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处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17-04-27董敬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程表工具教材

董敬华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步深入应用,及新课标的推广和课改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也在经历着一个从不知所教到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完善的成长过程,并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成为了一门与其他学科整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以下我将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适度整合各个学科,启迪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发一封E-mail,他所写的文字来源于语文课;学生欣赏一段音乐,那优美的旋律得益于音乐课;学生画一幅图画,又需要借助美术课上的知识。既然它是集成性非常强的学科,那么我们何不在教学中将各学科与之相整合,以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例如,在教学《认识键盘》一课时,我先是呈现a~z这26个英文字母,随后让学生在英文字母歌声中,尝试输入这些字母。学生在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输入,既巩固了英文知识,又初步认识了主键盘区的字母键。他们借助26个英文字母的输入,思考键盘设计与英文、拼音字母之间的联系,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又整合英语知识设计了三个闯关小任务:第一关是good morning/my friend,第二关是Thanks,第三关是1+2=?。前两个任务都是学生最近学习的英文词组,最后一个是与数学学科相关,操作之前会先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激发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學习,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学着深挖教材,将各学科适度整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合理取舍教学目标,浸润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要首先明确当节课对学生的直接要求,即学习重点,因为重点目标是必须存在的,不能舍弃,而当节课对学生拓展的要求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情境的创设及课堂情况相应取舍,即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

例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本来预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掌握选定与按任意形状裁剪的操作方法,另一个是使用选定与按任意形状裁剪对图形进行创造与修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创造性使用工具方面是有欠缺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基础操作方法掌握得不好,进而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结合学情与课堂实际情况,舍弃了创造性使用这一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选定与任意形状裁剪两个工具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再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有舍才有得,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考虑学情,每个教学目标都想抓、都去抓,想必学生经过课上的学习,最后掌握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教材中包含的技术知识,那么何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抓住重点,在关键处给予适时引导,学生才能掌握并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 巧妙重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中,会有许多课堂生成,这些课堂生成都是学生灵动的思维、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从“就事论事”向“借题发挥”发展,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介绍橡皮工具的擦除功能,但要让学生体验到大面积图画使用擦除工具不方便,随后提出问题由学生探索发现选定工具,学生在使用后小组分析擦除工具与选定、删除工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规则图形的出现能够使裁剪工具的呈现水到渠成。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上述三种工具他们都能够使用,这就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增减、重组。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首先呈现有问题的图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依次分享本组的探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在第二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提出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对一个大图形的擦除,进而引出橡皮与选定工具的区别。同样,对第三个环节我也做了微调,让学生一次性删除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重组教学内容后,任务驱动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适度重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达到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修饰表格》时,我结合班级实际,将其改成了《我的课程表我做主》。我首先通过展示问题“想不想拥有一份展示个性的课程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目的去主动探究表格和边框工具的使用方法,最终完成自己的个性课程表的制作修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虽然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在小组合作的交流中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相关工具的使用。在修饰课程表时,学生综合利用剪贴画、图片、颜色的搭配以及边框和底纹等的操作,完成了各自的个性化课程表。

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根据学情,适时引入发现的新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持续地探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与综合的信息素养问题,也有教学环境、硬件配置、学生学习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各有不同,导致了信息技术课不能够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我认为,要使这门学科规范起来,必须首先重视教材,教师既要遵循教材,又要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教师可以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猜你喜欢

课程表工具教材
教材精读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课程表
做生意
自制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