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如东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2017-04-22刘福彬刘军吴杨洋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路对策

刘福彬+刘军+吴杨洋

摘要:该文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提出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来转变生产方式,通过对畜禽粪污与作物秸秆两大主要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物质多级循环,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

关键词:循环农业;思路;对策

如东县曾经是全国皮棉总产超百万担的植棉大县,21世纪以来数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生产大县”等殊荣。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如东县农业发展同样面临资源、环境、市场、技术、资金等生产条件的制约,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困难重重。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示着全国农业将进行一次巨大的结构调整。如东县的农业发展,能否在此轮大调整中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事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也是如东县传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如东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破解畜禽养殖粪污直排、作物秸秆直抛焚烧等农业面源污染困扰的最佳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如东县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目前全县生猪栏存128万头,但散养户居多,全县50头以下散养直排户达到7415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直排户达到2900户,全县生猪养殖粪污总量约500万吨。全县虽有120多家规模养猪场配套沼气治理工程,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受到资金、场地等条件的制约,还没有配套与其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直排现象较多。即使配套了沼气工程、圈外发酵床、三格化粪池等多种治理设施,也必须通过肥料化利用,才能杜绝污染问题。

如东县现有耕地面积10.4万公頃,常年种植农作物总面积17.6万公顷,年产秸秆约120万吨,其中水稻秸秆约50万吨、二麦秸秆约30万吨。尽管近年来秸秆禁烧禁抛工作力度空前,但是四处丢弃腐烂现象大量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堵疏结合,综合利用。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化解国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担忧的主要技术手段。

如何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消费环境,已成为当前农产品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消费需求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增添了内在动力。只有推广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品投入,大量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唯一路径。

2015年,尽管国内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形成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传统农业大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直接可行的选择,就是立足大宗农产品生产现状,走生态循环农业的绿色发展技术路线,顺应供给需求,调优技术路线,调优品种布局,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二、如东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条件

1、具备发展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基础

如东县畜禽养殖业相对分散,2016年栏存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有160家,但栏存万头以上大型猪场只有1家,虽然给面源污染的治理带来困难,却也有利于就地规划发展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据统计,全县平均每亩承包耕地饲养生猪1.21头,全县有42个村每亩承包耕地饲养生猪超过2个猪单位,都在可消纳的范围之内。全年播种总面积200万亩,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约120万吨,除了收储后综合利用,余下的秸秆完全可以还田改良土壤。

2、具备接轨上海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

优质农产品必须与相应的消费市场对接,才能实现效益目标。今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出炉,将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南通跟上海之间将实现交通一体化衔接,更有利于如东县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如东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符合上海大都市圈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

3、畜禽养殖粪污与作物秸秆处理与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在生猪粪污治理方面,全县栏存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沼气治理工程已建120多家;散养户小型户用沼气约7500户;新建或改造户用蓄粪池、三级沉淀池、田间蓄粪池、干粪收集房等粪污设施2000多处,有效控减了粪污直排。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如东县推行“1+X”模式,即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其他多种形式利用为辅,大力推进以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制粒、秸秆发电和覆草还田等综合利用。2015年全县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达约50万亩,秋季秸秆机械化还田达到16万亩以上;全县新建20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整村推进示范村;建成秸秆收储利用企业87家,其中收储企业或组织28家,工业原料化利用企业17家,肥料化利用企业3家,能源化利用企业15家,基料化利用企业3家,饲料化利用企业21家。全年利用秸秆量54.3万吨,全年利用率63%,其中,仅收储77569吨,工业原料化164842吨,肥料化6630吨,能源化222486吨,基料化12590吨,饲料化58860吨。

三、如东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来精心打造,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大力配套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设施,将传统农业全面打造成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产业链,以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四、如东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对策措施

生态循环农业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是全县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现实载体。同时,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撑。

1、制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型

一是县政府要制订全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要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富有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群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要求,明确优势主导产业、生态循环农业节点产业的总体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好名优农产品品牌创建、市场流通平台搭建等,主要是提供组织支撑、政策支撑、资金支撑、平台支撑。

二是镇一级要立足自然禀赋,制订本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详细规划。按照全县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基本条件,以及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对种养业空间和及产业内部实行生态化布局,重点明确以下两大布局:首先要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和生态种植基地。按照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协调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在适养区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特别是养猪场布局。其次要合理布局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一村主推一种循环模式,全镇形成不同产业、不同模式的特色循环农业集群。

三是各镇、村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制订各类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或园区)的详细规划,包含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园区发展条件分析、特色农业产业链分析、园区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策略、园区空间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内容、生态循环容量计算、生态循环链条设计、基地(或园区)基础设施工程专项、组织架构和运营、投资时序等。

2、落实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目标与考核机制,促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涉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轉经营、产业发展融合等,需要政府牵头推进。县政府强化部门协调,统筹资源力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3、强化政策推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作为今后政府支农投入的重点领域,设立生态循环农业专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抓手,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工程,如对规划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或园区的农牧对接管网、沼气工程、沼液储运设施设备、农业废弃物加工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进行配套。

二是扶持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节点产业。以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燃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为目标,对农业废弃物收集、沼气维护等存在一定公益性的服务行为,采取以奖代补或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扶持其长效运行。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政府以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循环农业配套设施、市场销售平台为导向,引导经营主体投入循环农业生产项目。

四是调动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重点对规模化经营主体施用有机肥、实行病虫物理和生物防治、购置先进农业机械和加工设备、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等,给予一定的奖补。

4、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培育生态循环农业带动主体

只有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才能发挥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的优势,才能有助于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各地要把生态环境整治好,把配套设施建设好,把规模土地流转好,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5、加快技术更新,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技术。加强对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技术攻关,重点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上有所突破,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加快完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打造优质名牌农产品的技术保证,也是确保生态循环农业不减产、夺高产的技术保障。要根据生态循环农业的不同模式,加快形成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废物利用、经营服务等一体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建立生产、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使生态循环农业有标可依、有章可循,保障和支撑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6、完善循环农业服务组织,为经营主体提供生产保障

一是扶持发展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服务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经营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积极扶持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有机肥加工、农产品加工废物综合利用、农业废旧设施回收利用的服务,并逐步完善服务网络和产业化经营机制,为跨区域、跨产业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和便捷的服务。

二是扶持发展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组织。沼气工程是种养结合的重要纽带,但也属于“三分建、七分管”的特殊行业,规范的后续服务是确保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只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扶持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组织,才能确保这一中间环节顺畅运行。

7、示范推广多种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因自然条件、技术水平、生产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为了示范带动,政府应扶持建设适合本地资源与产业的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发挥创新与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思路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通则有路
我的思路我做主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