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避险模式比较

2017-05-02王成琛陈东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3期

王成琛++陈东平

摘要:通过对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声誉机制、质押机制对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的还贷风险具有抑制作用,但二者发挥作用的互助规模存在差异,在互助规模较小的熟人社会下,声誉机制对资金互助社员的还贷风险规避起到控制作用;互助规模突破熟人社会后,在声誉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下,引入的质押机制将会对降低社员的还贷风险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资金互助;质押机制;声誉机制;还贷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3-0286-04

收稿日期:2016-07-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273138);农业部软科学研究(编号:D201526)。

作者简介:王成琛(1990—),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财政金融研究。E-mail:wangchengchen0910@163.com。

通信作者:陈东平,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农村财政金融研究。Tel:(025)84395749;E-mail:dpchen@njau.edu.cn。

农村信用社和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受趋利性和规避风险动机的驱动,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渐疏远“三农”,农民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迅速发展。基于此,有学者提出要依靠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信用合作[1]、赋予合作社资金互助职能[2]来改善农民融资难困境。201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文件指出“要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这对于以专业合作社为边界的农民资金互助活动的发展无疑起到推动作用。但就整体而言,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种种困难,如何引导该类组织健康成长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其中,社内资金互助的金融风险规避便是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

目前,专业合作社在开展资金互助时仍面临着较多风险。在经营中主要存在信用风险[3]、自然市场风险[4]、流动性风险[5]。从参与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的主体来看,主要是合作社社员的还贷风险,包括社员的道德风险和农业生产供求失衡、价格波动引致的市场风险。

本研究从微观角度,以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案例,深入分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互助平台的资金互助行为的运行规律,探索内部资金互助避险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合作社进行资金互助时,能通过声誉机制和质押机制来有效抑制社员的还贷风险;(2)2种风险规避模式在不同互助规模下具有不同的优势体现、约束性及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资金互助时规避还贷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1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案例及避险模式

笔者选取了2个不同避险模式的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案例。选择这2家合作社的原因主要是合作社内资金互助规模上不同,主要表现为社员所属地域分布、互助金金额、资金互助扮演角色上存在明显差异。

1.1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还贷风险规避模式[HJ1.4mm]

山东省临沂市县蒙阴县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9月,初始社员只有50多户,目前社员有500多户,覆盖岱崮镇3个村庄。核心社员主要是当初成立果品合作社的原始发起人,其余的社员都是普通社员。大生产经营者带动原始农户,以生产、营销合作为主,主营产业为苹果、水蜜桃的种植销售,注册了“蒙山脆”商标,开拓了销售渠道。为帮助社[CM(25]员解决生产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合作社派生了资金互[CM)][HJ][LM]助合作,向社员赊销农资和资金借贷。合作社主要活动是在生产背景下的营销,所以内部并没有成立单独的资金互助部,社员都可以向合作社申请资金借贷。合作社拥有互助金金额为300多万元。

在资金互助风险管理方面,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的成员均为合作社社员,通过严格界定成员边界,体现了互助的封闭性。资金借贷具有小额、分散、短期的特点。

旺庄果品合作社仅覆盖3个村庄,是一种熟人社会,资金互助主要通过社员声誉建立借贷双方之间的一种隐性信任契约,即通过声誉机制来提高社员借贷违约成本,社员借款出现违约时,即终止交易关系导致未来潜在收益的损失,进而降低还贷风险。具体来看,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加大品牌建设,合作社申请注册“蒙山脆”品牌,贴上“蒙山脆”标签的水蜜桃价格要高于当地市场20%以上,让农民得到实惠。此外,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目前长期合作企业有30多家。合作社对社员采取高于当地当天均价的价格收购其产品,实现返利于民。收购后合作社利用检测系统将果品分为3个档次,分别销售给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不同质量的果品差异化的销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果农和合作社收入。良好声誉的合作社社员可以低价采购农资和高价出售果品时获得超额收益。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农民往往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熟人社会中打造良好的声誉,以期待更加久远的资源共享,享受获取长期合作利益[6]。因此,声誉机制在熟人社会下的合作社社员还贷风险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作社活动范围较小,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未及时还贷社员的不良声誉会对其参加合作社的亲属造成负面影响,合作社中的亲属便会起到隐性约束的作用,督促其还款,进一步减少违约。

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是以生产和营销活动为主,在合作社内部派生出资金互助活动,互助规模小,在活动较小的熟人社会内,基于声誉机制通过社员自律可以起到规避还贷风险的作用。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目前经营状况良好,2007年以来资金互助没有出现社员借款违约拖欠问题。

1.2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还贷风险规避模式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临沂农大农产品公司出资40%為依托,由郑旺供销社于2007年领办成立,是河东区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依托郑旺镇大蒜种植优势,利用合作社恒温库资源,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开展大蒜、蒜薹代存、代销服务,建立了大蒜产品收购—储存—代销的经营体系。该社共有自然人社员419人,几乎覆盖郑旺乡镇的大蒜种植大户,法人社员3家,注册资本45311万元。合作社以营销活动为主,进行大蒜的买卖,交易的复杂化使商业规则下的金融合作成为了主旋律。合作社内部成立单独的资金互助部,用入股社员的钱进行资金互助,2014年末互助资金金额高达1 680万元,向社员分红80余万元,分红率达到5%。2015年德盛大蒜顺利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取得了山东省信用互助试点资格认定书,是河东区14家参加区供销社系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一员。

在资金互助风险管理方面,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信用互助业务,额外设立资金使用评议小组,由社员选举产生的5人资金使用评议小组,审批互助金发放,同时设置三查四岗,防止社员将钱用于别处投资。社员申请的互助资金只能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不能用于其他投资。

由于互助规模大,合作突破村庄的地域范围,该合作社信用互助部当前的资金互助契约都是质押性契约,即基于业缘关系的社员主要通过存放在合作社恒温冷库的大蒜进行质押获取互助金。社内不论产业大户、经营大户还是社员进行大蒜的收购、储存业务用合作社内参加资金互助社员的钱时,合作社只给予申请互助金社员冷库租库费和现有价格下大蒜收购总价的70%的资金,由社员自己承担产业市场价格风险,这样可以避免大蒜价格下跌造成的社员还贷风险。收购后储存到合作社恒温库中,合作社恒温库可以解决短时间内大蒜卖不出去的问题。另外,社员可以将自己的大蒜储存到恒温库中质押取得短期、小额的周转资金,在合作社统一出售大蒜后,扣除借贷的互助金结算给合作社农户。通过农产品质押的方式可以避免还贷风险,从而提高还贷违约而产生的机会成本。

随着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社员覆盖整个郑旺镇,这种基于社员业缘关系的合作社突破了熟人社会,而且以大蒜买卖为贸易背景,资金互助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合作扮演重要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社在约束社员还贷时,以社员声誉为基础性作用,引入质押机制来发挥主导性作用。主要通过农产品质押的互助模式来有效避免资金互助借贷的违约,这种风险规避做法使合作社社员比较信任,参与互助的社员200多户,互助资金1 600多万元。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的7年多时间内没发生违约现象。

2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模式的风险规避理论分析

2.1声誉机制约束社员借贷中还贷风险的博弈分析

2.1.1熟人社会下风险规避理论——声誉机制

在农村熟人社会中,存在着不完全的隐性契约关系,主要是存在一种基于重复博弈的声誉机制,能够较容易地规避道德风险引致的还贷风险。声誉是反映行为人历史记录与特征的信息集,是长期生活、借贷行为、品德的直接体现,也是村庄社会成员相互签订合约的重要考察要素,可以替代显性契约,通过动态的激励、约束和威胁保证了借款按时的归还[7]。其作用机制在于不按照合约履行承诺或拖欠的一方会立即受到中止长期合作关系的制裁,受到群体性、社会性惩罚。而且违约事件会在关系共同体中迅速扩散,随着事件的传播,相关合作者也会拒绝与之合作,违约者就会丧失未来期间的收益。声誉机制通过长期利益的威胁而约束了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保证了诺言的按时履行。

Fishman的研究表明,借贷双方通过声誉机制建立起一种信任,可以弥补抵押物缺乏的不足,且对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起到抑制作用[8]。国内对农户借贷过程中的声誉作用相关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主要通过声誉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克服抵押物缺乏所致的赖账风险[9]。

克瑞普斯等提出的声誉模型,解释了博弈均衡。当只进行一次交易时,参与者通常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通过违约等非名誉手段来追求自身收益最优值,结果只能是非合作博弈均衡。但当多次交易时,参与者为了获得超额收益,通常需要树立自己的声誉,一定时期内就可以实现合作博弈均衡[10]。合作社与社员之间长期的生产、营销合作对声誉的需求起到了约束借贷双方的作用,可以在缓解借款人恶意违规的问题。

2.1.2博弈下的社员声誉对社员行为的约束作用

博弈有2个主体,分别是借方社员及合作社,借方行动后,合作社会根据借方的行为采取对应策略。博弈树末端的括号内是各主体收益。假设农户需要贷款M,投资一项收益率为r的农业项目,借款利率为i(图1)。

[TPWCS1.tif][FK)]

借款方采取的行动是偿还、赖账,合作社的策略是交易、排除[11]。交易是指合作社接纳并欢迎该借款社员参与合作社的各种经济交易活动,排除则指将社员排除在合作社活动之外,该借款社员将损失在合作社低价采购农资和向合作社高价出售农产品的超额收益。

如果社员偿还借款,合作社与社员继续合作,则每个社员从这种交易活动得到的超额收益为Δv(Δv>0),设合作社内有N个社员,则次交易合作社的收益为NΔv;此时借方社员单期博弈总收益为(M(r-i)+Δv)。

如果社员偿还借款,合作社采取了排除行动,双方没有收益增加,社员仍为M(r-i),合作社为0。如果社员赖账,合作社与其继续交易,合作社规范被破坏,合作社将有-Δu的净损失,净损失至少有2个方面:(1)合作社贷款额损失;(2)失去了对赖账社员的惩罚,可能引起更多的社员赖账;假设社员与合作社交易中仍可得到Δv,加上他在借贷博弈中赖账收益M(1+r),此时社员的总收益为M(1+r)+Δv。如果社员赖账,合作社将不再继续与社员进行交易,则农户的收益仍是在借贷博弈中的赖账所得M(1+r)。合作社未与该社员交易,收益增加为0。

对合作社而言,当借方按期偿还借款时合作社应选择与其交易(交易时的收益大于排除時的收益);而当借方赖账时,合作社应选择将该社员排除在合作社交易对象之外(排除可以避免-Δu的净损失)。因此,“偿还、交易”及“赖账、排除”将是2个可能的纳什均衡。接下来比较借方在2种选择下的收益,对均衡路径进行优化。

容易看到,如果参与合作社交易的总收益大于其赖账并被排除在合作社交易之外的收益,社员就不会轻易赖账。此时,当有:M(r-i)+Δv>M(1+r);整理化简后得到:Δv>M(1+i)。

上述不等式的左边是借方社员与合作社交易的净收益增加值,右边恰好是借方应该偿还给贷方的本金和利息。其含义是与合作社交易的超额收益大于应偿付给贷方的本息时,借款社员就不会赖账,显然考虑到合作社交易的博弈时,起到了对社员借款后的还贷风险的约束作用。说明在重复博弈中,声誉是一种约束借款社员的有效机制。

2.1.3小结

[JP2]参加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覆盖3个村,是基于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一次借贷中的失信,不仅会对以后的借贷交易产生不良影响,更会失去与合作社生产、营销合作的机会,因此合作社社员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需要考虑长期合作收益与短期违约收益的权衡,往往会主动抑制自己的违反借贷合约行为,并力图建立一种诚实守信的声誉,以期待更加持久的合作关系,获得长期合作利益。所以,声誉机制通过促进社员与合作社资源共享对社员的还贷行为有抑制作用。[JP]

2.2抵押机制规避社员借贷中还贷风险的理论分析

2.2.1市场社会下风险规避机制——质押机制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信贷配给差异的根本原因[12],抵押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问题可通过抵押物来缓解。抵押加大了借款人不还款的成本,减少了策略性赖账行为,对放贷者形成贷款激励[13];抵押能使借款人承担自己隐藏行动的更多后果,从而改善自身业绩和回报之间的联系。

2.2.2商业规则下互助组织易接受农产品质押

在正规的信贷市场中,尽管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多数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但农户提供的抵押品可能灭失和贬值,且抵押权的实现手续很麻烦,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司法手段,所以正规金融机构不会接受各种非正式抵押物。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贷款的抵押方式灵活,互助组织还认可农户的各种非正式抵押物,如宅基地抵押、农作物抵押、农地使用权抵押、劳动力服务抵押等,并能低成本地连续监督借款农户的行为[14]。

假设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发放一笔等额的农户贷款M,利率为i,下面对这2个不同机构在其发放农户贷款的总收益和总成本进行比较(表1)。

[JP2]银行进行农户贷款发放时,放贷成本包括贷款农户信用的评估,贷款协议的签订,存在非正规抵押品时的储存、贬值和违约后的处置等,使得银行进行贷款发放手续繁杂,协议执行难度高,最终导致银行放贷总成本高于放贷收益,所以银行不会发放此笔农户贷款。[JP3]然而,资金互助部存在于熟人社会,省略了评估并且农产品质押后处置方便,签订贷款手续简单,使得放贷的总成本较低,所以合作社内资金互助部易进行农户放贷。[JP]

2.2.3小结

商业规则下,合作社易于储存和销售的特性,使以合作社为载体的资金互助易接受社员农产品的质押。突破熟人社会的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于大蒜的业缘关系,在市场社会下,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合作时便引入农产品质押机制。农户将未出售的农产品质押在恒温库中,向合作社申请短期、小额的资金进行周转。出现违约时合作社可以在销售市场上尽快处置质押品,并且质押品的价值会高于资金互助部贷出的资金额。所以,这种农产品质押模式规避了农户借款的还贷风险。

2.3基于契约理论下产生的不同规模下规避还贷风险的2种模式

2种不同场合的风险规避模式是在契约理论下产生的2种做法(表2)。声誉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隐性契约,声誉的效应机制主要以契约的实施为基础。隐性契约是一种非契约性的协议,它对应于重复的、雇用后的双边博弈纳什均衡,而不是一次性博弈的序贯纳什均衡的衰退协议。此定义基本上阐述了隐性契约的核心内涵,也正说明了声誉作为一种隐性契约的本质:(1)它是一种非正式协议,即这种契约是暗示性的,或依习惯、习俗作出的而无须言明;(2)它的有效性基于重复博弈或者关联博弈,这是隐性契约得以起约束作用的重要基础,它使交易双方对一次交易中的道德风险有惩罚的机会[15]。这表明声誉机制是一种对约束社员赖账行为有积极作用的隐性契约。[FL)]

威廉姆森最早提出通过抵押机制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观点。从关系契约治理理论分析,让放贷人相信借款人的承诺可靠,需要抵押物的存在,抵押物包括事前可靠的承诺和事后可置信的威胁[16]。在进行借贷前借款人的声誉可以形成可靠的承诺,借贷时涉及有人格特征和未来预期的交易,就面临事后的自然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但是如果借方可以提供一些抵押物,并且让借款人相信放贷方可以处置这些抵押物,就会对借款人事后形成可置信的威胁,规避拖欠借款的违约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契约是依赖习惯、诚信、声誉等隐性契约方式完成的[17]。在熟人社会下,农户基于地缘关系进行合作,声誉机制就是一种有效的隐性契约,可以起到显性契约对违约还款行为相同的约束作用。在市场社会下,基于业缘关系的金融合作,声誉机制仍在发挥作用,但约束还贷风险的效果减弱,声誉在贷款前起辅助作用,贷款后农产品质押契约将对还款行为发挥主导约束作用(图2)。

3结论

良好声誉带来的未来交易潜在收益和质押的农产品都可以理解为威廉姆森所说的抵押物。合作社内的资金互助使抵押物存在,造成可置信的威胁,社员在贷款后赖账的机会主义收益小于抵押物所能给社员带来的收益,可见声誉机制、质押可以规避社员贷款后的违约风险。

合作社社员所属地域分布不同、互助金额度差异以及资金互助合作在合作社扮演的角色不同,还贷风险规避的主要做法也不一样。基于地缘关系下的熟人社会,合作社以生产、营销为主,派生出规模小的资金互助,通过声誉机制可以对社员的还贷风险起到规避作用。合作社社员所属地域突破了熟人社会后,在基于业缘关系的市场社会下,资金合作规模变大,逐步扮演重要角色时,声誉机制虽然仍然起基础性作用,但发挥的作用会减弱,质押机制的引入将会在降低社员的还贷风险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杨春悦. 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26.

[2]何广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探析[J].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24):26-28.

[3]麻勇爱,章也微. 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风险与防范[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86-91.

[4]祝晓平. 论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适度规模[J]. 金融研究,2003(9):121-129.

[5]何频. 安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及风险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5(6):22-26.

[6]胡平波. 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合作行为激励分析——基于正式制度与声誉制度的协同治理關系[J]. 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0):73-82.

[7]黄文胜.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履约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0(6):56-59,63.

[8]Fishman A.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s facilitator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lenders and reputation formation by borrowe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18(2):301-305.

[9]周立. 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 财贸经济,2007(2):56-63.

[10]卓凯. 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J]. 财经研究,2006,32(8):112-123.

[11]黄晓红. 农户借贷中的声誉作用机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9.

[12]Stiglitz J,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13]Hillier B,Ibrahimo M V.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models of credit rationing[J].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es,1993,45(4):271-294.

[14]邵传林. 金融“新政”背景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现实困境——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0(6):27-35.

[15]黄晓红. 隐性契约、声誉机制与农户借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85-87.

[16]奥利弗 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7]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M]. 周黎安,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