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埃娃·梅纳瑟小说《维也纳一家人》

2017-04-26赵燕蕊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
关键词:奥地利身份

摘 要:埃娃.梅纳瑟是奥地利第三代犹太作家的代表,她的小说《维也纳一家人》以一个维也纳犹太家庭三代人的生活经历为对象。作家借这部小说表现了奥地利犹太人各代之间对奥地利犹太双重身份的不同见解,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以轻松笔调对犹太人之间以及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展开叙述,反映人物在身份取舍上面临的窘境

关键词:奥地利;犹太文学;身份

作者简介:赵燕蕊(1985-),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以色列以及德国等国家逐渐兴起有关战后犹太问题的讨论,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当今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的生存现状。战争幸存者为何在战后直接选择或辗转回到德语国家?他们的选择又对自己的后代產生什么影响?这一文化现象在当代文学领域的表现是:许多在战后出生或成长的年轻一代作家开始活跃起来,以犹太身份进行写作,将当代犹太人的生存状况作为主题,探讨犹太人作为群体在战后社会的身份取向问题

一、双重身份

奥地利女作家埃娃.梅纳瑟出生于1970年,现居柏林。《维也纳一家人》是她的第一部小说,2005年出版后在德语文坛引起轩然大波。

小说以“我”的家族故事为叙述对象,涉及祖辈三代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作为犹太作家,梅纳瑟并没有刻意在作品中对犹太人或犹太文化进行美化,相反,她运用一种客观甚至戏谑的笔调去描述上辈的过去。这种隔离化处理是使小说作品故事化、传奇化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年轻一代对上代人的批评态度,对犹太家庭成员的过去进行反思。

作家以轻松的笔调描述个体经历的同时,融入大量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将一个奥地利犹太家庭在二战期间的经历以家族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叙述表达对过去的纪念。同时也描绘了年轻家庭成员的现代生活,将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对上代人的理解融于其中,表现上代人的经历和观念对下一代在身份确立问题上的影响。

祖父是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酒商,祖母则是德国人。由于祖母的关系,祖父在战争中才免于被送往集中营,在奥地利从事强制性劳役工作。祖父的妹妹古斯特是一个彻底与犹太身份决裂的人,她嫁给奥地利银行家,在战争期间隐瞒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父亲和叔叔的妻子也都不是犹太人。这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的犹太家庭,脱离犹太宗教,和奥地利社会以及文化相融合。

父亲和叔父在战争爆发前曾作为战争儿童被送往英国避难,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期间父亲为了和远嫁加拿大的姐姐见上最后一面,需要积攒去伦敦的车费,因此去一个叫布尔道格的美国人那里申请报童的工作,却受到嘲笑。

年幼的父亲或许不明白工人们嘲笑他的原因,回到奥地利就是回到故乡和父母团聚,尽管战后回国的父亲连德语都得重新学习。叔父是战后跟随英国军队回到奥地利的,并且作为流亡中的奥地利人和犹太人,要从德国纳粹统治下解放自己的双亲。在战后重建时期,叔父凭借进出口贸易成为商人,父亲成为足球明星,曾效力于国家队,家族生意也蒸蒸日上。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语言,而去往以色列那种以传统犹太宗教为主流文化的气候炎热的国家,违背奥地利公民意志,是这一辈人不能想象的。家族中唯一受过纳粹迫害的只有祖父,他在战争期间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为了寻找母亲,他挤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之后幸运地以一条腿的代价换回生命。祖父在之后不像战前那样游戏人生,变得更加谨慎,至少他不再敢于冒险,也不再踏上火车一步。但有关战争中犹太人的遭遇,祖父并没有说太多。作为生意人,祖父似乎注重外表的整洁甚于一切。他对战争中犹太人经历的总结是;每个人身上都很臭,不只是犹太人。以乎战争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家族成员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仍然确信不疑。第一代的古斯特姑姑属于特例。不管是她结识并嫁给非犹太人银行家,在自己的脖子上挂上十字架,或是在战争时期隐瞒自己的犹太身份,并且进入上层交际圈,极其傲慢地断绝和犹太家族的来往,乃至战后厚颜无耻地使唤自己的侄子,甚至最后搬出自己的犹太身份去为儿子开脱罪行,都让人难以相信她是一个犹太人。当然,这位姑姑否认犹太身份的行为在所有家庭成员看来都是应当唾弃的,她的人生最终也以悲剧收场。不知道作者这样的剧情安排是否在暗示完全抛弃犹太身份的后果,但确立犹太身份在小说所描述的家族中并不是问题的重点,关键在于双重身份在当今犹太人中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二、对身份的疑惑

父辈们对待犹太身份的态度让年轻一代深感疑惑。排犹主义在整个欧洲都很泛滥。想完全融入当地文化,必然伴随着丧失犹太个性的危险。如果不愿意放弃犹太个性,那么必须与周围的偏见对抗。犹太人在客居地的生存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无论如何,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特别在奥地利或德国,作为纳粹的受害者或后代,有时可以享有特殊待遇。既然身为另类,就不得不接受周围人的异样眼光,无论这种眼光中包含着善意还是恶意。但是他们又不喜欢身为犹太人的特殊性,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这种矛盾在作者对人物的描述中时有体现。

父亲在8岁时便被送往英国,大约17岁时回到奥地利,他对战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像年长的叔父,主动参加英国军队,要求打败纳粹,解放奥地利。在流亡中度过青少年成长时期的父亲似乎更希望维持双重身份。正是出于这种观念,他厌恶犹太人的特殊性,突出犹太身份意味着抹杀自己是普通奥地利人这一事实。步入中年以后开始对犹太文化发生兴趣;在听到对犹太人进行诬蔑的言论时甚至不惜和朋友翻脸。不过之后父亲只记得自己遭受了侮辱,至于对方说犹太人坏话的事情却忘得一干二净。作家笔下的父亲这一人物散发出强烈的小市民气息。父亲的犹太身份是以奥地利人的身份为前提,他对犹太身份的理解并不深刻。

与父辈们相比,年轻一代在身份问题上更加寻求确定性。叔父的长子曾是坚定的共产党员,对以色列一直持批判态度,也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被奥地利社会完全同化的失败使年轻一代意识到不可能否定犹太身份,虽然这种身份由排犹主义所造成。以所谓的双重身份生活就意味着必须像父辈一样,对待和犹太身份抵触的现象行为不能过于认真,将民族尊严缩小为个人尊严。这在年轻一代是无法忍受的,民族尊严和个人尊严在具备身份自觉意识的犹太人身上具有强烈的一致性。

上一代人对犹太身份的模糊态度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小说中“我”的哥哥对涉及身份的问题总是相当介怀,并力求明证,尽管经常是以研究者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历史学者,他以波普尼克事件一举成名。波普尼克是小说虚构人物,是奥地利极具公众影响力的民族英雄和著名运动员,但被“我”的哥哥发现其战争中的犯罪行为,揭发出他的真实身份。当听到他人论及自己的犹太血统,说他是四分之一犹太人时,哥哥显得十分恼怒,但又很无奈。在自己犹太身份的确证上,哥哥甚至偏执到了不惜臆造祖母是犹太人的说法。

与上一代相比,年轻一代犹太人的民族意识相对强烈得多,对身份的寻求也更为执著。对家族历史的阐述反映出不同代人之间在犹太身份问题上的差异。从作家创作的重点看,身份问题上的争论在于: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和奥地利犹太人的区别,换句话说,就是两种身份是否存在先后?孰先孰后?以及在不同代人之间的表现。在第一代正在逐渐消失之时,新一代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犹太身份?按照宗教律法,根据母亲的犹太血统进行断定,还是遵循希特勒那一套?大屠杀之后的一代和战前的犹太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否选择作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国家生活,或者过一种纯粹的宗教生活,返回到原先犹太居住区的生存状态。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尽管犹太人往往作为一个集体被看待,但集体中的个体各有不同选择。无论如何,只要犹太人的家族故事还在继续,犹太人之间对身份的争论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韩瑞祥.德语文学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王炳钧.文学与认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吴建雄.德语抒情叙事作品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余匡复.德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贺克.以小说《维也纳一家人》为例探讨家庭聚会仪式的重复性与生成性[J].德语人文研究,2013.

猜你喜欢

奥地利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维马丁的诗
我在奥地利留学时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严重时刻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