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教师的十句箴言(上)

2017-04-27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箴言信息时代教育

魏宁

教育技术的历史并不长,但在这个历史不算悠久的学术领域,却是名家辈出、大师林立。不过,对于教育技术而言,这绝对是“实践出真知”的领域。说到底,中小学教师们在实践中的辛勤劳作才是检验学术成果的关键。正因如此,教育技术领域的那些学术大咖们几乎都是理论与实践兼得的人物,他们不但在专业领域里硕果累累,在指导教育实践时同样成绩斐然,更是为教师们留下了不少醍醐灌顶的警句箴言。我们不妨穿越这不长的历史,看一看大师们留下了哪些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谨记的箴言。

技術,绝不仅仅是机器。——说出这句话的人是美国教育技术界的大前辈詹姆斯·芬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那个计算机刚刚进入教育领域的时代,芬恩就开始思考“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这在当时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计算机就是最先进的技术,那技术当然就是机器。但芬恩却对技术有着超越时代的深刻认识,他的回答是:“技术,绝不仅仅是机器。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芬恩的这一“技术定义”穿越半个世纪,在今天依然散发着睿智的光芒。

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这是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唐纳德·伊利在上世纪90年代反复提醒教师们的一句话。因为在不少推崇技术的教师眼中,只有技术,却遗忘了问题。在伊利看来,技术虽然能为教育提供很好的服务,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技术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技术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它只能被用来解决适合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清楚地知道问题何在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这个技术越来越被看作可以解决一切的时代,这一问尤其显得振聋发聩,也正因如此,这一问才成为教育技术史上著名的“伊利之问”。

不要马上成为新媒体的盲目追随者。——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罗伯特·瑞泽在谈到我们能从教育技术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时,说出了上面这句话。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每当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时,我们总是过快地、过于轻易地、无保留地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并且热切盼望着新媒体能迅速地改变教育,改变课堂,但显然我们一次次地失望了。瑞泽郑重地告诫说,如果你真的热衷于某种新媒体,请为正确的目的而使用它。同样的媒体可能适用于甲学生但未必适用于乙学生,它也可能适用于学习内容A但却不适用于学习内容B。因此,不要在任何一种媒体上走得太远,更不要认为媒体可以取代教师。

超越技术整合,走向技术转换。——这是教学设计领域的大腕儿、精细加工理论创建者查尔斯·瑞格鲁斯的一句名言。瑞格鲁斯的观点是,要想用好技术,先要理解教学,理解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教学。譬如,农业时代的教学可能一间屋子就够了,工业时代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中心,按时间线性展开的。到了信息时代呢?可能的变化是:以学生为中心、更多的主动学习、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学习从抽象到更多真实的任务……理解了信息时代的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技术能实现全新教学方式的办法。这就是瑞格鲁斯所谓的“超越技术整合,走向技术转换”的含义——技术应该能促使我们转换原有的教学方式,转换到信息时代的教学。

猜你喜欢

箴言信息时代教育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婚纱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二则
信息时代
茶的箴言
忘记你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