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模式探索

2017-04-29周晓东

商情 2017年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安徽财经大学)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机会,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教育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智力源泉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阐述“互联网+”与双创间的关系,发现并梳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学生角度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机会,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教育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智力源泉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起步晚,资金投入低等问题。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国、日本的等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综合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初期状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认识

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已得到了良好的落实推广,但仍有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高等教育的主流。一些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缺乏有效投入和宏观调控,还有些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和创业场地等创业资源也十分匮乏。

(二)责任机制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日常课程的点滴中渗入,但很多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责任感,很多高校在此方面均未建立责任机制系统。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认知上,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教育体制僵化,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三)模式构建不系统

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以及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束缚,难以切实落实到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没有紧跟“互联网+”时代大潮,结合新信息技术手段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政府、高校及社会三方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

二、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信息化社会背景,如何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机遇,开展适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高校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一)灵活科研项目孵化模式

科研项目是创新创业理论落实实际的重要载体,依托项目、导师能力、企业平台进行孵化,该模式通常展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导师科研项目+导师+学生+创新训练”

这种形式是当前经管类及其他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高校普遍采用的,设置科研项目基金,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组建团队,专业教师及领域人才为导师进行指导,开展创新训练。通过吸引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增强学生科研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机会。

2.“企业科研项目+导师+学生+科研项目产业化”

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或项目,由校内外创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研发。比较而言,前者更为侧重创新训练,后者更为侧重創业训练。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中,科研项目孵化模式由于实施性强,收效明显,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推崇。但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形式前者易框架化,进而不能真正实现创新训练的目的;后者需要持续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场地技术等,难度高易放弃或不敢尝试。高校除了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孵化模式外,更要结合本校学生需求,灵活配比两种科研项目形式,及时提供理论指导和资源支持,防止项目流于形式化。

(二)搭建系统化的综合培养模式

结合“互联网+”信息导向,开展“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模拟及创业实体顾问这四个步骤。综合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立涵盖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基地平台、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的是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课程培训主要包括创业基础理论课程,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SYB(Start Your Business)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旨在打造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校外创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再为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培训。创业实践多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实训等。基地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技术设备以及实操场地等。服务体系分为线上开发和线下服务,线上开发建立创业服务网站和平台,在线提供创业咨询,建立创业相关数据库,并提供虚拟创业空间;线下进行创业辅导服务,包括提供指导手册、政策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流程和知识等。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应注意系统化运行综合培养模式,形成链状网络,环环相扣又层层渗透。

(三)建立竞赛模式长效运营机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形成了以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全国性的“挑战杯”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借助比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最为普遍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之一。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传统互联网为代表的百度高校搜索营销大赛等各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的平台及各种自主创业网站不断涌现。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教师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引领大学生创业计划。这样的竞赛模式在各高校内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大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并没有付诸于实践,无法与社会接轨。高校在借助竞赛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丰富比赛形式,真正做到做到实用而有效,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活动,建立创业比赛长效运行机制。

不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目标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路径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主体问题,即明确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清单”。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态势,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

三、结语

“互联网+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应主动融入经济社会,结合互联网特点,不断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加创业资源支持,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新华网,2014,08.

[2]王东明,刘姬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巩艳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研究[J].石油教育,2013,(05).

[4]侯慧君,林光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经济科學出版社,2011.

本论文属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378192,指导老师:张跃军。

作者简介:周晓东(1997—)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4级本科生,国际商务专业。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