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短期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2017-05-02王悦肖宏伟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个案研究跨文化交际

王悦++肖宏伟

摘要:美国政府奖学金CLS项目是来华短期留学生汉语培训项目。本文以一名通过CLS项目来华的美国华裔留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利用跨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该生在华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短期汉语培训项目提供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华裔留学生 跨文化交际 文化适应 个案研究 身份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13-02

一、个案选择

(一)项目情况

CLS项目是美国政府资助设立的针对全球战略语言——汉语的美国国家夏季海外培训项目。每年夏季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美国在校大学生来中国进行为期八周的汉语集训。汉语教学基地设在中国各地的几所高校,项目每年有统一的教师培训,教学目的是短期内提升学生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个案的自然情况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位CLS项目中的美国华裔女性留学生(以下简称该生),20岁,美国大学一年级在校生。该生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去过广州,来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短期内提高汉语水平。她性格开朗,乐于与中国人交际,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

(三)被选为个案的原因

本次CLS项目的来华留学生共有27人,其中美國华裔留学生16人,约占项目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该生是一名比较典型的美国华裔二代移民,长期定居于美国,她在此次来华留学期间的文化适应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该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明确,短期动机与长期动机互相促进,因此汉语表达意识强烈。

第二,该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中国大学生进行交流,内容大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乡村文化,明显体现出华裔的寻根意识与超越非华裔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第三,华裔血统与身为美国人的双重身份使该生在来华留学期间存在一些身份认同的心理矛盾,这在本项目中其他华裔留学生身上也有所反映。

二、个案跨文化适应特点

(一)文化适应分期

国际汉语教育学领域比较认同Oberg提出的跨文化适应四阶段理论,即“把文化适应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适应期”[1]。然而,根据我们所做的跟踪调查和深入访谈,本文个案以及本次CLS项目的其他华裔留学生皆未表现出符合上述理论的适应行为。

本文的研究对象因具有华裔家庭背景,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又曾在中国有过短暂的旅居生活经历,所以该生在来华初期并没有出现情绪亢奋的现象,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她很快就融入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业、人际各方面都处理得很好。

纵观八周的汉语培训,该生文化适应分期不明显,更没有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相反,该生跨文化适应很顺利。所以,个案表明Oberg的文化适应理论并不能反映短期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

(二)学习动机

由于来华短期留学生的生源不同,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有所不同。这点在华裔留学生和非华裔留学生的对比中较为明显,“华裔学员大多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保持华人身份,非华裔学员则是因为汉语越来越流行而希望通过学习汉语对自身的工作有所帮助。”[2]P68本文研究对象的学习动机与华裔的身份认同和将来长期的中国文化适应动机相关。一方面,她的短期动机是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项目结业时取得高分。另一方面,她的长期动机是学好汉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父母的期望,也是她自己对华裔二代的身份期待。

为了达到短期学习动机,该生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经常学到凌晨一两点,甚至通宵学习。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早上喝一杯咖啡继续去上课。结业时,该生成绩名列第二,胜过了其他非华裔留学生,这是对她华裔身份的最好证明。结业式颁奖典礼上,她说:“回到美国后,我还会继续学习汉语,大学毕业后我会回到中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见,留学生学习的长期和短期动机都影响着个人的学习态度及文化适应状态。

(三)学业适应

CLS项目并不是一个游学项目,每位留学生均要通过八周高强度的集训式学习,通过结业考试,最终获得相当于在美国学习一个学期的学分,所以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最主要的任务。

留学生来到中国进行简单的休整后,第二天便要进行分班考试,还要进行与中国老师、语伴和室友见面等一系列活动。第三天便进入紧张的学习。所以留学生对中国的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及沟通适应都和学业适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业适应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学业适应是社会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指标,留学生在华学业适应的好坏将影响他们对在华体验的评价,进而对东道国整体教育情况作出评价……” [2]P69

该生很快便适应了项目的课程设计、授课时间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教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更是有较高的评价,她认为中国的语言课教师对她的帮助很大,经常帮助她纠正发音,一遍遍地教直到读音准确为止,该生在毕业典礼上给语言课的老师献花以示感谢。

项目召集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本科生作为留学生的语伴和室友,为留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在和中国学生的交流中,该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她会主动与语伴一起复习当天学过的汉语知识点,谈论课堂上讨论的热门话题。她还尝试利用手机APP收听汉语音频节目和中国歌曲来提高汉语听力,甚至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了解中国的时事和文化。该生的学业适应是与文化适应能力同步提高的,可见在短期项目中两种适应能力可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四)身份期望

在培训期间,该生和所有留学生一样,对于汉语的学习都充满着热情,对中国充满好奇,主动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但是华裔留学生在跨文化身份认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内心冲突。本次项目的华裔留学生都是美国华裔二代或三代移民,虽然他们的家庭环境中还保留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但他们早已融入美国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他们从语言到价值观再到身份期望都是美国式的,此次来华学习,可以说是一种隔代的重返文化适应。家人给他们灌输的中国文化和他们亲身感受的中国文化已有了很大的差异,他们中国人的外表和不太流利的汉语不符,时常让中国人对他们的身份产生质疑,这些都给华裔留学生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该生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天,该生对她的语伴说,她今天很生气。因为中午在食堂打饭的时候,服务员问她是哪里人。她对服务员说,自己是美国人,是来学习汉语的。服务员说她不太像美国人,倒是很像南方人。她解释自己是华裔,服务员听后也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她说,来中国以后,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了。她不知道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看待她的,她的身份为何不被中国人理解,所以她很伤心。

可见,华裔留学往往对群体身份认同比较困惑,而非个人身份。身份可以看作“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期望系统”[3],当华裔留学生对自己的群体身份期望与很多中国人对他们的群体身份期望出现差异时,他们的内心冲突便显现出来,并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

有一次该生和中国朋友说:“我不知道我的祖國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在美国,我只能说我是华裔。来到中国,我只能说我是美国人,我是一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人。我认为我就是一个中立人……”该生在来华第五周的周末去了沈阳,并在夜市上买了一件印有“华裔人”三个大字的T恤。这件衣服给了该生很大的自信,她经常穿上这件衣服自豪地跟周围的人说:“我是华裔人。”该生说:“有了这件衣服我再也不用向别人解释我是哪里人了,就好像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样,我很开心。”身份可以从不同层面去理解,多元文化身份并存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中国人多具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倾向,对他人的身份界定常常从社会身份入手,如:用国别、民族、种族等来区别身份。来华留学生要适应中国人对他人身份的期望模式,这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CSL项目运用了中外学生互动的学习和交际模式,来提高美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该生逐渐建立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来华期间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结业前,该生要给家人买一些东北特产,于是她去了一家中草药药房,她不仅买到自己想要的特产还和药剂师成了好朋友,互相加了微信。该生是项目中华裔留学生的代表,每位华裔留学生都在八周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自信心。

三、结语

本文大致可以得出来华短期华裔留学生的适应特点:

第一,华裔留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不会出现明显的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分期也不明显。

第二,华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来中国工作的长期动机对来华短期文化适应是一种鞭策。

第三,华裔学生的学业适应与文化适应相辅相成。

第四,华裔留学生来华以后,对自己身份的界定会出现一些困惑,需要对社会身份期望进行一些心理调试。

因此,从事来华短期汉语培训工作的教师应更好地了解华裔留学生的文化背景、长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留学生的学业适应与文化适应情况,及时作出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调整,并实施差异化教学。同时,教师与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培训能力,面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敏感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希望本文能够管中窥豹,对华裔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行为与心理特点有所反映,为国际汉语教育与跨文化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38.

[2]孙雷,安然,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2010(5):66-72.

[3]布拉德福德.霍尔.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8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个案研究跨文化交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