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珍妮姑娘》的文体学解读

2017-04-25莫永华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莱塞文体学艺术

莫永华

摘 要:《珍妮姑娘》是美国经典作家德莱赛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语言充分反映了自然主义的艺术特色。本文以该小说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文体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而有助于领略德莱塞的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珍妮姑娘》 德莱塞 文体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14-01

西奥多·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主義作家, 注重其作品的自然主义书写。他的小说《珍妮姑娘》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大量的好评。该小说以城市为背景,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家庭变迁之间的纠葛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记录了美国城市化初期时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该作品蕴含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叙述语言在平实中带有细腻的特征。本文尝试从文体学的视角对西奥多·德莱塞的《珍妮姑娘》进行解读,以欣赏该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和艺术内涵。

1 小说《珍妮姑娘》概述

小说《珍妮姑娘》讲述了年轻女孩儿珍妮沉浮不定的命运。纯洁而善良的她,家境贫穷,但家教严苛。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满怀爱慕之情,通过对她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他与珍妮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且还应允娶她为妻。但他的猝死却打破了珍妮的希望,还使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个遗腹私生女。随后珍妮又与富家子弟莱斯特相识。尽管莱斯特也对珍妮一见钟情,但他在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下,最终还是抛弃了贫穷女珍妮。

2 对《珍妮姑娘》里城市空间的文体学解读

文体学强调在语言、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层面来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来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从文体学的视角来看,小说《珍妮姑娘》主要是通过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多种修辞手法,全面再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发展失衡的状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 小说里的词汇

在小说《珍妮姑娘》中,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词汇常常被大量使用,生动地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画面,并将贫富两个对立阶层在居住环境、精神面貌和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向读者首先展示了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这些词汇再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居住环境的豪华舒适和下层人民所住的棚户区的狭小破败,也记录了当时社会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强烈冲突,指出了贫富两个阶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种真实的画面很容易使读者对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关切和对主人公珍妮的命运的担忧。在社会活动方面,作者也不吝啬笔墨,大量使用各种词汇来对此进行叙述。比如,作者使用了“巩固”、“政治地盘”、“势力”、“足够”、“必须”、“野心勃勃”、“抢走”、“险峻”、“说服”、“使节”[1]17等词汇,将当时社会中权贵阶层之间的争斗和利益交易和盘托出,使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暗示了主人公珍妮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之恶劣,这也衬托了主人公悲剧命运。作者还运用丰富的动词来书写下层人民艰难处境:“收”、“洗”、“干”、“照料”、“照顾”、“烧”、“送”、“缝补”、“侍候”、“光顾”[1]2等动词,详细记录了葛哈德夫人苦苦经营家庭生活的动态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珍妮一家生活的穷困处境,引发了读者对珍妮悲惨命运的深思。

2.2 小说里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应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能提升读者的审美效果,也能加强读者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思考。德莱赛在这部小说《珍妮姑娘》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暗喻、设问、反问、排比和明喻等,凸显了小说中人物的居住环境、精神面貌和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差异,也进一步提升了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度。

在描绘豪华的宾馆时,作者称其具有宫殿般的气派。这种暗喻就凸显了上层社会居住环境的奢华。“每个星期少去了五块钱的收入,再加上格哈德回家之后的额外开支,该怎么处理?”[1]129,这里的设问既显示了主人公珍妮一家难以摆脱贫困的纠缠,唤起了读者对主人公一家生存困境的思考,又预示着珍妮命运必将再次沉沦,为小说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面对妻子去世、子女离家而去的孤苦处境,老葛哈德对人生就是百感交集:“人生这件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奋斗,忧愁,烦恼,到底落得个什么?这一切都归宿到哪里去的呢?”[1]35这些反问的组合使用,充分表达了老葛哈德的内心世界对生活的无奈和哀叹,体现了美国城市化时期,失去精神支柱的人们内心思想充满了混乱和困惑。“替他洗衣服的时候,她差不多把衣服都擦烂了,只觉得她无论怎样用力,也是报他不尽的。”[1]20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葛哈德夫人对白兰德的强烈的感激之情,也表现了贫穷人民在淳朴的一面。“她吓呆了,像只被猫捉住的小鸟。”[1]106把珍妮比作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鸟,这里的明喻详细记录了珍妮在与富家子弟交往时处于被动和受压迫的状态,刻画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的专横嘴脸。总之,这些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刻画了珍妮的生存的艰辛,引发了读者对其命运地持续关注,还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结语

《珍妮姑娘》这部小说以处于城市化初期时的美国的几座大城市为背景,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生动地书写了小说里人物的居住环境、精神面貌和社会实践活动。该小说中广泛分布着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词类和多种修辞手法,使读者领略到了该小说的独特魅力,并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中主人公命运的浮沉也有了真切的感知,还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发展失衡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德莱塞.珍妮姑娘[M].潘庆舲,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 方成,蒋道超.德莱赛小说中的城市空间透视及其意识形态[J],名作欣赏,2006(6):88-92.

[3] 付馨慧.简析《珍妮姑娘》中雷斯特的上流社会心理[J].文化论坛,2015(7):27.

[4] 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蒋道超.德莱赛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德莱塞文体学艺术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纸的艺术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