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

2017-05-02尚秀华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

尚秀华

摘要:课程教学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与否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原则、依据、基本步骤以及教学目标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54-02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等原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呈上升趋势。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课程教学因其知识传播覆盖面广、系统性强等优势,被高校普遍认为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功能,进而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该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规范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向,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1]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2]

1.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办公厅思政厅[2011]5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件中明确了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对课程目标作出具体解读,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课程总目标。

2.合理全面的教学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是选取合理的课程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也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情绪管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爱生命,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维护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3.学生内在心理需求

通过课程途径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健全自身人格,优化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大一新生面临较多的是各种适应问题,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大四学生面临的主要是就业问题,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4.当代經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社会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等。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形势,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坚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坚持科学化与合理化,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师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

2.针对性原则

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主体性原则

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其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之中。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又要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实现教学相长。

4.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心理素质。[3]课程实施目的是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设置,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系统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置要遵守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不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目标的设置,都要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心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情、意、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设置主要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分别是需求分析、需求类别化、目标筛选、目标分解、目标表述。[4]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目标方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社会的需求,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要求往往是通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形式体现。其次是学生的需要,比如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困境、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需要,进而有效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2.需求类别化

需求分析只是罗列各种社会和学生主体需求,缺乏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必须通过类别化将各种需求转化成目标项,形成类目标。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例如,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需求进行类别化。

3.目标筛选

通过需求类别化所生成的目标并不是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进行目标筛选,进而形成课程教学目标。首先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筛选教学目标,而且筛选出的目标也会根据学科特点有轻重之分。其次是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筛选。

4.目标分解

经过需求类别化和目标筛选后形成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概括性的。通过目标分解,可以进一步明确目标,使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进而形成具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时必须结合学科的不同知识内容进行。

5.目标表述

目标表述就是把已经确定好的课程教学目标用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主要包括传统的内部心理表述、行为表述、结合表述等目标表述模式。在进行目标表述时应注意几点,比如教学目标表述得越具体越好;表述内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行为;不同课程教学目标表述不尽相同,要灵活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

1.课程定位功能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调节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5]

2.目标导向功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选取教学内容,使其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及调适能力的提高,有效发挥课程学习所应起到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6]

3.教学评价功能

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评价结果,发现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等。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恰当评价也会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由此可见,有效设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本身、教师以及学生主体本身存在的问题,作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断,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供有效服务。

4.教学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提供课程教学效果的参照标准。根据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有利于找出未实现的教学目标的原因所在,使得教师能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其次,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设置教学目标,及时恰当的反馈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5.激励功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助于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恰恰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必备的衡量标尺,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成败,从而不断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最佳教学效果。其次,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动机,并能够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慕课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