他们的奴性与懒惰逃亡。只要真正的自由未至,她又怎可轻言停歇!

掩卷细思,平心而论,这本小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既不是黑奴过着怎样非人的生活,也不是白人在反抗恐惧下对黑人的奴役与暴行。而是一种癫狂的制度竟然可以把人性啃噬到尸骨全无。如果说制度会出错,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的错。这个世界,在人为制度下的所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并行不悖,而是并行不悖的为所欲为。

猜你喜欢

奴隶主黑奴科拉
美流媒体巨头被批“奴隶主”
回头一笑
全新别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全新一代别克昂科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全新别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昂科拉 18T都市领先型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美国南北战争前的自由黑人的形成
敌对阶级之间能“通情达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