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子学案的信息技术理论课设计

2017-04-27王祖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法笔者情境

王祖根

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脱离软件应用技术培训,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功能,掌握网络的形成,才能为他们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打下基础。那么,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呢?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利用电子导学案,从目标问题设计、情境设计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理论中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电子学案理论课的特色,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 目标问题梯度化

一般来说,目标问题可分为基础问题和提升问题两个梯度。教师首先要考虑全体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有效探索,获得提升的空间。

例如,在本课学习中,笔者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上发布了如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跟“网络”相关的词,如“上网”“因特网”“网络电视”“WiFi”“物联网”等,你了解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画出来。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网络中的设备了解较少,不知道需要使用哪些设备,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用方框或圆圈来表示,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某些网络设备有所了解,但对其功能和使用却一知半解。因此,笔者依据学情,分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把了解网络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构成网络的主要硬件、软件作为基础层次目标,把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软硬件构成作为提高层次的目标,并在导学案中以不同层次的问题呈现出来。

● 情境資源多样化

教学中,笔者利用电子学案的特色,依据学习内容,借助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笔者先将视频链接到电子学案的学习内容中,让学生了解广义网络的含义;再利用三个不同的场景(情境一:网络聊天QQ、发送电子邮件;情境二:网上下载歌曲、软件、图片、资料等;情境三:处理“神舟”号宇宙飞船升空及飞行这一问题时,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共同协作完成数据处理的任务)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功能。

对硬件部分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对硬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比较,笔者在电子学案中加入了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反复观看、比照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①工作站和服务器的特点,一台计算机上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服务器软件;②双绞线和光缆的区别,实际的应用情况;③常见的通信连接设备,如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桥等。在图片了解环节后,笔者还创设了采购小组,让他们生成采购清单,通过这样的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硬件设备,使其在运用中也更加得心应手。

● 学法指导最优化

在电子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凸显学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体系。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将本课内容分为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两部分(如上图)。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大致结构。另外,在学习中间连接设备时,笔者在导学案中将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分端口数、网络类型等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构建知识体系,而且能使他们通过类比、梳理知识,获得实际应用经验。当然,信息技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法指导上还可以根据学情,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指导的多样化还体现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选择典型题型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只有优化学法,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活,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 媒体使用恰当化

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媒体,既要注意多样化和综合性,又要注意适度性和恰当性。例如,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观察手机上网、家庭上网中设备的设置,进一步了解相关硬件组成,同时描绘网络拓扑结构图。学生研究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上传到平台,笔者根据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网络的了解,也为下节课局域网的设置和连接打下了基础。电子学案平台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需要哪些帮助,教师都一目了然。

● 学习过程评价导向化

现代评价理论强调多元化,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主导到主体的评价导向化,充分发挥诊断、调节、反馈、激励的强大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笔者通过技术手段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笔者根据在线测试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漏洞,从而进行集中讲授,也可以发现个别学生的知识偏差,给予积极指导。这样因材施教,可以充分体现评价学习过程的导向性,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基于电子学案的理论学习,可以让教师有效地对全过程进行记录,将一些重要信息记录在学习平台上。例如,通过学生分析网络的组成,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如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学生的操作行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推送相关的学习材料。

猜你喜欢

学法笔者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体育学法基本定位及其理论建构的必要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