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苦旅》为例谈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

2017-04-27黄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戏剧性悬念注意力

黄茜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上世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余秋雨本人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带有戏剧性。本文将结合《观众心理美学》、《戏剧十五讲》等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戏剧性;悬念;注意力

一、引言

戏剧、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下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文类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因此二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在探寻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得弄清楚“戏剧性”的概念。广义上的“戏剧性”可以理解为戏剧手法的运用,用“戏剧人文”可以大致上认为文章具有了“戏剧性”;狭义上的“戏剧性”,本文将主要引用《戏剧十五讲》里的观点:

第一个层面上的回答:戏剧性存在于人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第二个层面上的回答:戏剧性来自人的意志冲突,普遍的说法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本文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戏剧性”的定义人手,浅谈余秋雨将戏剧人散文的手法和对读者心理的掌握。既是实践也是验证,对学术理论的实践,对理论可行性的验证。

二、广义“戏剧性”——戏剧手法的运用

1、悬念的设计——观众的注意力

余秋雨对戏剧的观众审美心理有深入研究,他的一本著名学术著作《观众心理美学》更是被不少高校的戏剧课程列为必读书目。他在《观众心理美学》的概述中说到,

心理美学的立足点是研究接受者(即观众、听众、读者)的心理反应。接收者在戏剧表演时主要是台下的观众,而在文章时则转换为书前的读者。余秋雨对观众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让他在散文创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把握读者心理。

“一切不能足够地引起观众注意的交代,都是无效的。在戏的开头部分,引起观众注意是第一位的,人物关系交代是第二位的。”

如何在戏剧的开头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散文中就是如何在文章的起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无论是对戏剧的编剧还是散文的作者而言皆非易事。《观众心理美学》中对观众注意力的研究可以概括成一个“引起——持续——加固”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余秋雨深谙如何牢牢引起读者的兴趣,又如何持续读者的兴趣,将戏剧中吸引观众的手法熟练地运用在散文中,个人认为这在余秋雨散文中是“戏剧性”的表现之一。接下来以《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一文举例说明:

(1)注意力的引起

文章一开头用李白、苏轼、王安石等人举例说明文人墨客偏爱天柱山,甚至想在天柱山安家定居,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多文人墨客要在此安家”。余秋雨一连用了四个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来说明,这就使得读者的心思都在追索天柱山的吸引力何在,这里余秋雨用例子引发了读者的“有意注意”。他在(觎众心理美学》一书中解释:

在心理学上,偶发性注意称之为无意注意,追索性称之为有意注意。

这样悄然引发读者的注意,让读者“集中精力追索事态的前景”,就做到了过程中的第一步——注意力的引起。这就好比戏剧开场的序幕,将戏剧中吸引舞台下观众的方法运用到了散文中,余秋雨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将读者的兴趣牢牢抓住,做到了第一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2)注意力的持续

接下来,观众注意力的持续关乎到悬念的设计巧妙与否,余秋雨曾说:

兴趣的产生,在于似乎依稀有路与路途并不明确这两者之间。

悬念的设计,不能使观众完全猜不着。

换而言之,“犹抱琵琶半遮面”最为吸引读者。余秋雨之前在文中用例子引出的问题“为什么多文人墨客要在此安家”已经成功引起了读者的“有意注意”。作为读者,凭借自身以往的经验,大概能得出答案:也许是风景优美吧,也许是文化底蕴吧……类似的原因吸引着古代的文人们。而在文中,作者也并没有停下他的思路,往下看,他自问自答,给了我们几个答案:宗教气氛、历史魅力、自然风景。但余秋雨很聪明,他写到了第三个原因戛然而止,他不再继续往下说天柱山的“自然风景”有多么的吸引人,而是用一句“那么,且让我们进山”将读者的视线从寻找原因转为了同作者一齐进山。在此之前,读者们对问题的答案并非完全不知情,而是在脑海中逐渐出现了大概的答案,只等待作者的一语道破。但作者巧妙地将文章视线一转,读者视线也随之一转。从本质上而言,读者关注的东西前后始终是相同的,在读者的心中还是保有悬念,这样读者从一开始被引起的注意力就不会停止,这就达到了过程中的第二步——注意力的持续。

(3)注意力的加固

余秋雨在书中说道,注意力的加固有两种方法,一是小悬念的连缀,二是节奏调节。这里将从前一种方法人手说明余秋雨如何在散文中对读者的注意力加固。作者进山以后,并不急着描写此处或那处的风景如何,而是接连用“山道为何如此寂静——天柱峰在何处——天柱山为何游客稀少”三个小问题使文章行云流水,同时这也是他自己谈到的“小悬念的连缀”。对读者而言,大悬念始终是文人士子在天柱山安家定居的原因,这样就达到了第三步——注意力的加固。

从第一步到第三步,读者的注意力从被引起到最后的被加固,兴趣始终围绕文章,纹化苦旅·寂寞天柱山》是一篇成功地运用了戏剧观众心理学的散文。

2、刻意还是无意?

戏剧中,为了营造表演时所需要的气氛,演员通常会借助富有张力、表现力的语言和动作,有时甚至会用夸张的方法表现在观众面前。我认为,余秋雨的“散文戏剧性”的戏剧性其中一点便表现在“戏剧式地营造情境”。在《文化苦旅》中,他营造情境的主要有以下方法:事例的错用和“以悲为美”的意识。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以《文化苦旅》為代表的“历史散文”篇目中,经不少学者考证,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方面的错误。其中《咬文嚼字》编委金文明曾专门出版书籍《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收入了百篇文章进行论证。但仍是以《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为例,金文明在《是天缘巧合,还是牵强附会?——谈李白、苏轼和天柱山“奇缘”》中对余秋雨的文史错误一一指出并做了详细有力地分析。又如《文化苦旅·西湖梦》中的“梅妻鹤子”的典故,金文明也在《林逋究竟有没有妻儿?——关于“梅妻鹤子”传说的考辩》一文中也列举了可信的证据进行说明。此类种种,还有许多。为何他的散文中会出现这些有差错的文史例子呢?我认为,它们的出现正是为了余秋雨所要营造的散文情境而服务的——即“为情而情”。没有了演员、道具的帮忙,余秋雨为了散文的情景营造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引入不少文史例子,以渲染气氛,感动读者。但在这个方面,他偶不能把握好“情”的度,过度地用情,不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刻意而为之抒情”的感受。散文里没有戏剧里可以将表现力外显的演员,于是余秋雨便转向了对事例的使用,借助这些例子在散文中的使用,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戏剧性,但不免会让人产生刻意感。正如林贤亮说:

余秋雨个别篇什,如《老屋窗口》《酒公墓》,不为大家所注意,倒算得文情俱佳。这样的作品,大约因为牵涉私人记忆,尤其与童年相关,那种天然的淳朴,使他不敢,或竞至忘了造作与夸张的罢。

余秋雨在营造文章情境之时,另一个手法是善用悲剧,他的文中有着“以悲为美”的意识,在散文中借鉴戏剧中悲剧的手法。但正如前文所说,他不少时候把握不好感情的“度”,容易让读者产生“矫揉造作”之感。但毫无疑问的是,悲剧的使用确是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在散文中加入悲剧的因素当然也是戏剧手法的运用,但是在这里我将余秋雨悲剧的运用划分为了两组:成功的运用和失败的运用。我认为,只有前者——成功地借鉴了戏剧悲剧的手法,才能说是在散文中真正融合了戏剧性,让读者真正能够有被震撼的感受,同时能够触动读者心灵;而后者——失败地借鉴,像是硬在散文中塞入了悲剧的例子,强行让读者产生“悲剧美”,然而这样并不能触动读者心灵,反而适得其反,使读者容易产生前文所说的“矫揉造作”之感。在《酒公墓》《老屋窗口》《信客》等文章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描写对象的悲剧命运,就属于成功地借鉴,不如《道士塔》等文章。同是悲剧手法的借鉴,为何前者成功后者失败,原因何在?《戏剧十五讲》曾指明戏剧中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英雄的气概。

我们在《信客》中看到信客身上英雄的气概,在《酒公墓》中感受到崇高的境界,这些篇目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虽是散文体裁,却在精神内在上做到了与戏剧悲剧内质的相通,这样的相互汇通是不需要多加语言的表述即可让读者感受到,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文章的悲剧美、戏剧性。而《道士塔》等文不成功之处则在于余秋雨生搬硬套,强求读者对这样二者的不相容性融合产生“悲剧美”,这样反而会让读者产生排斥感。正如余秋雨在《观众心理美学》中说道,观众情感的卷入,一般先由真实的感知引起,然后由注意和意志不断开道并强化,最后达到共鸣。真实感亦即可信感。

悲剧手法在散文中成功地融合才能让读者有可信感,才是真真正正使得散文具有戏剧性。

三、狭义“戏剧性”——冲突性、动作性

1、冲突性

戏剧特点之一便是它的冲突性大于其他题材。《雷雨》之所以被认为“太像戏”,正是因为剧中的冲突一个接着一个在一天之内全部暴露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冲突使得戏剧的情感更加强烈,更具有表现力,更能感染台下的观众。余秋雨在散文中加入了冲突的成分,也是其“散文戏剧化”的表现之一。本文对余秋雨散文中的“冲突”的分析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读者与文章的冲突:期待视域

读者自身的“期待视域”与作者設计的文章发展既是相辅相成,但也存在着冲突的部分。前者为后者在脑海中留出一片空白,后者领导着前者顺着文本的脉络填满“空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二者难免是会发生碰撞的,读者自身的期待和作者的设计都带有了主观的成分,是不可能处处相同,这样就会产生了碰撞——也就是读者与文章的冲突。仍是以上文所用的(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为例,余秋雨在谈到天柱山为何吸引了多位古代文人墨客多向往此处时,按照读者所期待的,作者应该在文章中给出答案。余秋雨也并非一点答案不给,给了几点并非关键性的原因,如宗教气氛何历史魅力这两个原因,读者一读便明白,最关键性的原因作者还未明确地给出答案,就在谈到关键性原因——自然风景时,余秋雨不按读者期待的发展,而是笔锋一转,带着读者入山。这里便是一处典型读者的“期待视域”落空,与作者设计的发展发生了冲突。同时,在余秋雨散文中读者期待视域与作者的悬念设计是紧密联系的,但无论是期待视域还是悬念设计都是他在散文中对戏剧手法的悄然运用。

(2)文章内部的冲突

《文化苦旅·老屋窗口》中童年时期一同上学的小女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中,主要体现文具有现代思想的女孩与传统势力的矛盾,以及散文的结尾女孩向传统势力屈服的悲剧命运和她的曾经的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对矛盾放在文章的内部,使得文章更具有表现力。余秋雨用女孩的命运来表现冲突,即在文章内部发生的冲突,这样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悲剧性,同时更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从而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余秋雨在《观众心理美学》说,剧本的力度,外显于结构布局,内蕴于情节冲突。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主角与环境的冲突。而在此文中,表现为传统习俗的背景与现代思想的女孩的冲突,从而完成了“主角与环境的冲突”。

2、动作性——情节的注入

戏剧表演中的动作性可以思考演员的动作表演、舞台道具的变化等方法辅助完成,但到了散文中,动作性的承担者发生了转变,由演员变成了情节。情节,小说的必备要素之一,故事的发展需要借助情节才能完成。王彬彬在《“小说化散文”》一文中称余秋雨的散文为“小说化散文”,余秋雨的确不少文章是“情节入散文”,在散文的一贯格式上做到了一种创新。如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余秋雨在讲述百年前范钦建造天一阁的故事时,就很明显地带有了小说性,在文中放入了不少情节的安排。又如引起较多争议的《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余秋雨在叙述王道士的故事时,同样也是注入了小说的元素。这样使得文章在本质上仍是一篇散文,但因为情节的注入带有了动作性。正是这一点,我认为这正也是其散文戏剧性的其中一点——动作性。

四、结语

余秋雨在散文形式上有所创新,借助悬念、注意力等手法将戏剧手法入散文,在散文中表现戏剧的冲突性、动作性,加强了散文的表现力和可读性。余秋雨自身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在散文创作时会加入戏剧的元素,格式上的创新使其散文风格独树一帜。但本文所论其散文的戏剧性只是冰山一角,水平有限只能在表面粗略一谈。余秋雨散文是十分值得挖掘,其散文的戏剧性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读。

猜你喜欢

戏剧性悬念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长春花蓝+玉米黄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戏剧性CIRCUS
《悟空传》戏剧与文学的跨界叙事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不可思议的面具舞会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