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途同归

2017-04-27王燕珍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互通审美

王燕珍

【摘 要】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共同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通过理论互通、技法借鉴以及古代文人共同参与探究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之间的互通性。中国山水画崇尚的意境的美与中国园林如出一辙。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审美;互通;文人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被誉为“姊妹艺术”,中国园林被称作“立体的画”。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它们相互影响,互相渗透,都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虽然两者的空间形式不同,表现的手段各异,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两者共同的创作原则。

一、理论互通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中国山水画和园林主张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六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山水的绘画美学论著,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的重要美学命题,人们通过自然山水审美愉悦,从而实现对“道”的追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即“畅神”的境界。唐张璪在画论《绘境》中强调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将在天、地、人的和谐中追求艺术与自然美的统一。郭熙在《画训》中说“水以山为面,亭台为眉目,……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这种山水相依的特点在园林中成为一个妙造自然的重要方式,山因水活,水体与山体相映成趣,园林才能有灵动的自然妙趣,使全园脉络相通。集文学艺术家、造园理论家与工艺家于一身的李渔撰写的造园著作《园冶》和《长物志》。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画论就是造园论,以画论代替园论来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园林和山水画都强调既要真实体现自然景物,又要抒发情感追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技法互通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意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可以从中国园林构图设计、写意造景中可见一斑,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

1、布局: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从整体上看,它是反对称、反规整,亲近自然、融人自然,精炼而典型地再现自然的真髓。其取自然山水神韵之势,上有陡峭的山峰,下有飞泻的瀑布,蜿蜒的河流迂回其中,飘浮的白云流动迂回,平坡沙漠亦横平点缀,所有物象各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和谐之势。中国园林构园宛如一幅山水画长卷,令人移步换景,在疏密、参差、藏露、虚实、呼应这些对偶关系求得一己性情的自得自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叠嶂都遵循错落有致,宜藏则藏、宜露则露、宜敞则敞、宜屏则屏,层次分明,主次有别在矛盾中寻求统一。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江南园林,大量借鉴了园林往往将中国山水画将单一的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多种广袤深邃的景观,构成动观序列,提供了一个富有暗示的心理环境,用以指导人们对美的形象展开联想,以有限创造无限,产生情境交融的意境美。

2、色、墨: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称为“大小李将军”,父子均善山水,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画法,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绘画材料。装饰性很强,在皇家园林建筑装饰中,常常再加上一层泥金色,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小青绿山水则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薄地罩一层青绿,淡雅朦胧,能增添园林的抒情气氛。后来虽然青绿山水一度中落,但是它的用色搭配法则却在中国园林中不断传承下来。明清时的帝王宫殿多饰金,含金量根據等级高低来决定,最高等的图案是金龙、金凤、和玺,故皇家园林是“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金殿玉宇,雍容华贵,体现出宫廷气势和皇家气派“水木清华仆射诗”,谢安之孙谢混,曾为尚书左仆射,他写过一首《游西池》诗,其中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水木清华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文人园林的色彩特点。

到北宋苏轼、文仝等文人创作的画,注重笔情墨趣,以简易幽淡为神妙,开创了“文人画派”的先河。文人画追求的笔墨情趣,淡雅设色符合符合人们感官上的生理要求,淡雅的色彩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而感觉疲倦,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留园的“花步小筑”,一株爬山虎苍古如蟠龙似地攀附在粉墙上,天竺、书带草伴以湖石、花额理通与山水画中表现山石峰峦的结构质感的皴法山水的皴法。中国园林宛然镜游,随时取景如同为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国画小品。

4、留白:中国山水画所崇尚“虚、白”的意蕴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白贲”“尚质”的美学思想。山水画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江南园林叠山,每以粉墙衬托,若墙不存,则如一丘乱石,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犹抱琵芭半遮面的含蓄美,此类若隐若现虚实对比的美感符合审美追求。

三、身份互通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画家将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特别是明、清两代,历来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为造园的粉本。两者之间的关系历经长久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

元明清时代,画家构园或参与构园成为风尚,山水画家设法在自己的处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于是大批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纷纷涌现。活跃在江浙地带的有吴门画派、浙派、虞山派、云间派等画派,大多参与造园。沈周在相城筑“有竹居”,文徵明在苏州高师巷有停云馆、唐伯虎在桃花坞筑唐家园、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筑香草垞、文震孟筑药圃(即今存之艺圃)等。明朝苏州阊门外徐默川的紫竹园,是文徵明为其布画,东山建于湖滨山麓的启园,当年园主邀请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等议定的方案。耦园修筑时请的是画家顾沄设计的;退思园的设计者是画家袁东篱。怡园乃园主之子著名画家顾承亲自设计,并邀请画友任阜长等画家参与商榷后拟出稿本,寄给任上的父亲顾文彬过目修改,然后照图兴建。

与此同时,园林则给出了一个真实的自然处所,使文人、士大夫们不出家门,在自己的庭院中便可坐拥山林,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治学读书。山水画与园林中的“道”激发人们追求情感与物相触发而得的体会,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审美观照成为了契道修养的最佳载体。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境界,绘画卷上的蓝图不过是在纸上,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现实关照。

结语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生生不息、血肉相连,显然这不是偶然形成的,园林美学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总之,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二者均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思想领域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 明 计成.园冶[M].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

[5][清]笪重光.画筌.清乾隆刻知不足斋丛书.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互通审美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