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研究

2017-05-02张宁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影响

张宁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的现状及其原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推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正能量。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道德观念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1-02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现代传播体系。[1]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一、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媒体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特征表现为:传播的快捷性、开放性、个性化、虚拟性、交互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从各方数据反映,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媒体,对其道德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

(二)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的积极方面

(1)拓宽了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微博、微信、博客、数字电视等传播信息依托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让追求自由、个性的大学生可以在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鼠标一击,微博一刷,大到世界大事,小到日常消息,便能尽数掌握,改变了原先的集体性信息接收模式。通过新媒體,以前不关注社会信息的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生态,以前只能靠电视、报纸、广播得到几乎是一家之言的信息,现在能看到各种不同声音,能够得到多方的数据信息,不仅从信息的数量上还从信息的种类、质量上革命性地拓宽了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

(2)增强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观念的自主意识。由于新媒体的普及传播空间和时间上的快捷性,传播所带来的信息非常丰富,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自由性与创新性,为大学生张扬个性、释放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筛选信息,将个人情感自由流露,个人思想大胆提出,个人才华尽情展现。这极大地激发了爱好自由、喜欢张扬个性、希望探知事情真相的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性。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远远超越了以前,他们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交流,而不是被动单向地接受知识,希望由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这种平等的互动式与引导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3)有利于正能量舆论的传播。新媒体时代消息渠道畅通,大家可以从多个方面获悉事实真相,不会光听一家之言,加上有公信力的官方媒体的辟谣,这就让部分谣言不攻自破。只要官方对于新媒体上的舆情及时监控,对于出现的谣言及时给予澄清,便不会引起群众的误解,造成大的舆情隐患。

(三)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的消极方面

(1)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容易受新媒体负面内容影响。新媒体时代内容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新媒体各种思潮、网络游戏、快餐小说、暴力和黄色刺激、恶意炒作、低俗交往平台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受媒体的舆论倾向影响,跟风倒,在网上肆意发表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为恶意炒作推波助澜,缺乏是非观和独立思考能力;部分大学生猎奇心理严重,不相信正面消息,却相信小道消息,负面报道,逐渐形成扭曲的道德观念;还有部分学生沉迷网游和低俗交往等恶俗文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社会生存能力较弱。新媒体信息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2)一些大学生形成偏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世界的内核与灵魂,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2]出于利益考虑,新媒体中的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相互矛盾,甚至片面夸大的道德观点,容易使辨别能力不强、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道德意识认知上的迷惑和偏差。有些新媒体宣扬高消费、高品质、及时行乐、炫耀等观念滋生了大学生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崇尚,而勤俭、朴素、谦逊、谦虚这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在当代崇尚“高、大、上”的大学生看来,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有些新媒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进行包装、贴标签,对西方文化的褒奖,对传统、国学的贬低,给大学生树立了错误的道德标准。

(3)一些大学生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感下降。西方对我意识领域内的渗透变本加厉,高校师生是其渗透的重点,新媒体管控难度大,是西方的主要渗透阵地。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和传媒上的优势,大力宣扬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人权高于主权等观念,并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政府进行批评、指责、丑化甚至诋毁,形成了针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强大舆论武器。一些不明事理的大学生甚至教育工作者,面对互联网上充斥的西方社会的各种舆论信息,思想上很容易出现动摇、混乱,开始向西方的意识形态倾斜,从而国家政治认同感逐步下降,引起道德信仰危机。

二、新媒体时代影响当代大学生形成错误道德观念的原因

(一)新媒体具有多元性,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以其便捷的交流渠道、多样的交流形式和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渗透力成为当今社会的传播利器,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有利于人们更高效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其多元的信息渠道,其吸引眼球、曝光率和谋求利益的运作方式,都会影响到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道德观念。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还未成熟,校园教育未及时跟进

当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道德观念还未成熟。青年大学生群体受教育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同时他们渴望表达自身观点,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这一群体无疑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3]中国校园教育,过多强调应试教育,对于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度和广度都不足,中学生进入大学这个准社会后,学业压力突然下降,加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改革转型的时期,新媒体报道出的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负面事件,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高校政治教育也未及时跟进,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新媒体报道内容,科学地分析事件的真相,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理性的思维认识等方面做的工作和起到的效果都不够好。这些都导致当代大学生面对新媒体错误的宣传,极易形成错误的道德价值观。

(三)国家对新媒体引导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微博、微信”简便、时尚,超强的时效性(发送和收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随时完成)、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双向的互动性,几分钟之内一个事件便可在全国范围传播。[4]新媒体在传播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这些都导致新媒体的监督很难,很多事件,都是造成恶劣影响后,国家有关部门才介入处置,这种后知后觉的监督机制,对新媒体引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是造成新媒体报道乱象的主要原因。

三、新媒体时代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措施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规范,净化媒体舆论环境

新媒体的管理是一个当务之急,也事关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是打赢舆论战的关键一步。不能仅依靠“敏感字符限制发送”、敏感词汇屏蔽和事后诸葛亮等掩耳盗铃的方法来解决;要研究信息发布时内容可鉴、源头可溯,通道可断的技术,从源头上给予监管规范;要赋予相关部门专门职责,加大对热点信息的分析力度,使得那些真正具有潜在威胁的信息从源头消失;要树立官方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及时发布官方可信消息,及时辟谣;要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打击媒介间的不正当竞争,消除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垃圾。引导和鼓励新媒体多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利用新媒体优势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树立健康道德观念

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从大中小学阶段开始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新媒体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提高鉴别鉴赏能力和审美的趣味水平,不人云亦云,不围观猎奇,真正能够从新媒体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加大正面能量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热心故事等典型事件,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明天建设的主力军,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宣传栏、广播喇叭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弘扬和营造社会正气,倡导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新风。要继续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诸如新媒体的富有选择性的学习,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更加广阔更加全面的学习。要丰富整合完善提升新媒体教育的作用,敢于打破陈规陋俗,更加以人为本,全方位发展,打破传统教育“传话式”的灌输,向因材施教,授之以需的方向发展。让新媒体成为培养思想合格,素质过硬优秀大学生的有力载体。

总之,新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利大于弊,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综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力量,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准则,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推进新媒体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19:2.

[2]王云.解析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与规避策略[J].中国报业,2012(4).

[3]聂静虹.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4]龚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新媒体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