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名词,作文的身体感觉被掏空了

2017-04-25吴积兴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连吊兰命名

小名片

吴积兴,197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近几年开设写作教学讲座超百场,发表写作教学论文六十多篇。

微信公众号:语文有点意思

名词,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魅力,常常被我们无视。

小时候,我们总是热衷于“问名”,问花问草,问一切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的名字。长大了,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再也不热衷于问名了;一朵花叫什么名字、一棵树是什么树,对于我们生活里其他实际的内容来说,显得太无关紧要。

只要是鱼,不管是带鱼、鲳鱼、黄鱼、鳗鱼……都只有一个名字“鱼”;只要是菜,不管是白菜、包菜、花菜、芥菜……都只有一个名字“菜”。很多学生变得“五谷不分”了。

不知其名,便不可名状,更是莫名其妙。

在写作的时候,有学生写到中药“捣药臼”时,因为不知道名字,直接写出了“把药弄碎的器具”,甚至有学生不知道“饭桶”的名字,写成“盛饭的桶”。还有写道:“在西湖的旁边,许仙遇到了一位姓白的娘子。”姓白的娘子,不就是白娘子吗?很多时候,因为不知其名,写作变成了词语解释。

不知其名,注定是不可名状。有同学写“味道”时候,只会写“打开火,开始熬汤”,因为不了解火,必定写不出“文火慢熬”这样的词句。

有同学写《书房》:

在窗台上摆几盆花,颇为雅致。又在墙上摆上不同风格的书画,闲来欣赏,添几分情趣。

因为不了解花,不了解画,所以无法展开描写。点评时候,给学生看了琦君写的一段话:

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在琦君的文章中,多为名词,一个名词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物,用具体的物表现雅致。于是这个同学在感受与了解之后,对文章作了修改:

在窗台上摆几盆吊兰,颇为雅致。吊兰花瓣白白,黄色的花蕊点缀其中,淡淡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绿色的叶片衬托白色的花瓣,秀丽淡雅。挂一幅水墨画“卧听松涛”,再治一枚闲章 “天籁小筑”。

花有名字,画有名字,书房有名字,于是才能名出物之状,文章也因此细致而有表现力。

一旦不知名,对物的感觉也就没有了。写作应该先积累感觉,在写的时候需要了,再去提取;而非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的时候去编造。比如,人们常说:“好苦啊,像吃了黄连一样。”可是又有几个人吃过黄连呢?几乎没有。问学生吃到最苦的是什么?学生说是双黄连口服液。既然如此,就应该说,“好苦啊,就像喝了双黄连口服液一样”,而非“吃了黄连一样”。有人说,现在很多人的情感作假,甚至连身体的感觉都作假。

其实,有时候也不能完全怪罪学生不知名。考试写作的时候,学生哪怕知道名,也不一定敢写。因为所有的考试都会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这一要求,在具体的执行中,几乎等同于抹杀了学生命名的意识。文章一旦出现人名,有些人就会用××代替,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另一个是××,一旦对话,就是××对××说,句子的视觉美感荡然无存。而大多数学生用字母,小A、小B,有些人用甲、乙、丙代替。這样的文章,看起来更像是数学应用题。

其实,人物命名在文章中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很多作家的人物命名都是独具匠心,暗含深意,比如《红楼梦》人物命名,真是把汉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名字暗含人物的关系,暗示人物的命运,等等。人物命名一旦缺失,文章注定会黯然失色。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学生对名词无感了,对事物疏远了,对命名冷淡了。这样一来,文章的根基就松了,文章的身体也被掏空了。

猜你喜欢

黄连吊兰命名
吊兰“生出”了小宝宝
不一样的“双黄连”
复活的吊兰
我的植物朋友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小矮子”黄连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种一盆吊兰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