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美经济关系

2017-04-26孙山

大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

【摘 要】 WTO多哈回合谈判无果而终,各国纷纷通过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建设,实施符合本国利益的自由贸易战略,塑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贸易规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美两国经济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两国经济关系面临失衡又再平衡的现实,面对新形势,中国应积极应对,加强中美经济对话,重新统筹新时期国际贸易战略,立足周边,建立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美经济关系 应对

一、引言

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将经济一体化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加速浪潮中有关国家通过缔结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制定区域合作、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区域内外经济合作,形成區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主要形式,并正朝着覆盖更多领域、建立更高标准、实现更大开放的方向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联系更为密切,为了增加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创造更好地外部经济环境,取得并维护参与国际市场的利益,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签订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在区域内削弱或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关系备受瞩目的趋势之一,呈现出北美、欧洲、亚太地区三大经济集团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3国在1992年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于2009年强势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随后在2013年与欧盟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的谈判;中国在2010年正式全面启动东盟自贸区,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RCEP)的谈判,使中国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备受瞩目。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签订协议的自贸区13个,正在谈判的自贸区8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5个,优惠贸易安排1个即亚太贸易协定。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影响注定深远。

(一)美国TPP推动进程

TPP中的12个国家涵盖了全球GDP近40%,超过8亿人口的市场,贸易总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三分之一,美国于2009年12月正式加入TPP谈判,以打造升级版的NAFTA,同时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TPP承载的政治目标过多,其谈判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奥巴马政府曾设想于2013年结束TPP谈判,但谈判困难重重,谈判达成期限几度推迟,虽然最终于2015年10月结束最终谈判,然而世事难料,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便旋即宣布美国退出TPP。

(二)美国TTIP推动进程

TTIP是美国继TPP之后建立跨北大西洋自贸区的又一构想,TTIP第一轮谈判于2013年7月8-12日在华盛顿如期举行,美欧双方谈判代表就谈判框架和程序达成了一致。第12轮,双方打破以往惯例,在为期一周的谈判结束之后继续就谈判涉及领域进行深入讨论,双方在政府采购上交换首次出价,并连谈三天。TTIP谈判议题不断具体深化,但双方皆尽可能在谈判中保护自身利益,缺乏有力的让渡行动。TTIP倡导的西方规则设置的门槛很高,新兴大国遵循这些规则行事的能力和意愿可能性很低,因此TTIP 可能加剧西方与新兴大国的分裂。关注TTIP谈判,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确立自身优势,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中国亚太自贸区建设

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自成立初期便提出“茂物目标”,以期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但是“茂物目标”并没有实际上的强制约束力,面对WTO多哈回合谈判渺渺无期的现实,各成员更多地选择双边或多边区域贸易协定参与到世界经贸关系当中。尤其近年,APEC内部涌现出大量FTA和RTA,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在2006-2015这十年里都签订了多个或重要的自贸协定,呈现出巴格沃蒂(Bhagwati)所形容的“意大利面条碗”现象,亚太地区多个自贸区并存,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一样杂乱。

入世之始中国对亚太自贸区的谨慎关注更多的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足以抵御自由贸易冲击的考量,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发展,面对经济转型和向更深层次改革的需求,中国对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关注上升到新的高度,积极参与亚太自贸区发展蓝图的绘制。目前中国已与多个亚太国家和组织达成自贸协定,并且于2015年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绩显著。RCEP谈判是亚洲地区当前最大的自贸协定谈判,以建立高质量自贸协定为目标的RCEP所涉成员众多,领域广泛,影响重大,从东盟10+1,10+3,10+6到RCEP,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速起到了深刻作用。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一)经贸往来密切

中美两国经贸往来长期保持密切联系,横向来看,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方向有着竞与合的关系: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市场饱和的形势下,如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升自身经贸影响力,参与贸易新规则的制定,成为双方均待突破的主题,在双边经济关系中难免产生竞争;与此同时,寻求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亦是两个大国经济战略不可否认的方向。纵向来看,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需求市场互补性强,中国有着美国需要的巨大消费市场,而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制度优势,其消费导向的经济结构与中国深刻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恰好吻合。中美两国经济往来程度深,涉及领域广,合作层次多,双方经贸关系将长期保持密切关联。

(二)双边投资

2014年,中国赴美投资金额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亦保持增长态势,对华FDI收益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中美两国双边投资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双向投资发展潜力巨大,在服务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潜能,自2008年启动至今,中美投资协定(BIT)已经进行了24轮谈判,BIT协定涉及目前仍存在限制的汽车制造、金融、能源等行业,若达成,中国一百多个行业都将向美方开放投资,亦能降低中资企业进入美国的门槛,中美双边投资未来将进入更广阔的时代。 与中、美分别为世界第一、二位经济体不相称的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并不大,仅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不到。BIT谈判的进展,至最终达成,将为双边投资创造极大的便利条件。并且中国外汇储量长期处于高位,双边投资多领域的开放,对有效缓解巨额外汇储备的缩水风险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三)中美经济关系失衡与再平衡

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但也意味着两国经济结构的极度失衡,中国出口投资导向型的经济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流动性泛滥加深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美国过度依赖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大大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中美两国经济关系的失衡,倒逼两国对国内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显现再平衡之势:中国不断加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内消费,使得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呈下降之势,外汇储备增幅放缓,逐步减持美国国债,降低经常项目顺差;美国推进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提出“出口倍增计划”,鼓励实业创新扩大出口,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0.14%,到“出口倍增计划”实施前的2008年降至23.61%,自2000年以来平均降幅为-5.53%。中美贸易不再单一方向流动,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平衡。双方在金融服务、旅游、医疗等领域的经济合作快速发展,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升级、国际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双方经济关系将朝着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四、新形势下的中美经济关系的应对

(一)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在自贸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应当继续积极参与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的建设,主动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新规则的制定中去,更早进入制定新规则的国家,对新规则的话语权一定更大。国内还可以利用区域一体化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加强服务业竞争力,设立自贸区战略实施的专门机构,形成科学系统的战略实施计划,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好准备,在推动东亚自贸区与区域外合作方面有所作为。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区域FTA体系,形成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关系,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获取收益。

(二)加强中美经济关系对话

广阔的太平洋足以容下中美两国,中美经济关系对话,要立足于合作共赢,中美两国还没有达成双边甚至多边的自贸协定,而两国之间经贸联系又如此密集,中国依赖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美国亦离不开利用其发达的市场和产业链优势从中国的进口维持高消费、高债务市场的运行。美国将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中国位于目前世界经济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东亚地区,两国都应该重视双方经济关系的维护处理。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双方都受益于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国伴随经济地位的提升在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需要增强,与美国维护其经济霸主地位必然会有冲突,加强双方经济政治互信,尊重对方的选择,消除固有偏见,在基础设施、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行业进一步加深合作,致力于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才符合两国利益。贸易和投资是中美之间的重要纽带,妥善处理贸易冲突,进行良好的政策协调,不断深化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共同面对长期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挑战与机遇。

(三)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

人民币“入篮”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仍然面临着美元贬值带来的缩水风险,积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于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有显著作用,对外汇储备实行多元化管理策略,对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进行结构调整,可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在国内适当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中国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储蓄与投资的协调关系,为人民币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化货币建立良好高效的内在基础。积极推进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加强人民币跨境结算能力,签订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的货币互换协议,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45.

[2] 全毅.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学家,2015.(1):95.

[3] 周茂荣.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79.

[4] 陆振华.美欧TTIP谈判加速[J]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3月1日第005版.

[5] 成靖.TPP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M].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创新增长合作与中美经贸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113.

[6] 李俊江,项卫星.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2.

[7] 全毅.十字路口的东亚区域合——东亚经济合作新思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孙山(1992-1),男,漢,安徽安庆人,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国际法学专业,研究方向:世贸组织法;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