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纠正性反馈研究综述

2017-05-02辛豆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辛豆

摘要:纠正性反馈长期以来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和外语教学过程中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以近期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先对纠正性反馈的定义以及其几种常见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归纳和讨论了纠正性反馈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还提出了纠正性反馈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关于纠正性反馈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 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93-02

近30年来,关于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是否有助于二语学习者提高其语言水平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和外语教学过程中探讨的问题,但研究结果并未得出定论。有大量研究发现表明,纠正性反馈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水平,而且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yster & Ranta,1997;Ferris,1999)但是,也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纠正性反馈在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方面未能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甚至应该摒弃这种方法(Truscott,1996)。Guennette(2007)针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纠正性反馈对于二语学习者未起到帮助作用,外语教师就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抛弃任何一种纠正性反馈方式吗?Lee(2013)提出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应该被归类,教师提供反馈时不应给出综合性意见,而应是选择性的、聚焦性的纠正性反馈。与此同时,认可纠正性反馈的二语习得研究者及外语教师们根据反馈的清晰度将其划分为明晰的(explicit)反馈以及隐晦的(implicit)反馈两大类。然而,就明晰的与隐晦的两种反馈形式的作用孰优孰劣这一问题,研究者们还难以达成一致。其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如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语言形式(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冠词、介词、名词单复数的使用等)的变化多样;研究方法中的不足等。因此,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二语习得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要对于受试进行水平测试来分组,并且要加入配对组(只参与语言产出并未得到任何形式的反馈)。本文拟对国外近期有关纠正性反馈的主要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纠正性反馈的定义及分类

(一)纠正性反馈的定义

在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中,反馈(feedback)、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向的语言证据(negative evidence)以及纠错(error feedback)这几个名词都是相互使用的。Ur(1998)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反馈通常是指为了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而对其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发回的信息。Chaudron(1998)指出“纠正性反馈”一词包含着几个不同层面的涵义。在他看来,“处理错误”(treatment of error)只是指教师试图告诉学习者关于错误事实的行为。这种“处理”所引起的学生反应可能不明显;也可能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能使学生有所修正。最后,这种真正的修正能够成功地改变学生中介语的规则从而减少以后学习中的错误。Lightbown 和Spada(1999)将纠正性反馈定义为:任何向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目标语言不正确的迹象。Gass(1997)则认为,纠正性反馈可以作为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手段。她强调,在教师的言语输入中如果没有直接的或经常的纠正性反馈,学习者则无法察觉其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从而有可能出现石化现象。

(二)纠正性反馈的分类

就反馈的形式来看,反馈可以以口头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就反馈的来源来说,反馈可以分为教师反馈(教师—学生)反馈和同级反馈(学生—学生)。就反馈所反映的语言问题而言,有的反馈针对具体的语言形式、语法项目,有的是基于表述的语言意义。就反馈的明晰度来看,反馈还可以分为直接反馈(direct feedback)和间接反馈(indirect feedback)。直接反馈是外显性(explicit)的,提供反馈信息者直接指出错误所在,并进行更正。间接反馈是内隐性(implicit)的,往往以提醒、暗示及启发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发现问题所在,促使学习者进行自我修正。

Lyster和Ranta(1997)把纠正性反馈分为六种形式:明确纠正(explicit correction)、重述(recast)、要求澄清(clarification request)、元语言提示(metalinguistic clues)、诱导(elicitation)及重复(repetition)。明确纠正是指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并且提出正确的形式。重述是指教师并不明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而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对学生回答中的部分或者全部部错误进行重新表述,借此更正学习者表达中的一处或几处错误。要求澄清是指教师通过“Excuse me”“Pardon me”“I dont understand”“What do you mean”等向学生表明其答案令人费解,或者回答中包含错误,要求学生自行修正。元语言提示指教师不提供正确的形式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提出问题或者给予相关的评价。诱导指教师通过提问(How do we say that in English?)、停顿让学生完成句子(Its…)或者要求学生重新阐述(Say it again)。诱导性的问题不同于元语言提示的问题是因为前者不仅仅要求学生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重复是指教师重复学生的错误并使用声调从而引起学生注意。

二、关于纠正性反馈的研究

长期以来,許多二语习得研究者与外语教师都对纠正性反馈是否对学习者提高语言水平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对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并无促进作用。Truscott(1996)曾经提出所有的反馈形式对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都是无效的,甚至应该被废除。而有的研究结果则表明纠正性反馈对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作用。Ferris(1999)对于Truscott在1996年提出的论断进行了辩论。他认为Truscott忽略了反馈在外语写作过程中对于语法项目具有潜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作用。二语学习者对反馈的需要也不能被忽视。研究结果表明,得到教师反馈的学生比未得到教师反馈的学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Lee,1997;Ferris & Roberts,2001)

Guenette(2007)提出,如果忽略掉研究中所采纳的纠正性反馈的形式,均可得出的结论是:语言水平略高的学生都能对教师给出的反馈予以回应,而语言水平相对低一些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提醒,甚至鼓励其作出回应。因此,有的学习者则能够从反馈中取得进步而有的则不能。在此基础上,有的研究者对于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反馈(direct feedback)对学习者的帮助作用要远远大于间接反馈。(indirect feedback)(Ferris,2000;Bitchener & Knoch,2009)Ferris(2002)对于其2000年的研究结果作出了新的解释:然而,在这学期的课程中,得到间接反馈的学生整体上比得到直接反馈的学生的错误率有所减少。

当然,从形式的层面来看,纠正性反馈也被分为口头的和书面的,有的研究者对于口头的反馈和书面的反馈分别进行了研究。Dekesyer(1993)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进行纠正性反馈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毫无意义,而这也与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以及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关系。Sheen(2007)进行了一项关于书面反馈的类似于实验的研究,受试被分为三个不同的组:直接反馈、元语言提示和配对组。研究发现,书面的纠正性反馈对于学习者使用语言的准确率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元语言提示性反馈。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关于纠正性反馈的研究也进一步完善,如:受试的语言水平需基本一致、对受试进行分组时需加入配对组(不提供任何纠正性反馈)等。Yang & Lyster(2010)对72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动词过去式的规律和不规律形式方面进行了研究。受试被分为重述、提示和配对三个组别。研究结果表明提示组的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这一进步的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Goo & Mackey提出,目前关于重述能够帮助二语学习者提高语言水平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深刻的认可,然而,其他类型的纠正性反馈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可能是没有效度的。(引自Lyster & Ranta,2013)对于这一论述,Lyster & Ranta(2013)给出的回答则是,将重述和其他类型的反馈进行比较就如同是将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没有可比性。

三、结语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在过去二三十年国外对纠正性反馈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无论前人的研究是基于实验研究还是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虽然研究结果并不总是相同,但是研究的动机以及意义却是不谋而合的。而且外语教师之所以在教学环境中提供纠正性反馈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能够注意到输入的目标语言形式,而且要通过练习使学习者巩固、加强自然出现的二语知识。但是,目前关于在教学环境中何时才是提供纠正性反馈的最佳时机,以及怎样提供纠正性反馈还有待遇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方式可以适合所有的场合,不同的学生会犯不同类型的错误,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二语习得研究者和外语教师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什么樣的情况下,提供什么类型的纠正性反馈以及该如何来提供此反馈才能帮助学生在二语学习及习得过程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Bitchener,J.,& Knoch U.(2009).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rect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J].System,37,322-329.

[2]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Dekeyser,R.(1993).The effect of error correction on L2 grammar knowledge and oral proficienc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77,501-514.

[4]Ferris,D.R.(1999).The case for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A response to Truscott(1996).[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8,1-10.

[5]Ferris,D.R.& Helt,M.(2000).Was Truscott right? New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error feedback in L2 writing classes [A].The AAAL Conference,[C].Vancouver,B.C.

[6]Ferris,D.,& Roberts,B.(2001).Error feedback in L2 writing classes:How explicit does it need to be?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0,161-184.

[7]Ferris,D.(2002).Treatment of error in second language student writing.[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8]Gass,S.M.(1997).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Guenette,D.(2007).Is feedback pedagogically correct? 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studies of feedback on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6,40-53.

[10]Lee,I.(1997).ESL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error feedback in writing: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J].System,25/4,465-477.

[11]Lee,I.(2013).Thinking Allowed Research into practice: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J]Language Teaching,46/01,108-119.

[12]Lightbown,P.M.& N.Spada.(1999).How language are learned.[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Lyster,R.,& Ranta,L.(1997).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on classroom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37-66.

[14]Lyster,R.,& Ranta,L.(2013).Counterpoint piece:The case for variety in corrective feedback research.[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35,167-184.

[15]Sheen,Y.(2007).The effect of focuse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anguage aptitude on ES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articles.[J].TESOL Quarterly,41,255-283.

[16]Truscott,J.(1996).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J].Language Learning,46,327-369.

[17]Yang & Lyster.(2010).Effects of form-focused practice and feedback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past tense form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32,235-263.

[18]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Abstract:Corrective feedback is highly debate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field and th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a long time.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erms of the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Moreover,it summarizes the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 studies o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details.Finally,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corrective feedback are proposed.

Key words:corrective feedback,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責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