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创作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2017-05-04杜建华李晓雨

关键词:故宫纪录片音乐

杜建华+李晓雨

《故宫100》是一部由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依托于脍炙人口的纪录片《故宫》、以拓展新的收视人群为目标、抓住“微时代”特征的大型微纪录片。

《故宫100》分为4辑——《天地之间》《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神界凡间》,共100集,每集6分钟,分别选取了故宫内100个有故事的空间,从该空间内发生的历史故事、人物神态、建筑工艺、文物器具等角度,抓取精髓,展开故事,描绘故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力图以前所未有的体量,揭示一座看不见的故宫。

我们把《故宫100》在创作结构上的创新称为“积木结构”——主动放弃了宏观叙事,见微小而明大义,既拉长了传播时间,又实现了纵深传播。每集一个小故事,强化了微纪录片的故事叙事,摆脱了说教带来的繁重,显得轻盈灵巧。叙事的极简使得微纪录片制作的各个方面更加精益求精。首先就体现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借用托马斯·斯金纳的话:“增强纪录片感染力的另一种手法是音乐。”这同样适用于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声音元素分为语言、音响和音乐三大组成部分。以情感逻辑为表达对象的音乐是微纪录片内容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决定着微纪录片整体的风格。

微纪录片创作中,音乐可分为客观性音乐和主观性音乐两类。凡片中出现的音乐能在画面中找到声源或与画面相互依存的即为客观性音乐,又称有声源音乐。相对的,跳脱于画面所营造的现实世界,针对人物性格、故事发展或环境渲染而量身定做的音乐就是主观性音乐,又称无声源音乐。

《故宫100》中大量采用主观性音乐,不同于前作《故宫》用大提琴渲染的深邃厚重,也迥异于《台北故宫》的电子音乐融合流行音乐元素,而将侧重点放在了故宫的细节,以交响乐为主体,选用木管、长笛、双簧管、巴松管、单簧管、圆号等配器,音乐旋律及节奏轻灵精妙,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学价值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小提琴这一西方乐器作为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得到大量运用,在创作中尽可能地表现出人声的多变效果,从而使乐曲具有东方神韵。

同時,《故宫100》也采用了相当数量的客观性音乐,将历史变迁中人民的生活百态通过鸟兽鱼虫、熙熙攘攘的游客和故土的新生活展现出来。如《大地色彩》一集中讲述社稷坛:“2011年9月21日,北京中山公园的音乐堂里,一场西方古典音乐会正在进行。而在500多年前,这里却是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把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一场西方古典音乐会引入主题,画面转换到500多年前,古典音乐声延迟3秒后逐渐淡去,实现了古与今的时空交替,体现了历史的美感,佐以解说词过渡,将难以三言两语概括的感慨藏匿于背景音乐之中,不同时空的内容被展现于同一画面,营造出鲜明的对比感、全局感、纵深感与层次感,既有内涵又不失趣味,真可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蒙太奇原为法文,建筑学术语,被借用到音乐领域,本指一种音乐配合影像的电影手法。在微纪录片音乐元素运用上,蒙太奇特指音乐在影像过渡或切换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时空跨越或转换中的填充作用。音乐在微纪录片制作者手里富有变化,既能保持镜头变而音乐不变,又能在需要的时候随着镜头移动而变化,音乐变成一种屏幕语言,方便制作者用音乐的情感来控制微纪录片镜头的情绪。

《故宫100》的叙事策略是尽可能营造接近历史故事原本面貌的氛围,因此大量采用了虚构手法来讲述文化故事,而大多数故事都有翔实的考证,虽然出于正史,故事的情节性却丝毫不减,如《皇帝归宿》的道光、《五凤朝天》的大臣、《皇家选秀》的妃嫔、《深宫传说》的宫女等,大都选用演员出演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然而,微纪录片的演员不比影视剧演员专业,这个时候尤为体现背景音乐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作用。音乐与画面基本吻合是每一部人文历史类微纪录片的基本功,而对于《故宫100》的创作团队来说,让音乐开口说话、参与叙事、升华和拓展微纪录片的思想主旨才是关键。《故宫100》的角色扮演中,音乐与影像共同完成了故事的传达和表现功能。如《大地色彩》一集,镜头追溯到500多年前时,缥缈悠远的西方古典音乐渐渐淡出,民乐渐入,配合以模糊效果的扮演镜头,来说明时空转换的虚幻感,与画面达到了高度契合,使解说词的情感传递更加丰沛。

音乐通常是奠定一部微纪录片基调和风格的基石,对于一部均集片长6分钟的微纪录片来说,不仅叙事要尽量精巧细致,音乐也要节奏均匀、风格统一。

对音乐节奏的合理掌握要通过与画面的完美配合来完成。《故宫100》全篇以运动镜头为主,大量推、拉、摇、移的动态镜头,兼以逐格镜头,打造出极富中国古典美的视觉效果。而且,运动的镜头使静止的物体呈现出动态美,避免了僵化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故宫的大气磅礴和踏实稳重。音乐节奏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使画面具有更加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也强化了音乐对于情感的渲染。如《威猛铜狮》一集,开篇是激昂的鼓点声,镜头直切,从各个角度展现铜狮的威猛,再通过悠长的弦乐自然过渡,这是一个由动到静、从快转慢的音乐,先由鼓点营造出活泼的意境,然后随着弦乐的进入,速度渐趋和缓,节奏贯穿始终,让观众对铜狮背后的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特别是该集结束处对铜狮的长镜头特写,解说词讲述着百年旧梦,片尾曲的二胡声幽幽渐起,惆怅中带着豁达,铜狮仿佛成为民族的脊梁和精神象征,给人酣畅淋漓的自豪感。

风格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对音乐类型的选择上。陈其钢善用民乐与西洋弦乐的融合,在《故宫100》中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故宫100》一律采用纯音乐,具有交响乐的大气,也充斥着民族精粹的优雅从容;既有历史沧桑与厚重,也不失新时代的轻巧与活泼,使得音乐与画面水乳交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处理好声音素材是音乐风格统一的关键。当微纪录片中必须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即当指向性同期声或采访、解说与音乐同时出现时,必须辨明主次,不可喧宾夺主。如《深宫传说》中采用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对乾清宫的解说:“现在我们看见的这个乾清宫是清代修建的。在明代,跟这个格局完全不一样,明代这个柱子后面是暖阁,一共有9间房子,每间房子里面摆了3张床,里面一共有27张床。”在6分钟的微纪录片里,王子林的解说从1分32秒到1分51秒,共计19秒,这一段没有配任何的背景音乐,回归了片子的本真,寓教于乐,教为主,乐次之。

音乐的本质是服务于主题,满足情感需求。微纪录片中,戏剧化的叙事手段成为吸睛利器,音乐本身极强的可塑性使其能够适应作品的任何形式。而在前期的音乐制作完成后,音乐剪辑临门一脚,既可产生锦上添花之效,也可能因此前功尽弃。

《故宫100》的音乐剪辑相当讲究,过渡自然。在进行画面切换时,背景音乐通常在开始时选取上行音阶,小提琴独特的音质方便低音起头,落于高音,为了将观众尽快带入预设的场景中,在临近结束时采用下行音阶,由高音向低音转变,遇过渡情节则轻起轻落,偶有停顿,不至突兀,酣畅自然。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故宫纪录片音乐
雪中故宫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音乐
故宫大探索
秋夜的音乐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