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展示及利用设想

2017-05-03商晨雯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道遗产线性

商晨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展示及利用设想

商晨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金牛道是蜀道交通网络中的主干道,长期作为古代官方驿道,直接联通了关中重镇的宝鸡、陕南中心的汉中、四川北部重镇广元与西南首府成都,促进了西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我国已启动以金牛道为基础的蜀道路网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申报程序,但仍在遗产认知和保护实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在观察分析金牛道的现状和构成的基础上,对其性质及价值进行了探究,并总结了因未认清线性遗产特殊性而导致的问题。文章提出金牛道展示与利用应当以线性遗产的整体性为核心,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对古道进行疏通,以完善遗产系统;建立一套统一而凸显要素特征的阐释框架,并利用标识系统直观表现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在对遗产进行展示时,需考虑到金牛道是一套自然与文化要素复合的系统,不仅需要关注遗产点,更要坚持对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性展示,避免开发性破坏,以提供具有统一感官体验的参观氛围;同时,金牛道的展示与利用要根据线性遗产的形态及内涵特征,推广动态式参观,并凭借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式旅游,充分阐释金牛道的丰富价值。

蜀道;金牛道;线性文化遗产;展示;利用

川陕蜀道是广义蜀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联接西南地区中心的最重要的纽带,对于川陕之间文化的沟通、经济的促进以及中央政权在四川行政管理的实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牛道是川陕蜀道众多道路中重要性最高的一条,作为我国古代官方驿道,不仅是秦蜀间平时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战时军队进军或防守采用的重要孔道。金牛道沿线遗址及纪念物较为丰富,如道路本体及相关的关隘据点、桥梁渡口、摩崖造像、碑祠庙宇、城镇墓葬等,是蜀道路网中包含文化信息最为翔实的路段。

目前学者对于金牛道的研究多局限在历史学的框架内,对于其文化遗产的属性认知尚不系统,且对于金牛道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语焉不详,更没有针对这一条线性遗产提出展示和利用的理念。因此本文将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在认知金牛道现状及遗产构成的基础上,依据其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和价值,指出目前保护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展示与利用的设想。

1 金牛道的现状及遗产构成

讨论作为文化遗产的金牛道,需在关注文化遗存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其发展历史,研究金牛道的路线是如何形成、变动的,何以有些段落会消失,有些段落被修缮,金牛道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发挥了怎样的历史角色,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遗产形态。对于道路历史的研究是确定遗产保护对象的基础,基于此才能进行专业、科学的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及利用工作。

1.1 金牛道发展简述

道路的使用有其开辟、发展使用、衰落废弃的历史过程。金牛道的开辟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蜀国派军队参加周武王灭商之战,周显王期间对金牛道进行了扩宽,而在汉晋乃至到元明清,始终是军事征战、商旅通行的重要通道,汉晋南北朝期间金牛道上征战不断,到了唐宋时期,金牛道作为官方驿道的作用开始突出,而元明清对金牛道进行大规模的平整,金牛道成为入蜀通途干道。清末民初,邮驿制度逐渐衰亡,则金牛道丧失了官方驿道的特殊地位,直到民国期间在大部分路段的基础上修筑了老川陕公路,金牛道自此淡出历史舞台,残余的古道成为了历史遗迹。

金牛道的采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极大,受山河谷地的影响选择道路的选址和修建方式。这类道路受限于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人文地理布局起着控制性作用,可以称为控制性道路[1];但在道路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具体路线,因此讨论金牛道在历史上的路线变迁,必须与它所处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政治局势及所发挥的具体交通功能结合起来讨论,适逢战乱之时,军队很有可能选择迅捷但相对艰险的小径以加快行军步伐;而商贾民众则会避开战乱纷争之地,选择迂远但相对平整安全的道路。

1.2 金牛道的现状

目前所见的金牛道是历史上长期使用且不断修缮的遗存,经过历代的路线变动,金牛道现今保存的道路基本是明清修整后的结果。以金牛道最为关键的道路为文化遗产的观察对象,较为突出的要素有古道形态以及交通功能。是否有古道形态的保留,一则说明了历史线路的变动过程,即这里曾有金牛道经过,二则与遗产保护直接相关,即这一段落是否还有实体的线状遗产需要进行保护。而是否延续交通功能则是总结金牛道现状的第二个重点,一方面可以体现出金牛道在现代的社会角色,是否仍然处于活化状态、积极地融入进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则可以观察金牛道与它所串联的点状遗产要素之间的历史相关性。根据这两个要素,我们可以将金牛道路段分为4类:保留古道形态且保留交通功能;保留古道形态但失去交通功能;失去古道形态但保留交通功能;失去古道形态且失去交通功能。

1.2.1 保留古道形态且保留交通功能

(1)与现代公路并行使用。这一小类古道形态与交通功能仍然留存,是因为与现代公路并行使用,现代公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交通运输需求,因此古道可以留存使用人力车马时期的形态,可供行人通行。典型路段如目前的大朝古驿站路段,从大朝古驿遗址所在地点至架枧沟路段,这一段为开放的古道路段,与现代公路并行。另有翠云廊景区路段(图1),有500 m长的古道因柏树及道路留存状况良好被开辟为封闭景区,而另有公路在景区外通过。

(2)远离公路,作为乡间小路使用。此小类古道位于乡村田间,因地理条件等限制没有被新型公路占用,因此得以保留古道形态。古道通畅地连接附近村镇,因此仍被当地居民作为便捷的乡间小径使用。如连接剑州清凉桥与凉山铺之间的“拦马墙”古道(图2),多被当地人所用,没有进行开发干预。其古雅的道路形态与行道树共同营造的幽静氛围,吸引了小规模的游客前来行走。

图1 “翠云廊”景区

图2 “拦马墙”段古道

1.2.2 保留古道形态但失去交通功能

这一类古道规模也较小,虽然保留了明清时期古道的线性形态,但已失去了交通功能。

(1)处于山间被废弃。由于山地地形原因,现代公路更换了途经地,于是这一小类古道被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但是常年未有居民规律性走动,基本已遭到废弃。而道路若不经常性使用,周围野草丛生会遮掩道路。出昭化古城西门道路逐渐进入山区,到天雄关一带的部分路段就已被山间茂密草体覆盖,自凉亭子到天雄关、牛滚凼延伸到竹垭子5 km常消隐于杂草之中,且由于无人行走,部分路面被泥土掩埋,甚至路基出现垮塌,而植物根茎对石板道也有破坏作用[2]。

(2)景区保护,不再使用。这一小类古道较为特殊,目前所发现的部分只存在于德阳白马关景区内,古道作为关键要素被划入到景区内部,并且由于历史原因,景区内部明清碥道被包围住,不允许行人车马通行使用,以“保护路面”(图3)。

图3 白马关景区内古道

1.2.3 失去古道形态但保留交通功能

历代道路常利用旧址在原地进行修缮,民国时期川陕公路也以明清时期的道路为基础进行了修整,后期公路为了便于车辆通行,也在原地基础上进行平整扩宽,因此大量古道被现代公路所破坏叠压。如广元千佛崖位于古道路旁,旧川陕公路在崖壁下穿行而过,一直到21世纪初,公路仍紧贴崖面,极不利于文物保护,于是改建新路时在外侧施工,而老川陕公路改为景区道路。2009年在千佛崖石窟进行的发掘工作探明了老川陕公路地基下的明清道路、石桥及建筑柱洞(图4)。

图4 老川陕公路下的明清遗址

还有一些古道由于石板道路的条件所限,不适应村民生产生活的用车需要,被村中新建道路破坏叠压,尤其在2008年地震后,为在村中运输救灾物资,一些经过村镇的古道被破坏或叠压,后覆以水泥。随着村镇经济生活的开展,目前这种破坏古道的行为仍在继续。

1.2.4 失去古道形态且失去交通功能

还有一些道路原来为古道的部分如今已失去痕迹。比如现今绵阳科技馆前所立汉平阳府君阙,原有石梁桥名为“仙人桥”,跨于阙前的芙蓉溪上,桥东北的古蜀道沿芙蓉溪左岸而行,过桥经过阙前,改从芙蓉溪右岸沿山麓穿开元场向南过涪江,进入绵阳城。如今不仅古道遗迹和石桥已经消失,墓阙与墓所呈现出的空间相对关系也被新营造的科技馆与汉阙之间的相对关系所代替。

通过对金牛道的现状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金牛道在古道形态与交通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在1935年川陕公路修建之前,古道的重要性,即在于发挥沟通川陕的交通干线功能,而古道的形态可以满足传统的交通需求;然而在新式公路兴起之后,古道形态已无法满足新型交通方式的需要,因此很多古道段落被破坏,以修建新式公路,而残留的古道也将沟通区域的作用让步于新式公路,即慢慢弱化其实用性而强化了其作为整体的文化遗产属性。

1.3 金牛道的遗产构成

将金牛道作为保护研究的文化遗产对象,在理顺金牛道的历史发展情况之后,下一步需要对其目前现存的遗产构成进行细致的整理。金牛道遗产构成要素较为复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其道路功能密切相关的、构成古道形态的线状遗产,包括道路本体,作为古道要素的桥梁、渡口和关隘,以及沿道路分布以指示道路线路、提供庇荫的行道树,它们使金牛道呈现较为连续的线条形态;第二类是被线状遗迹串联的一连串点状遗产,因为与道路有着相关的历史进程而受到影响,道路的开辟、变动和衰落影响了这些遗产的选址和发展,包括石窟造像、寺观祠庙、历史城镇、墓葬碑刻。

2 金牛道的性质与价值

结合以上对于金牛道遗产构成的分析,可以知晓金牛道以线状遗迹为主干,沿线依附有成系列的点状遗产。下一步,就是结合金牛道的历史与遗产构成,对其性质进行分析。

2.1 金牛道的性质

金牛道并非是一条孤立存在的道路,作为一条连接川陕两个极具战略地位的区域的古代道路,除了道路两端的城市外,沿线还有一些道路经由的城镇和村落,以及为交通服务的驿站、店铺、关卡等,而除了这些与道路交通功能密切相关的单位外,沿线的寺庙、摩崖窟龛在分布上受道路形态影响,沿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同时它们的开建与发展也与道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这种由线状遗产为主干、点状遗产为依附、呈线状排列的具有线路性质的系列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形式,它更强调遗产的空间形态的差异性。在如今的世界遗产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以表现其逻辑和意义。目前的遗产体系中,尽管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下仍稍有混乱,但大体的分类原则与阶元标准已比较明晰。

而金牛道所处的遗产分类体系以遗产的空间形态作为标准的分类,孙华曾讨论过这种遗产体系,从最简单的“点状遗产”,到“线状遗产”,再到遗产集中区域的“面状遗产”,其中线状遗产又有单一的“线状遗迹”,线状遗迹加点状遗产形成的“线性遗产”,以及那种没有线状遗迹或线状遗迹已不复存在、只是由于历史上曾经有过文化交流上的重大意义,故被后人赋予了特殊象征意义的线性遗产——文化线路[3]。很明显,金牛道有人工营建呈线状的古道遗迹,以及沿古道分布的点状遗产,这些要素中有一部分共同发挥了金牛道的驿道交通功能,有一部分体现了由金牛道通行而产生的历史背景、关联要素和象征意义,可以被视为一个有共同的外部界限和内在特征的遗产群体,即线性遗产。

2.2 金牛道的价值

金牛道是川陕蜀道重要组成部分,而川陕蜀道是中国古代跨越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越岭道路。蜀道打通了秦巴之阻,将相对隔绝又极具战略意义的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连接起来。蜀道见证了数千年来川陕间,以及其他受该道路影响的各区域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并在沿线留下了水利工程、墓葬、石窟、石刻、壁画、寺庙建筑及民居建筑等各类遗存,体现出这些交流的成果。在从秦到明清的漫长时期中,持续促进了两地间的文化互通及社会发展,使两个原本差异巨大且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得以逐步融合,最终融入了华夏文化体系之中。

金牛道是修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国内古驿道之一,在施工条件和技术手段都相对落后的时代,金牛道在绝壁架设凌空栈道,在陡崖开凿险峻碥道,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设各式桥梁,利用“火焚水激”瓦解山体坚石,这些工程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此类技术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金牛道是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杰出实物见证。邮驿制度曾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它代表一种由官方主导的、多方面、大规模且强有力的交流交通形式,这种形式在冷兵器、人畜力交通时代,为古代大国管控自己的疆域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作为穿越了艰险山区的交通网,金牛道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邮驿制度及其驿道系统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见证了从秦至明清邮驿制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及驿道系统发展变迁的最佳范例。

金牛道在中国军事史、社会史和文学艺术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多件重大史实相关。金牛道的开通为秦朝中国第一次大统一做了重要铺垫,并对之后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原人口数次通过蜀道向四川大规模迁入,对我国社会文化和人文地理状况造成了巨大影响。另外,金牛道还与“文人入蜀”传统密切相关,更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地位,被历代文人所颂咏和绘画,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不乏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金牛道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作为线性遗产的金牛道在遗产价值上与一般的遗产点有着极大的差异,目前金牛道的保护与管理呈现诸多问题,这体现出对于金牛道遗产价值的不清晰认知,从而在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上缺乏考量,缺乏对于线性遗产的保护理念指导。

3.1 缺乏统一规划,断裂式管理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其沿线的遗产点依附于交通路线的线状遗迹,因此不仅需要按照沿线文物古迹的类型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更应该成立保护管理机构,采取统一的保护要求、管理标准和行动计划。但目前金牛道上各遗产点呈现断裂式管理的现状,这是金牛道形势最为严峻的保护与管理问题。金牛道上许多相关的遗产点位于剑门蜀道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由各片区串联而成,造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职能薄弱,管理范围过小,仅限于广元市内的剑门关景区,而对明月峡、昭化古城以及绵阳市的梓潼七曲山大庙和富乐山景区等景区,则难以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

试以几个片区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昭化古城是金牛道广元段上的重要古城,经济、文化曾颇为繁荣。古城位于白龙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设有水路要津桔柏渡,五代及宋时战乱频仍,在后唐对前蜀,以及宋对后蜀的战争中,对战双方常焚毁渡口浮桥作为守御之计。金牛道从东门入过城内主街巷而穿西门出,转向西南的山区。108国道通行后,代替自古延续至民国的旧路成为交通动脉,路线绕过昭化而不再途径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城没有被过度的商业化所干扰,因此我们目前还能见到古城较完整的形态及较原始的风貌。但另一方面,偏离交通干线后,民众对于昭化古城段蜀道的了解程度远不及剑门关、翠云廊等段落。城边桔柏渡这一重要渡口尚未被有效展示及利用,缺乏相关信息指导观众了解这一片水域背后的历史典故,从而削弱了昭化古城对于蜀道的重要意义。昭化古城虽是金牛道上的重镇,却因为没有树立线性遗产中点状遗产依附于整体的意识,缺乏统一规划而没有成为线性遗产上有机的一环。

翠云廊本是明代正德年间,知州李璧在剑州境内栽种的大面积行道树,“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4]。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在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内单辟出翠云廊景区,修建了围墙和游客中心,将一段典型的古道遗迹封闭起来另行售票。游客在这个景区内先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新开游径和仿建古建筑,才能够到达古道路段。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或许适用于千佛崖、皇泽寺等单体建筑中,却不适用于呈线性展开的道路遗产。这种做法隔断了该路段与南北两侧金牛道其余路段的联系,切割了与周边社会环境的关联性,即没有充分认识到线性遗产的价值内涵,导致遗产管理过程中忽视了线性遗产管理的特殊性。

如果说金牛道在剑门关景区内还能保持一定的相关度,进入到了绵阳市境内,则完全失去了统一规划与管理机制。七曲山大庙是梓潼境内蜀道上的重要节点,因其是文昌君的主庙,有着悠久的传统,蜀地内外的民众前来祈福者络绎不绝,而大庙前的一段古道是民众前来大庙的必经之路。现在古道已基本被现代公路所覆盖,除路两侧保存有部分古柏外,无其他明显展示手段,说明大庙与金牛道间的区位关系。在七曲山大庙景区内,随机访谈参观的游客15人,无一知道这座大庙位于金牛古道之上,遑论与皇泽寺、剑门关等都共同作为金牛道的构成要素。

3.2 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金牛道在保护管理过程中另一急迫问题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金牛道的古道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由于道路具有使用功能,当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提升时,就会对一直使用的路段进行修整,因此在前文的分类中,有一类道路作为乡间小道仍保留了古道形态,但是村民对于交通的需求也在提升,需要驾驶车辆进出村镇,而由于缺少必要的阐释手段,他们对村中道路的价值毫不知情,相关部门也没有另修道路以补偿交通需求,村镇机构会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破坏古道,将其改为可供车辆行驶的水泥道或沥青道路。此现象关涉金牛道的保护管理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够阻碍人类的正常活动,传统村落及历史城镇中也允许展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文中还有一类已经失去了古道形态的地段,这一类路段在金牛道曾经使用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但现今却不见任何古代遗存,周围的社区建筑也完全是现代化产物。《文化线路宪章》中提出线路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线路整体意义的重要性都应得到评估,并通过道路遗迹来证实结构布局的真实性[4]。即使文化线路范围内有些路段的物质实体未能良好保存,仍然可以通过史书文献、其他非物质元素,如建筑工艺、民俗技艺等,证明该地段是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组成元素。这一类地段由于失去了可供保护的遗产对象而无须列入保护范围,但仍应当配以合适的阐释手段,用以表现其相关的历史信息。

3.3 未调动当地社群参与保护

文化遗产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较为微妙。文化遗产是当地社会文化资源的杰出代表,一定程度会提高社群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被精心看护。但当地社群没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理解时,就会出现负面影响。尽管我们都认可当地社区与文化遗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因为大多数文化遗产(如碑刻、摩崖、寺庙等),已经脱离了其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往往被现代民众所忽略。就与社群的关系而言,金牛道这类具有交通功能的线性遗产本该具有巨大优势。因其当代属性更为鲜明,一方面作为大规模的线性遗产,它无法被局限在孤立的文保单位中,可与沿线社区在空间层面直接接触、互动;另一方面,金牛道的部分路段仍发挥交通功能,具备现实功用,与当地社群保持密切的联系。

遗憾的是,金牛道的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尚未对政府部门、各组织及当地社群的力量加以整合,无法调动起当地社群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当地社群没有意识到金牛古道的遗产价值。尤其在失去古道形态但仍保留交通功能的路段,因为穿镇而过的道路是典型的现代公路,当地社群很难将它与文化遗产联系起来。笔者在凉山镇对街边民众进行调查,10人中仅有1名老者知道穿镇而过的这条公路是金牛道的段落。在另一方面,发展至今的金牛道并没有为当地社群带来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由于对线性遗产的整体性价值认识不足,金牛道的管理重点仍是被开发为景区的遗产点,而当地社区中更为常见的是失去古道形态的道路,无法吸引游客逗留及消费。

3.4 遗产要素阐释力度薄弱

目前金牛道沿线缺乏对于遗产要素的解说及展示措施,这与以上3点问题相结合,更凸显了金牛道目前保护与管理的弊端所在。一是线性遗产的整体价值的阐释不够突出,各遗址点缺少本元素与金牛道的关系叙述,这是由缺少统一规划带来的直接结果。如昭化古城没有搭建完善的解说系统,片面推广“来了昭化,不想爹妈”的宣传口号,而没有剖析阐释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城内重点打造的民居、店铺、城墙等要素无法与之响应,导致游客对于昭化的实际参观体验多总结为“一处整修后的古城”,从而缺少对昭化古城发展脉络的更深体验。昭化古城阐释策略的失败是金牛道沿线遗产点中很典型的一种表现,它忽视了城中曾作为交通枢纽的桔柏渡、穿城而过的金牛道与古城发展成“巴蜀第一县”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强化金牛道与遗址点的有机联系,如此对于金牛道的整体价值与昭化古城的元素魅力都有减损。

第二个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在阐释遗产要素过程中编造虚假历史故事与遗产点进行附会,进行推广宣传。以翠云廊为例,行道两旁的柏树大多是明、清所植,却被景区刻意渲染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破坏了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层面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此外,遗产要素阐释力度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金牛道相关遗产要素与当地社群的关系。金牛道除了有些路段仍提供实用的交通功能之外,作为文化遗产的休憩体验、教育审美等功能没有被充分开发。

3.5 小结

上述4点金牛道在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内在逻辑上有一定的相关度,均是由于对线性遗产的性质及价值认识不清,从而破坏了线性遗产的整体价值或元素的个体价值,或者是没有将线性遗产的特性充分展现,而这些问题都会体现在遗产展示与利用的层面上。

4 金牛道的展示与利用设想

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利用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具体将研究成果呈现给社会公众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过程,是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认知与理解的必要活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关于文化遗产解说与展示宪章》中指出,解说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过程整体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5-6]。

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线性遗产展示与利用案例,提出金牛道今后展示与利用方向的几点设想,为金牛道的遗产活化提供参考,以促进金牛道沿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1 明确性质,疏通古道

线性遗产是由线状遗迹为主干、点状遗产为依附、呈线状排列的具有线路性质的系列遗产。进行串联的线状遗迹与依附的点状遗产不仅扩充了遗产构成,更复合为整体表现了线性遗产的丰富内涵。

金牛道作为具有交通功能的线性文化遗产,其古道线状遗迹是极为重要的遗产构成。可是在现实中,古道遗迹受到忽视,反映了金牛道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几个严峻问题——由于对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与价值认识不清,政府片面强调皇泽寺、千佛崖、剑门关等历史价值高,社会关注度高的遗产点,以及如翠云廊景区审美价值高的路段,故而使许多仍保持古道形态的路段湮没于山间荒草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当地民众无从知晓古道的存在,无法使用道路,遑论进行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阐释。

因此在考虑到金牛道的遗产展示与利用问题时,必须明确金牛道仍残存的古道路段,以构建一个完整性较强的线性文化遗产体系。这一过程首先需要进行遗产路线的研究,由学者进行文献研究及田野调查,探明金牛道路线具体延伸到每一个村的路线。从遗产资源调查这一步骤起,便可动员当地居民参与到线性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的过程中,策划全民性调查记录活动。此举措不仅可以提高遗产调查效率,还可向民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理念、传播古道的重要价值。

在找到现存的古道遗迹后,便可恢复道路的使用功能,使它的形态与功能重新稳定化。古道在村镇间进行交通连接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需将古道重新呈现给当地居民,清理遮蔽古道的野草,并对残破的道路进行风貌性修补,当地居民便会自然地将古道作为日常行走路径,保证古道的功能发挥。在恢复道路功能的同时,在古道旁应竖立标识,加强当地居民对于古道的认知。金牛道的古道形态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交通方式时,应当在合适的位置另开新道,将机动车通行的交通功能转移至给现代交通道路,以保护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金牛道的路面。

除了以上这类保存形态但丧失功能无法通行的古道路段,还有一类路段也需明确性质,进行疏通,这类路段保持了古道的形态与功能,具有较大的展示及利用潜力,但因交通不便,隐藏于村镇中且展示及宣传力度不够,受关注程度远不及“翠云廊”等路段,如汉阳镇境内的石洞沟段、自清凉桥到凉山乡一段的“拦马墙”段。对于这一类古道,不需对古道多加干预,而需要改善古道两端村镇道路的交通设施条件,以顺畅地连接现代交通公路,提升古道的可达性。

4.2 构建系统,突出要素

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要求展示与利用系统应当将系列遗产内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及所蕴含的功能进行整合,在对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引导线性遗产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参考美国的遗产廊道体系,构建线性遗产的展示与利用系统首先需要确定主题。主题应尽量体现本地区遗产资源的突出特征,反映出区域的文化内涵特点及遗产的多元综合价值。再将主题与各个元素的关系梳理清晰,形成复合有遗产点-线性遗产-遗产地(即点、线、面)多维度系统。整个系统都将处于共同的遗产策略制定和资源管理中,原本知名度较弱的遗产也可提高社会效益。

此外,展示与利用系统构建后,需以公众能够感知的形式进行推广,目前效果较为显著的方式多采用一套视觉标识体系,表述系统内及各遗产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以圣地亚哥 .德 .孔波斯拉朝圣之路为例,准确来讲它并非是一条路线,而是一个路线网络。经由这个路网,民众由欧洲大陆各区域向基督教圣徒圣雅克的埋葬地圣地亚哥 .德 .孔波斯特拉朝拜。除了残存的古道外,沿道路分布有与朝圣功能直接相关的遗产点,如可进行礼拜的教堂,为朝圣者提供饮食的餐馆、提供饮水的饮水点,以及朝圣者进行夜间休息的旅店等,同样也有见证朝圣之路沿途经过的城镇及村落,以此为基础所涉及的标识系统必须能够反映出朝圣主题及线路的特点(图5)。

图5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法国及西班牙段示意图

因此,圣地亚哥 .德 .孔波斯拉朝圣之路法国段的标识系统,将地图上呈放射性延伸的路径抽象化并矢量化,设计为贝壳纹路的样式,与圣经故事中圣雅克受贝壳佑护的传说相联系,朝圣之路串联起的各类遗产点如教堂、旅店等,也采取有关贝壳的元素,用以构建系统的标识系统。

另一处效果显著的线性遗产展示框架来自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不是一处供人通行的交通线路,而是进行防御的界墙,但是其遗产构成仍具备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因此它的展示利用方式可被视作参考素材。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范围内构成最为复杂、保存最为完好的边界地段,于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调研结果显示观众对哈德良长城的理解有限,绝大部分观众认定其属性仅是一段防御边界,产生的参观体验不尽人意。总体而言,哈德良长墙的遗产价值挖掘与展示工作亟待改善,必须改进阐释方式,以构建一套有机串联各遗址的系统,能够使公众更好地认知真实的遗产构成、背景与价值。除了哈德良长城自身的一套线性遗产体系外,它还与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及英国安东尼长城一道构成罗马帝国边界遗产(二者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扩充进罗马帝国边界遗产),这便意味着哈德良长城的遗产阐释体系必须置于英国及更广阔的罗马帝国视野内,并彰显出本段防线的特殊意义。基于此背景,哈德良长城制定了一套阐释框架,一级主题为“罗马帝国的西北防线”[7],所串联的各个遗址点提出了相关主题,不仅能明确地差异化提供不同段落的参观体验,更可以让观众和当地社群了解到每一遗址要素对于罗马帝国西北防线的意义,不仅包括历史层面,也关涉归属认知、地理区位、文化传播等内容,而线性遗产系统性内涵可借此展示体系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将金牛道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则作为金牛道发生背景的山地、河流等区域景观和环境要素,与金牛道交通功能相关的桥梁、津渡、驿铺等文化遗产,与金牛道发展历史有关的祠庙、摩崖碑刻及城镇聚落等遗产点都含括于其中,而金牛道的道路成为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沟通脉络。以此为基础,金牛道可以构建“金牛古道通秦蜀”的主题。在此框架下,设立二级主题以突出表现不同路段及遗产点的特质,如皇泽寺与观音崖、千佛崖、觉苑寺表现佛教艺术由中原至蜀地的时空跨度,朝天关、天雄关、剑门关等关隘强调各节点的军事地理价值,而沿线曾设有驿铺的乡镇,如柳池驿、垂泉铺等,则可突出历史人物经停驿铺的诗词典籍记载以及该乡镇的历史文化故事。

金牛道遗产系统构建完毕,可以此为基础设计视觉标识体系。视觉系统需密切围绕金牛道的遗产系统主题,标识要求特征鲜明。根据上文所提出的“金牛古道通秦蜀”的主题,再联系与金牛道起源相关的“五丁迎石牛以开道”的传说,而牛坚韧不屈的文化意象与克服艰险开道以通秦蜀的历史进程也十分契合,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金牛道名称之“牛”的形象作为整个线性遗产体系的基本标识,再根据各路段及遗产点的特质衍生相关标识,以此构成一个统一的线性文化遗产体系视觉系统。

4.3 保护性展示,避免开发式破坏

金牛道在西南山谷间穿行,遗产要素与自然基底的结合十分密切,因此在遗产的展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大背景,妥善保护山体及生态系统,并强化线性遗产与山林背景的视觉统一性。

展示与保护手段可以兼容,任何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干预都可成为遗产展示的要素,而遗产展示的方式也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展开。在此语境下展示线性文化遗产,可参考景观规划学科中的“遗产廊道”概念,将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来加以建设和保护,同时达到展示遗产、优化景观的目的。遗产廊道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呈现线状的工程,也包括通过适当的景观整治方案而串联起分散的遗产点,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遗产廊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地区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法,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以整合地方多元资源[8-9]。可以看到,遗产廊道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的策略,更强调将生态景观积极融入经济资源。金牛道跨越区域广阔,途经的生态基底包括山地、河谷、丘陵及平原等,在展示过程中,应与山林防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多项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工作相结合,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实现线性遗产的展示利用的最优方案——将展示寓于遗产及生态保护中,为保护方案增添观赏性和教育性,而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干预。

保护性展示的第二个要点是线性遗产与背景环境的视觉统一性,这也是对最小必要干预原则的呼应。以日本纪伊朝圣之路为例,它是由奈良和京都两座古都通向大峰、熊野三山以及高野山三座圣地的交通线路,坐落在纪伊山地茂密的森林中,反映出根植于日本自然崇拜悠久传统的神道教与自中国及朝鲜半岛引入日本的佛教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遗产点除了道路本体以外,还包括与宗教相关的建筑物(寺庙、圣地、雕像和佛塔)以及受崇拜的自然物(包括树木、瀑布、岩石等)。纪伊朝圣之路的遗产展示将遗产与自然背景充分融合,尽量不在遗产核心区域内搭建冠以保护或展示设施的建筑,只以必要的标志说明,且保持展示载体尽量贴近自然肌理,不破坏其视觉统一性。在道路本体的展示上,纪伊山地朝圣之路严格维持流传至今的路况,许多山路保留着土路的路基,没有对路面进行铺设,这是保护遗产线路真实性的体现。

与纪伊山路用作朝圣的单纯性质不同,金牛道的道路情况更为复杂,它作为蜀地沟通中原地区的交通主干,根据不同时代的交通需求,其功能和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同路段的现状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因此在进行展示利用的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不同路段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策略。仍保留古道形态的路段,基本都位于自然山林间,除了必须的基础设施外,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构筑物,并且保证整体风貌的一致性,与周围的行道古柏、溪流、山体构成视觉统一体;已经失去古道形态而发挥现代交通功能的路段,道路两侧一般聚集村镇或者城市,则应在保障市政交通的基础上,在道路沿线适量增加与本区域内金牛道遗产相关的标识,以体现现代公路与古代交通路线之间的联系。

4.4 动态式参观,打造独特参与体验

由于线性遗产在分布上具有沿着一条主干排列分布的特征,展示与利用的过程可以借助这个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而动态式游览便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线性文化遗产阐释与解说方式。相较于静态的欣赏式参观,动态式游览一般采用徒步、骑行、乘船等慢行方式,可对线性遗产进行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参观,有效提高游客的遗产游憩与教育体验。国内的线性文化遗产中,京杭大运河常被当作可开发动态参观的典型案例。沿运河可建立慢行交通系统,一方面作为参观运河的体验路径,一方面也是运河遗产资源整合、组织的重要方式。

金牛道遗产资源空间分布广阔、遗产构成丰富、社会关联度大,可针对游客需求制定多类别参观路线,并鼓励进行慢行游览。尤其在广元市内自朝天到昭化之间的遗址点基本在嘉陵江沿岸分布,距离适中,除乘车外,还可以采取骑行、乘船、步行等多种慢速交通方式通行。而从昭化前往成都的路段,则可根据具体路段选择快速交通与慢行结合的方式,驾车、骑行、步行等交通方式交替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道段落的石板道分布于丘陵中,只可步行参观,由此车行与步行交通的转换方式是需要多加考虑的。比如汉阳镇境内的“石洞沟”段古道和剑阁县清凉桥到凉山乡之间的“拦马墙”段古道,藏于村镇中,古道入口不易被游客发现,一般只用于当地居民的步行来往。这种路段需要完善古道端口附近的村镇道路设施,以顺畅地连接现代公路与古道,提升古道的可达性,并设置标识进行引导。由于保存下来的单段古道长度均在5 km以下,可在古道的端口处设置停车场,观众在完成古道漫步后还需原路返回出发点,再自驾前往下一处遗产点。目前剑门关和翠云廊景区便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动态参观较为简单易行,但重复的游线效率过低,相当于参观一段路程需要占用游客两倍的时间,并且无法让观众得到达古道某一节点后继续前行的参观体验。笔者认为可以建设金牛道的观光导览交通系统,作为自驾游览系统的补充,使观众毋需折返、直接前往下一处遗产点——这种参观方式更契合金牛道沟通功能的本质。此系统可提供共享自行车及公共摆渡车,设置于古道两端或遗产点,为观众转换多种交通方式提供便利选择。而无论是哪种动态参观方式,都需有配套全面的导引标识系统、导览信息系统、补给服务系统,以提升线性遗产动态参观的体验。

线性遗产的展示利用手段中,动态参观可与遗产的价值特性进行紧密结合,开展文化体验式旅游。线性文化遗产的体验式旅游在欧洲开展得较为成熟,而这种理念的壮大正体现了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等组织对文化线路内涵的认知。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发布的两份重要文件《扩大“文化线路”的部分协议规定》和《“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中明确指出,“文化线路是一处凸显文化与教育性质的遗产,同时也是一项旅游合作项目,旨在构建一条或数条基于特定历史道路、文化内涵、人物或现象的旅行线路,这些历史道路、文化内涵、人物或者现象对于理解和尊重欧洲超越国家界限的普世价值有重要意义”。欧洲文化线路中最具有代表性圣地亚哥 .德 .孔波斯拉朝圣之路,在遗产展示利用中,鼓励参与者以步行、自行车、骑马的方式慢游旅途,参与者以朝圣者的姿态进入旅程,持官方印制的“通关文书”与带有线路贝壳标志的行路人手杖,可居住于沿途设置的官方“庇护所”。

另一处主打文化体验式旅游的文化线路为1993年列入“欧洲文化线路”名录的“维京之路”。这条文化线路沿线遗产地保留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民间技艺、特色饮食等。为了更加强化文化线路的整体性意义,委员会以维京之路为基础制作了整个欧洲范围内的传统节庆和集市日程表,提供给游客浏览[11]。尽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与历史上维京人在欧洲大陆上开拓、贸易和定居的探索历程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充分体现了这条行进路程中的各地方的文化特质,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参考上述已成功开发的线性遗产展示利用案例,金牛道作为典型的交通路线型线性文化遗产,可在某种程度上复原道路的历史功能,为旅游过程带来文化赋值的仪式感,并以此促进遗产与观众、社区的融合。深入挖掘官方驿道的性质,根据研究所确定的古代驿铺地点,在该位置设立由旅店、咨询中心整合而成的体验中心,以当代实用功能拟合古代驿铺的形式,复原呈现古代驿道路线,让游客重新感受行走蜀道的体验,了解邮驿系统运行方式。模仿驿铺的体验中心可发挥当地村镇文化中心的功用,在其内部可对所在地的自然及人文资源进行展示介绍,还可邀请当地居民进行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表演。除了路段上常规的“驿铺”体验中心外,道路沿线的关键遗产点如关隘、庙宇也配备有节点式体验中心,共同组成一套“点线结合”的体验中心系统,衍生如过关盖印等形式的蜀道主题体验活动。体验中心系统与上文所提出的标识符号系统和交通导览系统结合,构成一套体现线性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的金牛道展示与利用系统。

[1]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177.

[2]孙华.线状遗产、线性遗产、文化线路关系说[J].世界遗产,2015(3):22.

[3]黄家祥.蜀道广元段考古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2012(3):60-67.

[4][清]李榕.剑州志:卷二.山川志[M].民国十六年丁卯冬季修志局重印.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27:1-5.

[5]ICOMOS.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EB/OL].[2017- 02-10].http://icip.icomos. org/.

[5]ICOMOS.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ICOMOS 16th General.[EB/OL].[2017-02-10].http://www. icomos.org/quebec2008/charters/.

[6]Hadrian’s Wall Heritage Limited.2011.Hadrian's Wall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EB/OL][2017-02-10].http://www.visithadrianswall.co.uk/.

[7]俞孔坚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1):69-76.

[7]赵夏.关于构建京杭运河慢行道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构想[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12):67-72.

[8]郭璇.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 WHC、ICOMOS、EICR之间的不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2):44-48.

[9]杨浩祥.欧洲文化线路展示与利用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4):186-187.

Interpretation and Utilization Conception of Jinniu Dao as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HANG Chenwe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ic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Jinniu Dao is the main road of the Shu Road communication network,which links Baoji,Hanzhong,Guangyuan and Chengdu,the ca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serving as an official post road during ancient times. It promotes the 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other links betwee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central part. China government has nominated Shu Road in the tentative list as a 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but left a number of problems.Based on the studyof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Jinniu Dao,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roperty of Jinniu Dao,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a typic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heritage values are interpreted by the unity and systematicness.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aused by the unrecognized nature of linear heritage,that the conservation process does not motivat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undermines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Jinniu Dao,and consequent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Jinniu Dao is insufficient. Therefore,the thesis emphasizes that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should stick to the unity of linear heritage,recognizing the nature and unblock ancient roads to complete the heritage system. Secondly,we should establish a unifie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and use visu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to interpret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Jinniu Dao. Thirdly,the interpret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background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elements,focusing on heritage points and atmosphere,trying to avoi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What’s more,promoting dynamic visiting procedure will create a unique cultural experience-travel to fully explain the values of Jinniu Dao as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Shu Road; Jinniu Dao;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Utilization

K878.4

:A

商晨雯(1992-),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博物馆教育。E-mail:shangchenwen@pku.edu.cn.

猜你喜欢

古道遗产线性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遗产怎么分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千万遗产
ℝN上带Hardy项的拟线性椭圆方程两个解的存在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